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为瘦西湖。瘦西湖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瘦西湖造园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妙造”自然得体,山水经营匠心独运,景观序列连续紧凑,似一轴水墨山水长卷。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台上重檐方亭有两圆门,分别引入瘦西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五亭桥和白塔。......
2023-08-20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广大百姓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历书,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它是由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皇书”。我国古代设有专掌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秦汉有太史令,唐代设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改名为钦天监。明代崇祯二年至七年(1629-1634年)在徐光启等统领下的“历局”组聘专业人士编纂了《崇祯历书》。清初,传教士又将《崇祯历书》略作整理进呈给清帝,改书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一直成为当时天文学家学习和研究西方天文学的主要著作,对我国天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中国的阴阳合历不仅考虑月亮的圆缺变化,而且要考虑到太阳的周年运动。据考证,中国大约从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阴阳历了。
阴阳历的平年有6个30天的月,6个29天的月,加起来是354日,与一年的长度365日差11天。如果总是这样安排的话,那么,每三年就会差出一个多月。于是古人就想出了每三年加一个月的办法,这个多加的月就叫作闰月。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三年加一个月太少,不能补上三年差出的33天;五年加两个闰月太多,又超出了五年差出的55天,如果在19年中加上7个闰月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19个回归年是6939.75日。19年有228月加7个闰月是235个月,235个月合计是6939.55日,与19个回归年的日数6939.75只差0.2天,也就是差不到5个小时。
阴阳历基本上能保持月份和气候的冷暖相一致,不会像阴历那样,甚至在六月也可能出现下雪的天气。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几块甲骨片上,整整齐齐地刻着六十干支表。这些甲骨片不像其他那样有灼痕,显然不是占卜用的,后人推测它们可能在殷商时期起着日历的作用,是专门用来记日的。干支记日法就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如果假设某一天为甲子日,那么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就是丙寅日,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干支记日法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创造。关于殷代历法,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以干支记日、月亮的月相变化记月、太阳的周年运动记年。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闰月加在一年的年尾称为十三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间隔,有连大月。
从《春秋》一书中可以大概看出:春秋时期的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以日月合朔那天为初一,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晦。春秋中期,古人就已经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并能够计算大致准确的朔日。春秋末期,出现了《四分历》和19年7闰的闰周,古代历法出现了新的进展。《四分历》的年长为365.25日,并以19年7闰的规律置闰,也就是说235个朔望月和19年等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出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85日,比早先认识的一个朔望月长约为29.5日精确多了。
战国初期,周天子权势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不再听命于中央,就连使用历法都是各用各的。这一时期使用的历法有夏、殷、周、鲁、黄帝、颛顼历,统称古六历。虽然名字各有千秋,但它们其实都是四分历,只是有的把岁首放在十一月,有的放在十二月或是一月;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历法的起算点和历元也不同。
汉代建立之初,各种制度都沿袭了秦的做法,历法也不例外,仍然使用秦的颛顼历。但颛顼历经过一百年的积累,误差已经相当大了,经常是初一、三十都能看见月亮,十五晚上出现缺月的情况。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一些天文学家测算到这年的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正好是日月合朔和发生冬至的时刻,是最理想的历元。于是,太史令司马迁上书汉武帝,要求下令改历。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建议,下诏书召集天文学家开始改历,采用了邓平和落下闳的改历方案,并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
《太初历》用夏正,以寅月为正月;19年中加7个闰月,并把闰月安插在没有中气的月份之中。这种置闰方法能够把月份和气候的冷暖变化调节得更合理,被一直沿用到现在。此外,《太初历》还给出了比较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和首次给出了交食周期。《太初历》具备了历法的基本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周和置闰法则等,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刘洪(约129-210年)字元卓,泰山蒙阴(今山东蒙阴)人。刘洪是东汉的王室子弟,从小对天文历法特别感兴趣。他对中国传统历法最杰出的贡献就是编制了《乾象历》。
在《乾象历》中,刘洪取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42日,误差从东汉四分历的20秒降到4秒左右;回归年长度365.246180日,误差从660秒降到330秒。在刘洪以前的约600年中,这两个资料的精度要么和颛顼历的精度差不多,要么比颛顼历还差。
《乾象历》最主要的成就在月亮运动的研究上。早在刘洪之前,天文学家就认识到月亮的运动并不均匀,而是时快时慢,并且月亮轨道离地球最近点的位置也在不停地向前移动。虽然在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但只有刘洪提出了近点月的概念和计算它的长度的方法。刘洪还创立了中国古代计算月亮不均匀性改正值的传统方法,后世所有的历算家都沿袭了刘洪的方法。月亮在白道上运行,白道与黄道的交点叫作黄白交点。刘洪不但首先发现黄白交点在沿黄道退行,并且给出了具体数值。
刘洪的《乾象历》使传统历法的基本内容更加完备,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已经形成。
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范阳遒郡(今河北涞水)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很多人知道祖冲之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地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但是,祖冲之对中国历法的贡献也是卓越的,这些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
《大明历》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在《大明历》中,祖冲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根据新的闰周和朔望月长度,我们可以求出《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8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也就是说一年只差46秒,这是非常精确的资料了。冬至点是制定历法的起算点,因此测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于编算历法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在祖冲之之前,历算家们一直认为冬至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历法制定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差。为此,祖冲之把岁差概念引进历法中之后,大大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
到了隋代,刘焯在编制《皇极历》时,重新考虑了前人的岁差概念。他发现过去人们认为岁差是由赤道不动、黄道沿着赤道向西滑动所造成的论点,其实并不正确。应该是黄道不动,赤道沿着黄道运动,因而要计算岁差应该沿着黄道进行。刘焯在岁差问题上的贡献不亚于虞喜和祖冲之,可惜的是,《皇极历》由于受人排挤未得颁布,刘焯提出的黄道岁差也没有人采用。此后,岁差在中国古历中犹如浪里孤舟,若隐若现,唐初傅仁均在编制历法时考虑了岁差,紧接着李淳风在编制他的《麟德历》时又否定了岁差,直到僧一行才真正让岁差在历法中立住了脚。
《大衍历》共有七章:《步气朔》讨论如何推算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弦晦的时刻;《步发敛》内容包括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置闰法则等;《步日躔》讨论如何计算太阳位置;《步月离》讨论如何推算月亮位置;《步晷露》计算表影和昼夜漏刻的长度;《步交会》讨论如何计算日月食;《步五星》介绍的是五大行星的位置计算。这七章编次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成为后世历法编次的经典模式。
人在地面上观测天体位置和在地心观测天体位置是不同的,两者的差就是视差。对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当月亮在黄道北时,视差使月亮更加靠近黄道,从而更容易发生交食;而在黄道南时,情况则相反。这个现象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张子信就发现了,但是历算家们还不知道怎样把它考虑到交食计算中。僧一行在编算《大衍历》时发现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同地理纬度、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有关系。他针对不同的地理纬度和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创立了计算公式,虽然这些公式都是经验性的,却使日月食的推算向前迈了一大步。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行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从元代颁布开始,历经整个明代,一直到清初的360多年中,使用的历法实际上都是《授时历》,只是名称有所变化而已。
《授时历》之所以沿用这么长时间,和它的计算精度非常高有很大关系。首先,它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确的天文资料,如它的回归年的长度365.2425日,这和现行的西历所采用的数值是一样的;其次,它吸收了《统天历》首先发现回归年的长度在逐渐变小的观点,规定一百年中回归年的长度减小0.0001日,虽然这个数值有点大,但它与《统天历》相比,还是要精确一些。
我国最早的历书是装裱成轴,用毛笔书写,大约到唐太和九年(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历书发展演变至今,远不能与昔日的历书相提并论,它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就其种类而言,就有年历、月历、日历、农历、怀历、台历、挂历、万年历等多种;随着社会信息、科技文化不断进步,其内容更是无所不涉,丰富多彩;设计形式不仅多样化,且更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带有名人书法、诗画的历书、年历品种,往往就是一件收藏品,因此,时下重视收藏各类历书、年历的人愈来愈多。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为瘦西湖。瘦西湖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瘦西湖造园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妙造”自然得体,山水经营匠心独运,景观序列连续紧凑,似一轴水墨山水长卷。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台上重檐方亭有两圆门,分别引入瘦西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五亭桥和白塔。......
2023-08-20
陶渊明任彭泽令时,郡里派遣一个督邮到彭泽,县里的小吏让他束带相见,以表示尊敬,陶渊明一怒之下辞官回家,在职仅80余日。当时一个县令的俸禄相当于五斗米的价钱,陶渊明此次挂冠而去,留给后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田园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为封建时代所有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
2023-08-20
“诗佛”王维的诗现存不到400首,在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很丰富,无论律诗、绝句,边塞诗、山水诗等都有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这时所写的山水田园诗,艺术成就比前期高,可以说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数量也很多,最能代表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王维不仅是一流的诗人,也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王维的画,最能体现其特色的,是那些与山水诗齐名的山水画,也能画人物和佛像。在王维那里,诗与画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
2023-08-20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着西域服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和西域对中国的影响。飞天原本只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曾把壁画中的飞天也称为飞仙。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弦丝;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带绕身,漫天遨游;有的脚踏白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向上。......
2023-08-20
关于“辩”的规则,《墨经》也有有关同一律思想、矛盾律思想、排中律思想和充足理由律思想的“经条”。《墨子》书影《墨经》还通过与各种诸子观点的论辩,证实了自己的逻辑学思想。可以说,《墨经》既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又是一部辩学大全,同时还是一部论辩总汇。梁启超也认为,《墨经》早已发明了穆勒五法,认为“吾东方之培根,已生于二千年以前”。......
2023-08-20
隋唐时期,扬州漆器工艺格外精致,金属镶嵌产品日益增多。至元代,扬州已成全国漆器制作中心。清代后期,扬州漆器出口外贸已较兴盛,远销欧美等国,年销量2万多件,“岁入三万两”。扬州漆器按装饰工艺分十大类,尤以雕漆嵌玉、平磨螺钿和点螺三大类质量居全国榜首,名扬海内外。新中国建立以来,扬州的漆器艺人继承传统技艺并有创新发展。......
2023-08-20
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而中国的现代大学的建立则要晚得多。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是北洋大学堂。另外,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它与上述的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一起成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南开大学则是中国早期第一所高水平的私立大学。......
2023-08-20
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做过一些了解。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的近侍。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从永乐三年起,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其中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国家有: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在郑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的远航中,他的船队最远曾到达非洲的东海岸。......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