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信息化:高校后勤管理的定义与模式

教育信息化:高校后勤管理的定义与模式

【摘要】:(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在国内外文献中,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描述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法。信息与资本、劳动和土地一样,是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中心内容。从系统角度看,后勤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模式1.高校后勤信息化组织的基本模式信息化自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定义

在国内外文献中,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描述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法。本书在分析、比较众多的文献之后,结合国内一些企业和部分高校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将后勤管理信息化定义为:在后勤保障过程中,后勤管理部门在管理、经营与服务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应用和深度开发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以此不断提高管理、服务、决策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后勤系统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全面提高后勤保障的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一个全方位变革和发展的活动。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从技术手段看,后勤管理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应用到后勤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全过程。

(2)从作用对象看,与传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不同,后勤管理信息化是后勤管理部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信息与资本、劳动和土地一样,是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中心内容。

(3)从驱动机制看,后勤管理信息化是由上至下,由管理者发起,以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为目的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动因是管理者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需要信息化技术解决的问题,其驱动力是后勤经营实体的服务质量及经济考核指标。

(4)从演化过程看,后勤管理信息化是一个不断适应广大服务对象需求,不断紧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效率和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后勤管理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后勤管理部门认知的成长及后勤管理服务要求的不断变化,逐渐演化和深化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5)从系统角度看,后勤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各种信息化技术在后勤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也受制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对高校后勤组织机构及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打破现有平衡,适应信息化的需求,可见,高水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

(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模式

1.高校后勤信息化组织的基本模式

信息化自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如果在企业当中,即为企业的信息化;在政府当中,为电子政务;放在高校后勤中,为后勤信息化。可以看出,信息有个性的地方,同时也有共性的地方。主要表现为:①信息化的主体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都是某类型的组织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②信息系统的应用都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需的过程。

2.高校后勤信息化基本模式的特性

高校后勤信息化除提供生活服务上的功能外,还承担了一定的教育方面的功能。其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后勤管理决策的智能化、网络化。②实体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虚拟社区的组织管理。③商务活动的电子化。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既要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共同点,又要围绕后勤特有的管理、社区建设和商务活动三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