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配筋砖砌体施工方法在砌体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配筋砖砌体施工方法在砌体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图1.4.28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组合墙8)组合砖砌体构件的顶部及底部,以及牛腿部位,必须设置钢筋混凝土垫块。图1.4.29砖砌体和构造柱组合墙截面4)组合砖墙砌体结构房屋,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其间距不宜大于4m。

砌体房屋的恒荷载和各种活荷载经一定方式组合后,以内力的形式在楼板、墙体及基础中传递,最终传至地基。某些建筑物的荷载是非常大的,比如,民用建筑图书库、工业建筑材料仓库及大型设备车间平台等,导致墙体承受压力往往也很大。如果单纯通过提高砌块或砂浆强度或采取一般的构造加强措施,则很难解决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配筋砖砌体构件。

1.4.5.1 配筋砖砌体的种类

配筋砖砌体有网状配筋砖砌体和组合砖砌体两类,后者又分为钢筋混凝土或砂浆加强面层组合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柱组合墙两种。配筋砌体虽能够提高砌体承载力,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在矩形截面偏心距(e/h)>0.17时,或偏心距虽未超出核心范围,但构件高厚比(详见1.4.6.2知识链接)β>16时,不宜采用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

1.4.5.2 配筋砖砌体的构造要求

1.网状配筋砖砌体

将事先加工好的网状钢筋网,在砌筑过程中设置在砖砌体的水平灰缝中,就形成了网状配筋砖砌体。网状配筋的形式有多种,如图1.4.26所示。网状砌体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1.4.26 网状配筋砖砌体

(a)用方格网配筋的砖柱;(b)连弯钢筋网;(c)用方格网配筋的砖墙

(1)网状配筋砖砌体中的体积配筋率ρ不应小于0.1%,并不大于1%。

(2)采用钢筋网时,钢筋直径宜采用3~4mm;当采用连弯钢筋网时,钢筋直径不应大于8mm。

(3)钢筋网中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并不应小于30mm。

(4)钢筋网的竖向间距,不应大于5皮砖,并不应大于400mm。

(5)网状配筋砖砌体所用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钢筋网应设置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中,灰缝厚度应保证钢筋上、下至少各有2mm厚的砂浆层。

注:体积配筋率ρ=(VS/V)×100%,其中VS、V分别为钢筋和砌体的体积。

2.组合砖砌体

(1)钢筋混凝土及砂浆加强面层组合砌体。当轴向力的偏心距超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5.1.5条规定时(详见以下知识链接),宜采用加强面层组合砖砌体构件,如图1.4.27所示。组合砖砌体加强面层分别有钢筋混凝土中和砂浆面层中设置竖向钢筋两种,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1.4.27 加强面层组合砖砌体构件截面

1)面层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面层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

2)竖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1.4.4中的规定。竖向受力钢筋距砖砌体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mm。

表1.4.4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 m

知识链接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5.1.5条规定:按内力设计值计算的轴向力的偏心距e不应超过0.6y。y为截面重心到轴向力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

3)砂浆面层的厚度,可采用30~45mm。当面层厚度大于45mm时,其面层宜采用混凝土。

4)竖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PB300级钢筋,对于混凝土面层,也可采用HRB335级钢筋。受压钢筋一侧的配筋率,对砂浆面层,不宜小于0.1%;对混凝土面层,不宜小于0.2%。受拉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钢筋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

5)箍筋的直径,不宜小于4mm及0.2倍受压钢筋的直径,并不宜大于6mm。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倍受压钢筋的直径及500mm,并不应小于120mm。

6)当组合砖砌体构件一侧的竖向受力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附加箍筋或拉结钢筋。

7)对于截面边长短边相差较大的构件如墙体等,应采用穿通墙体的拉结钢筋作为箍筋,同时设置水平分布钢筋。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间距及拉结钢筋的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500mm,如图1.4.28所示。

图1.4.28 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组合墙

8)组合砖砌体构件的顶部及底部,以及牛腿部位,必须设置钢筋混凝土垫块。竖向受力钢筋伸入垫块的长度,必须满足锚固要求。

(2)钢筋混凝土柱组合墙。组合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2)柱内竖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1.4.4的规定。

3)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边柱、角柱的截面宽度宜适当加大。柱内竖向受力钢筋,对于中柱,不宜小于4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小于4φ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大于16mm。其箍筋,一般部位宜采用φ6、间距200mm,楼层上下500mm范围内宜采用φ6、间距100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如图1.4.29所示。

图1.4.29 砖砌体和构造柱组合墙截面

4)组合砖墙砌体结构房屋,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其间距不宜大于4m。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应位置,并宜上下对齐。

5)组合砖墙砌体结构房屋应在基础顶面、有组合墙的楼层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40mm;竖向钢筋不宜小于4φ12,竖向钢筋伸入构造柱内,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圈梁的箍筋直径宜采用6mm、间距200mm。

6)砖砌体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根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600mm。

7)组合砖墙的施工程序应为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构造柱。

3.施工质量验收

配筋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按照“一般规定”“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展开,执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的相关规定。施工人员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下,完成质量验收工作,并填写配筋砌体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见表1.4.5,表中条款编号来自规范原文。

配筋砌体工程施工中,应对下列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进行检查,并应形成检查记录:

(1)主控项目包括:①钢筋品种、规格、数量和设置部位;②混凝土强度等级;③马牙槎尺寸;④马牙槎拉结筋;⑤钢筋连接;⑥钢筋锚固长度;⑦钢筋搭接长度。

(2)一般项目包括:①构造柱中心线位置;②构造柱层间错位;③每层及全高的构造柱垂直度;④灰缝钢筋防腐;⑤网状配筋规格;⑥网状配筋位置;⑦钢筋保护层厚度;⑧凹槽中水平钢筋间距。

表1.4.5 配筋砌体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