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对象与目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对象与目的

【摘要】:本书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从产业、城镇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互动入手,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从而使全书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三螺旋理论”,本书的研究对象有三:一是理论框架,通过对产城、产教和城教三方面理论的梳理,构建“产城教融合”的三螺旋理论框架。

本书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三螺旋理论”为支撑,从产业、城镇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互动入手,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从而使全书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三螺旋理论”,本书的研究对象有三:一是理论框架,通过对产城、产教和城教三方面理论的梳理,构建“产城教融合”的三螺旋理论框架。二是实践模式,通过分析体现产城教互动发展的典型范例,探索一种新的城镇发展、产业提升、教育转型的实践模式。本书的目的指向主要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教育转型,从而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困境,这主要在第三至六章的四个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分析中详细探讨。三是对策建议,在对上述两个研究对象进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挖掘由经济、政治、教育三者协同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的多元途径,从而生成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这主要在全书第七章详细论及。此章将从顶层设计——制定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支撑政策、地方实践落实——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扶持民族文化产业、产业支持调整——充分提供岗位,营造发展环境,增强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能力三个角度来详细论述。

本书有三个研究目的。第一个是满足家庭意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地的产业组织、中小城镇中就业创业,满足少子女家庭不愿意子女异地就业的意愿。实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培养具有民族特色人才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为当地少数民族民众服务。第二个是顺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探索高等教育与当地产业结构需求相对接的策略,通过建设民族特色专业调整当地产业经济结构,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且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技之长,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破解“两难”困境。第三个是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少数民族大学生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对本民族文化带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在民族文化企业中就业创业,有助于实现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无论哪一个研究目的,都离不开产城教三者的深度融合,这便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总体而言,产城教融合能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脱贫致富,确保社会稳定;能以产业和城镇需求为导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推动当地产业升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植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研究,对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