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在氏族不断迁移和分散的情况下,语言文化过程占优势;等级和国家出现后,分化过程和融合交叉进行。1962年,英王规定英语为英国统一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是语言交融和统一的历史。汉族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但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有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文化,在语言交融的历史中终于胜出。......
2023-08-20
筷子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餐具,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之中,别具一格。
我国古代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大概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商代末年,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就使用筷子,并且是较为精制的象牙筷子。《韩非子·喻老》中就有“昔者纣为象箸而萁子饰”一说;《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有:“纣始为象箸,萁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箸是筷子最早的称呼,后来才演变称为“筷子”。
筷子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称为“箸”,先秦时期又被称为“荚”或者“挟”。《礼记·曲礼上》说:“羹之有菜者方用荚,羹之无菜者不用荚。”隋唐时期“筷子”称为“”,诗人李白《行路难》诗中有“停杯投
不能食”的词句。这些史料都说明我国古代筷子的称呼有很多。宋、元、明、清时期还有称“筷子”为“箸”的。“筷子”的称呼是明代以后出现的,之所以“箸”被称为“筷子”,可能与“避讳”的习俗和“谐音”有关。按明代《菽园杂记》中说:吴地的百姓忌讳说箸,因为吴地是以行船为生,船“住”了就没有生意;同时,船都是木头制造的,害怕虫“蛀”。所以改称为“快子”,后逐渐被称为“筷子”。清代“箸”和“筷子”两个称呼都使用。
制作筷子的材质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呈现出一些变化。竹木是制作筷子的最早材质,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箸“从竹者声”,最先被称为“箸”,就是因为筷子是取竹子而制作的。远古的筷子,多是就地取材,或是树枝或是竹棍,有时候还是动物骨角。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使用刮削之后的木筷和竹筷。夏商以后经过琢磨的牙筷和玉筷开始出现,如纣王就使用象牙筷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铜筷和铁筷,后来因为铜筷和铁筷容易被氧化,产生铜锈和铁锈,铁筷和铜筷进而被银筷取代。隋唐时期出现精致名贵的金筷和银筷,金筷和银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平民家庭没有资格和权利使用金筷和银筷。到了明清两代,筷子的材质主要是竹木筷镶银,主要有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等,还有上下双镶箸及三镶箸。
筷子的形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其各自的特点。隋唐以前,筷子都是圆柱形的,比较单调。隋唐以后,筷子开始工艺化,其形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原来单调的圆柱形到上粗下细的圆柱形,首有孔相接。宋代以后,筷子上部的形状由原来的圆柱形变为方形,而且开始出现了纹饰。明代以后筷子上部形状有方形、六菱形、八角形等,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筷子在我国的使用过程也有发展的历史。筷子刚一开始并没有如今的拨、挑、挟、拌等功能。《礼记·曲礼上》上“饭黍勿从箸”的说法,是说吃饭时不用筷子。《曲礼·曲礼上》上的“羹之有菜者方用荚,羹之无菜者不用荚。”“荚”作为“筷子”的一种称呼,说明古代“筷子”有过专门用作挟菜用,不用于吃饭。
筷子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悠久,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国家。筷子的历史也是由最开始的注重使用而逐渐走向集使用和工艺欣赏于一体的过程。筷子的名称和材质形状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变化,形式越来越丰富。
(岳晗 南金花)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语言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产生了各自的原始语言。在氏族不断迁移和分散的情况下,语言文化过程占优势;等级和国家出现后,分化过程和融合交叉进行。1962年,英王规定英语为英国统一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也是语言交融和统一的历史。汉族在历史上曾多次受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但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有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文化,在语言交融的历史中终于胜出。......
2023-08-20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从蒙昧、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在汉字由原始文字发展至成熟文字的过程中,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巫和史,大概起过重要的作用。河图洛书与八卦说这种传说认为文字是神的恩赐,这可能是独立发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说法。后世宣扬的文字神赐说,则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2023-08-20
“文房四宝”是旧时对书房中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从殷墟陶纹残片以及甲骨文上的朱色、墨色字迹推断,当时已经开始把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了。柔毫选取羊毛为主要制作原料,故又称“羊毫”。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中的四种文具,它们在中国的书画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又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古时文人墨客挥毫创作的必备工具。......
2023-08-20
历书,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中国的阴阳合历不仅考虑月亮的圆缺变化,而且要考虑到太阳的周年运动。干支记日法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创造。于是,太史令司马迁上书汉武帝,要求下令改历。刘洪还创立了中国古代计算月亮不均匀性改正值的传统方法,后世所有的历算家都沿袭了刘洪的方法。但是,祖冲之对中国历法的贡献也是卓越的,这些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
2023-08-20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为瘦西湖。瘦西湖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瘦西湖造园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妙造”自然得体,山水经营匠心独运,景观序列连续紧凑,似一轴水墨山水长卷。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台上重檐方亭有两圆门,分别引入瘦西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五亭桥和白塔。......
2023-08-20
在韩非之前,百家争鸣中相左的思想激烈地争论数百年,关于“是非”及“是非”的标准问题,关于如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以及对于“是非”的判断有无一个规范认识的思维规律的问题,是诸子们在“思以其道易天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023-08-20
赵匡胤担心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或者担心别人用同样的手段迫使他“禅位”,于是就和赵普商量“欲息天下之兵,建国家久长之计”。没有多久,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便上演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臣的兵权,赵匡胤还不放心,又在兵制上进行了改革,分全国军队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种。......
2023-08-20
据古籍所载,夏代可能已有了“庠”、“序”、“校”三种尚未完全发展成学校形式的非专门的教育机关。商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商代的“瞽宗”和“右学”是学习礼与乐的学校,层次比较高,是古代的高等学校。后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学校,设在西,故称为“西学”。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