首页 理论教育康熙《延安府志》校点本:全文解析

康熙《延安府志》校点本:全文解析

【摘要】:延安有建置已逾两千多年,但仅有明代弘治时期和清代康熙、嘉庆时期三次府志编修,且存世本寥寥无几。盛世修志,延安才首创编修府志。清代康熙十六年始纂的《延安府志》,编纂于长期天灾战乱、新朝鼎立不久,康熙亲政除鳌拜、平三藩叛乱之后。樊高林、曹树蓬两位同志在点校出版弘治《延安府志》后,用五年多时间,又点校完成了康熙《延安府志》,为我们学习了解延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为我市古籍保护做出了贡献。

郝 飚

中国是编修地方志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延安有建置已逾两千多年,但仅有明代弘治时期和清代康熙、嘉庆时期三次府志编修,且存世本寥寥无几。明孝宗在位期间(1488—1506),励精图治,被后世称为“弘治中兴”。盛世修志,延安才首创编修府志。

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始纂的《延安府志》,编纂于长期天灾战乱、新朝鼎立不久,康熙亲政除鳌拜、平三藩叛乱之后。当时的延安府,所辖范围包括三州(鄜州、绥德州、葭州)十六县(肤施、安塞、保安、甘泉、安定、宜川、延川、延长、清涧、洛川、中部、宜君、米脂、吴堡、神木、府谷),即今榆林延安全境和铜川市的宜君县。从该部志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延安大乱初平,百废待举,朝廷命官为维护延安社会稳定,殚精竭虑,思谋治理,针对时弊所提改革措施切合延安实际,也把一些为民请命的奏疏条议作为重要史料录入其中。地方官员精心司政、抚民务实的举措跃然纸上。在这种务实思想影响下,清朝也迎来了此后经济社会一度繁荣的康乾盛世。这部志书较为全面翔实地记述了当时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情、民俗等诸方面的状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以知未来。几千年来,延安这块地方的治理一直影响着国家的国运。千百年来,陕北稳定了,才有治理国家的好环境。陕北战争频发,统一的王朝便边境难宁,不是匈奴扰边,就是宋夏对峙。明朝中后期,陕北持续旱荒,朝廷轻视民瘼,救济不力,不能救民于水火,其统治最终被陕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清末民初,生态环境和吏治的恶化,使陕北更加民不聊生。民国年间,共产党组织在陕北诞生壮大,其救国救民的主张得到人民的拥护,开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了拯救了中华民族危亡的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延安的神奇,早就被外国人所发现。英国传教士斯密斯1917年在英国出版英文著作《官员与传教士在中国:延安府艰难传教十二年》(中译本名《辛亥革命前后的延安》)中说:“在数千百年的斗争中,延安府都被卷入其中。从某种真实的意义上讲,延安府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可以确切地讲,对延安府的了解就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整个中国。”了解了这些历史之后,我们深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治理国家、振兴国家的重大意义。这些战略的实施,对于延安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机遇。党和人民赋予我们主政延安的责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前景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整理出版古代地方志,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功在存史、资政、教化,有利于更多的人学习历史,鉴往开来。樊高林、曹树蓬两位同志在点校出版弘治《延安府志》后,用五年多时间,又点校完成了康熙《延安府志》,为我们学习了解延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为我市古籍保护做出了贡献。相信随着这部典籍的出版,对于传承延安文脉,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延安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使革命圣地延安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荣地位相得益彰,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生态延安、文化延安、幸福延安发挥积极作用。

愿延安各界仁人志士,在挖掘、研究延安厚重、宝贵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知难而进,不断探索,齐心协力,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多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

此为序。

(郝飚,原延安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