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楚国政治丑闻:贿赂六座城池拯救国家

楚国政治丑闻:贿赂六座城池拯救国家

【摘要】:战国中期,楚国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行列。公元前300年,齐、秦两国联合进攻楚国,大敌当前,楚怀王下令让景翠以楚国的六座城池贿赂齐国,让齐国停止进攻楚国。史疾在这里指出了楚国政治上存在的问题正是官员不仅不能廉洁自律,而且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所以导致楚国社会出现各种问题。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的贵族孟尝君出外巡行各国。楚王送孟尝君象牙床后,因担心象牙床太贵重,在运往齐国的路上会被损坏,特意安排了一位叫

战国中期,楚国成功跻身于战国“七雄”行列。然而,楚国在宣威盛世之后,其国力并没有继续一路上升,而是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主要原因是在楚怀王时期,楚国君臣以国富兵强自居,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进则退,导致楚国由强转弱,国势渐衰。再加之楚怀王贪色重利,听信谗言,排斥忠臣,使楚国长期被后来居上的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上,历史的惨痛教训令人深思。

屈原是楚怀王时期楚国政治舞台上出现的一颗新星。他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毕生为实现其“美政”理想而奋斗,但由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使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为实现“美政”理想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以及他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朝政昏乱国势衰

楚怀王在位时,楚国君臣不思进取,奢靡成风,致使楚国政治出现了种种乱象。

1.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经过楚宣王、楚威王两朝的盛世之后,楚国君臣守成思想越来越重,于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家的发展。

令尹昭阳攻打魏军,连取八座城邑,接着又挥兵攻打齐国。此时正出使齐国的秦国使臣陈轸主动前往楚军中拜见昭阳,游说昭阳不要攻打齐国。陈轸对昭阳说:“我想听听,按照楚国军功法令,对于攻城掠地的将军,楚王会奖赏什么样的官爵?”昭阳说:“楚国对攻城掠地的将军,会任命他以上柱国的官位,封他最高爵位执珪。”陈轸接着又问:“那还有比这个封赏更高的吗?”昭阳答道:“那就是任命令尹的官职了。”陈轸说:“现在你已经是令尹了,这是楚国的最高官位。如果你再去攻城掠地,那就无异于画蛇添足了。有个人送给他的门客们一杯酒。门客们商议说:‘几个人喝这一杯酒,酒不够喝。我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这杯酒就给谁喝了。’其中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他端起了酒杯,看其他人还没有画好,他并不急于喝,而是把酒杯拿在左手上,用右手继续给蛇添上脚。等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画好蛇的人,抢过他手中的酒杯就把酒喝干了,还笑话他说:‘蛇本来没有脚,现在你给它添上脚,那它就不是蛇了。’”讲完这个寓言,陈轸接着对昭阳说:“你现在已经是楚国的令尹了,连取魏国八座城池,还杀了魏国的将军,功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就好像戴上一个大礼帽了,你还能再往上添加什么呢。你现在出兵攻打齐国,如果取胜了,官爵也不会比现在更高;如果战败了,就会坏了你一世英名,所以现在人们都在议论说,你现在进攻齐国,无异于画蛇添足。”令尹昭阳听了这一席话后,果然觉得有理,就领兵回楚国了。一国令尹,尚且为了保住已有的功名利禄,不思进取,其他大臣为人处事自安自保就可见一斑了。

另一位令尹昭鱼也是如此,行为处事完全不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以苟安为原则。楚王的王后死了,一直没有册立新的王后。朝中有一个大臣对令尹昭鱼说:“作为令尹,要为国分忧,你应该向国王提出请求,册立新的王后啊。”昭鱼却说:“如果我提出新的王后人选,大王又没有按我的意见去册立她,而是另立新的王后,那新王后肯定对我不好,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恶化的。”这个大臣说,“要是你有这种担心的话,何不这样呢?你去买五对耳环,其中一对是品质上乘的,其余四对品质要差一些的。你把这五对耳环都献给大王,你再观察,看国王把最好的那一副耳环送给了谁,你就向国王提出册立谁为新的王后,这样就不会有错了。”朝中令尹、大臣,心思全花在如何取悦于国王和王后,总是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全然不为社稷江山着想,这个国家又如何治理得好呢!

更有甚者,面对敌国的进攻,楚国君臣心里想的不是御敌之策,而是想着如何向敌国献出城池以求苟安。公元前300年,齐、秦两国联合进攻楚国,大敌当前,楚怀王下令让景翠以楚国的六座城池贿赂齐国,让齐国停止进攻楚国。而与此同时,楚国大臣中的“亲秦派”景鲤等人,也向楚怀王提出,把六座城池送给齐国,还不如送给秦国。面对强敌,楚国君臣毫无斗志,竟靠以国土行贿敌国来换取一时的安逸,楚人早前那种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进取之心已荡然无存。

2.腐化奢靡,不恤其政

怀、襄两朝,楚国君臣生活奢靡,搜刮民脂民膏,纵欲享乐,当时就引来众多的批评。楚怀王时,策士苏秦就曾对楚王说:“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意思是说,现在楚国的宗室贵戚,纷纷以毁谤贤能的人作为升官晋爵的资本,而对臣民百姓,不惜加重他们的赋税,由此使得国君被民众怨恨,这些人算不得是忠臣。苏秦要求楚王“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百姓。”也就是要楚王审慎地任用宗室贵戚做要臣,要根据百姓的需求制定施政方针,同时要节制自己奢侈的欲望,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百姓所需。但对于这些好的建议,楚王根本听不进去。

另一个韩国学者史疾对楚国政治上出现的问题,也有透彻的分析。史疾替韩国出使楚国,当楚怀王听说史疾是研究“正名”学说的,就好奇地问:“正名学说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吗?”所谓“正名”学说,强调凡事要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之类。楚怀王听说正名学说能够治理国家,就问:“现在楚国盗贼很多,可以用你的学说来防范盗贼吗?”史疾说:“当然可以。”正在这时,有只喜鹊飞来停在屋外的树上,史疾问楚王:“你们楚国人把这种鸟叫什么?”楚王说:“叫喜鹊。”又问:“叫乌鸦行不行。”楚王说:“那当然不行。”史疾说:“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他接着说:“现在楚国盗贼猖獗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这就说明那些官吏没有尽到职责,并非‘廉洁胜任’的,这就是名实不符,是‘乌不为乌,鹊不为鹊’。因此,要治理盗贼,首先要正名,使百官各司其职,责任分明。”史疾在这里指出了楚国政治上存在的问题正是官员不仅不能廉洁自律,而且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所以导致楚国社会出现各种问题。

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的贵族孟尝君出外巡行各国。他来到楚国,楚王送给他的礼物竟然是一张象牙床。楚王轻易以象牙床作为礼物送给他人,可以想像,楚王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奢靡了。接下来,由这一张象牙床引发的故事,更令人深思。楚王送孟尝君象牙床后,因担心象牙床太贵重,在运往齐国的路上会被损坏,特意安排了一位叫登徒直的人专程护送。登徒直接受这个任务后,深知此行任务的艰巨,惶惶不可终日。登徒直找到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对他说:“国王派我护送象牙床,这是我的荣幸。可是这象牙床价值千金,哪怕有头发尖那么一点儿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偿不起。如果您有办法让我不去护送象牙床的话,我愿意把我家世代流传下来的一把宝剑献给您。”公孙戍答应了,于是前去见孟尝君,对他说:“我听说您接受了楚王赠送的象牙床,这是真的吗?”孟尝君点头称是。公孙戍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尝君不解地问:“那是为什么呢?”公孙戍说:“您是当今的英雄豪杰之士,因为喜欢您为人讲义气,仰慕您清正廉洁的美名,各国都愿意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可是您想想看,如今您接受了楚国赠送的象牙床,到其他国家去,那些小国家就要考虑拿什么送给您了。他们哪送得起象牙床呢,只有期盼您不要去他们的国家了。”听到这里,孟尝君很高兴,马上同意退还楚国赠送的象牙床。公孙戍出门没有走几步,又被孟尝君召唤回去。孟尝君问道:“您教导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很好。可是我看到您走路趾高气扬的样子,心里一定有什么得意的事吧?”公孙戍回答说:“臣下有三件大喜事,再加上得到一把宝剑。”孟尝君说:“说来听听吧?”公孙戍说:“您的门客众多,都不敢进谏,唯独臣下敢来进谏,此其一喜;臣下进谏,并得到您的采纳,此其二喜;我进谏之后,防止了您出现过失,此其三喜。另外,您退还了象牙床,登徒直也不必去护送,还答应把祖先流传下来的宝剑送给我。”孟尝君听完后,让人在门板上写了一个告示,内容是“有谁能宣扬我的名声,劝阻我的过失,即使在外面私自得到宝物,也请急速进谏。”

楚王要送出的这张象牙床可谓是晶莹透亮,透亮得能照出人心和品行,照出了楚王的奢华无度,照出了孟尝君的廉洁自律;照出了登徒直的苟安自保,也照出了公孙戍襟怀坦荡。

3.错勘贤愚,忠佞不分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形势严峻,各国为了谋求应对之策,纷纷招徕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批善于辞令和权术,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但游说之士参差不齐,贤愚难辨。任用好的游说之士,能出谋划策,振兴国家;任用不好的游说之士则可使君王蒙羞,国家遭挫。在这种情况下,君王能否识别人才的贤愚忠佞,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吴起变法时曾提出禁游说之士,但在楚怀、襄两朝,游说之士大行其道,国家大事系于游士之口。

有个名叫城浑的周人,带着三个同伴一同来到楚国游说。他们先到了楚国的城邑新城,对新城县令说:“楚国设置新城来对付秦国的宜阳,宜阳城池坚固,而新城弱小,不足以抵抗秦军。我们可以为您去游说楚王,让楚国把新城的行政级别从县这一级提升到郡这一级,你也可以从县令升级为郡首了。”新城县令听了这话非常高兴,就给城浑准备了一辆四马战车,还拿出五百金作为路费。城浑等人收了钱后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果然把新城从县改为郡了。由此可见,游说之士对楚国政治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对于游说之士的弊端,游说之士中也有明智之人对此洞若观火。游说之士吾得在楚国不得志,另一位游说之士张何对吾得说:“楚国国君虽贵为大国之主,却好小智,正因为如此,游说之士都来欺骗楚王,我去向楚王推荐你做掌管这些游说之士的官,帮助他识别忠奸,你一定会得到重用。”吾得欣然同意!于是张何对楚王说:“现在各国来投奔您的游说之士多数人是徒有虚名的,唯有从晋国来的吾得,为人清正廉洁。此人擅长剑术,要是由他来做掌管游说之士的官员,凡是欺骗大王的人都会抓起来杀掉,那么楚国就太平了。”楚怀王果真重用吾得,委以柱国的重任。

楚怀王时政治上的最大失误,就是错勘贤愚,忠佞不分。在朝内,相信佞臣上官大夫靳尚,而疏离忠臣三闾大夫屈原;对外则盲目信任游说之士张仪,三次被张仪欺骗,最终落下“客死秦国天下笑”的下场。

(二)贪色重利天下笑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此人的出现,对楚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他多次欺骗楚怀王,而楚怀王又因贪色重利,听信谗言,屡中张仪诡计,使得楚国在战国争雄中出现重大失误,国力大损。以下张仪“三戏”楚怀王的故事中,说明正是楚怀王忠奸贤愚不分,加之贪色重利的本性,使得楚国遭受重大损失。

1.张仪“一戏”怀王贪色

张仪到楚国以后,因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一度处境艰难。张仪故意对楚怀王说,打算离开楚国到韩国去,要去为韩国效力,也没有引起楚怀王的重视。张仪以此为话题,对楚怀王说:“我要去韩国,大王对韩国有什么需求吗?”楚怀王自豪地说:“我们楚国盛产黄金珠玑、犀角象牙,物产丰富,会需要韩国的物质吗?”张仪说:“这您就错了,韩国的美女,美若天仙,您难道就不想得到吗?”张仪正是掌握了楚怀王好色的弱点,以此引起楚怀王的兴趣。于是楚怀王就赠送张仪很多珠玉财宝,让他去韩国为其收罗美女。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听到这事之后,十分惊恐,立刻派人对张仪说:“听说您要前往韩国,我这里有黄金千两,愿意进献给您,供您作沿途车马餐旅费用。”张仪于是又接受了郑袖的贿赂。

张仪接受了楚怀王的钱,应该去为楚怀王物色美女;他又接受了郑袖的钱,不应该去为楚怀王物色美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张仪将如何化解呢?过了几天,张仪向楚怀王辞行时说:“我就要到韩国去为您办事去了,临别之前,大王能否赐臣一杯酒喝?”楚怀王于是设宴款待张仪,当张仪喝到半醉时.就向怀王跪拜说:“这里没有外人,请大王叫所宠爱的人一同饮酒吧。”楚怀王于是招来了郑袖共饮,这时张仪向怀王再三跪拜说:“臣走遍天下,也不曾见过像王后郑袖这样的美女,而我此前还说要为大王去韩国物色美女,这岂不等于是欺骗了大王吗?请大王恕罪。”见此情景,楚怀王连忙说:“是啊,天下美女都没有我的王后漂亮,请你就不要为此操心了吧。”就这样,张仪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利用楚怀王好色和郑袖争宠的弱点,从两人那里都得到了好处,却什么事也不必去做了。

2.张仪“二戏”怀王重利

在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运动中,本来张仪是主张“合纵”的,即希望楚国与齐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秦。但一件偶然的事件,改变了张仪的命运,也改变了楚国的发展轨迹。

张仪在楚国受到了楚令尹昭阳的赏识,做了其门客。一次,张仪在昭阳家喝酒时,昭阳家丢了一块宝玉,有人硬说是他偷了,结果把他抓起来,将他打得皮开肉绽。张仪被人抬回家后,妻子见了很伤心。张仪却对妻子说:“你瞧瞧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说:“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定会有出头之日。”张仪于是离开楚国来到了秦国,得到秦王的重视,并做了秦国的丞相

公元前313年,秦国准备发兵进攻齐国。但此时楚国与齐国结为同盟国,对秦国极为不利。为了破坏齐楚之间的关系,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瓦解齐楚联盟。张仪到楚国后对楚怀王说:“大王只要断绝与齐国的关系,我就能向秦王请求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并将秦王之女许配给大王为妾,这样一来,秦国与楚国结为姻亲之国,就会世代相好了。”楚怀王既贪利,期望得到被秦国占去的商於之地,又贪色,期望娶秦国公主为妻,当即允诺断绝齐楚关系。楚国朝中大臣都随声附和,纷纷向楚王祝贺,唯有陈轸身穿丧服,前来表示哀悼。楚怀王不明其意,陈轸解释说:“如果楚国破坏了齐楚联盟,秦国就会和齐国结好,到时楚国不仅得不到商於之地,还会被秦国与齐国孤立,如果齐秦两国同时对楚用兵,楚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对于陈轸的进谏,楚怀王根本听不进去,一方面下令关闭与齐国的关隘,与齐国绝交,同时还派一位使臣跟随张仪到秦国去,准备接收土地。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伤了,整整三个月未曾上朝,拒不接见楚国前来取地的使臣。楚怀王听说后,不但不怀疑张仪在欺骗自己,反而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张仪不相信自己真的是和齐国绝交,于是便派一个叫宋遗的勇士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断绝了与楚国的关系,很快便与秦国修好。张仪见目的已经达到,便对楚国使臣说:“我对你们大王说好的是给你们楚国六里地,你可拿去了。”楚怀王得知张仪出尔反尔后,怒而发兵进攻秦国。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军先后在丹阳、蓝田交战,楚军大败,被秦军斩甲士八万,虏将军七十人,占国土六百里,损兵折将,遭受重挫,最后,楚怀王被迫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才得以休战。

张仪“空手套白狼”之所以得以成功,在于他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具体来说,就是楚怀王的重利、好色的弱点。张仪针对楚怀王的弱点,先是许以重诺,达到目的后又出尔反尔,使得楚怀王再次上当受骗。

3.张仪“三戏”怀王信谗

丹阳、蓝田两战两败之后,楚怀王不得不起用被流放的屈原再度出使齐国,修复齐楚关系。秦国担心齐楚重建结盟关系,于是派使臣到楚国,商议与楚国和亲,并答应以汉中地区一半的土地归还楚国。楚怀王说:“愿得张仪,不愿得地。”张仪在秦国知道楚怀王一心要俘获自己后,不仅不害怕,还主动提出再度为秦王出使楚国。秦王不解地问:“难道你就真不害怕吗?”张仪说:“不怕,不怕的理由是,其一,我与怀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好,而靳尚与怀王宠姬郑袖关系好,楚王对郑袖言听计从,我可因此获救。其二,秦强楚弱,楚又是秦的战败之国,我身为秦国使臣,料想楚王是不敢杀我的。就这样,张仪再次来到楚国。这真是“六里江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崔道融《楚怀王》)。

当然,张仪这次来到楚国是不敢直接去见楚怀王的,而是先以重金贿赂楚怀王的佞臣靳尚和宠姬郑袖,让他们在自己危难之际出手相救。随后张仪去见楚怀王,被拘押起来。这时靳尚先是向怀王进谗言,以杀张仪激怒秦国对楚国不利为由,力主放归张仪,接着靳尚又对怀王的宠姬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 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会以将秦国公主嫁给楚王为条件,以此换取楚国释放张仪。你也知道君王好色,会经不住诱惑,最终会同意和亲。而秦国公主一旦来到楚国,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她势必会受到君王的宠幸,那你被君王疏离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你应该劝说大王释放了张仪,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楚国了,不仅能保住你的地位,你的儿子也会继承王位。”此后郑袖果真天天在怀王面前哭哭啼啼,对楚怀王说:“一旦杀了张仪,秦国一定报复楚国,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尽头了。”楚怀王被吓着了,还真的释放了张仪。

张仪被释放后,并不急于离开楚国,而是继续游说楚怀王。张仪对楚怀王说:“主张合纵的人是要楚国联合众多弱小的国家对付秦国,这就好比一群羊进攻一只猛虎,是不可能胜算的。”接着他再提秦楚联姻之事,提出为秦楚双方取得信任,两国彼此交换太子做人质。楚怀王又被张仪的这番话迷惑,不顾屈原的反对,欣然接受张仪提出的条件,还派使者带领一百辆车,带着鸡骇犀和夜光璧等珍宝献给秦王。后世有诗人不无感慨地写道:“张仪重入怀王手,驷马安车却放归。”(唐彦谦《楚世家》)张仪回到秦国后,不久就死了,楚怀王又一次失算了。

楚国在十余年内,竟唯秦国之命是听。公元前299年,秦昭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表示愿意秦楚联姻,将公主嫁给楚怀王,约他在武关相会,当面结盟。楚国内部为楚王是否前去秦国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楚怀王听信其次子子兰之言,动身前去秦国。秦国命一个将军诈扮为秦王,并在武关埋下伏兵。楚怀王一到武关,秦国便关闭关门,劫持了楚怀王,把他带到秦都咸阳。楚怀王在秦国被软禁三年,其间虽然多次逃脱,但都被抓回秦国。楚怀王最后羞怒成疾,客死于秦。秦国派人把怀王的尸体运交给楚国,楚国举国举哀如悲亲戚。

楚怀王贪色、重利,轻信谗言,不仅最终使自己落了个身死异乡的下场,也使得楚国的历史从此由盛转衰,走上了衰亡之路,其惨痛的历史教训发人深思。

(三)秉德无私参天地

屈原是楚怀王时期的楚国重要诗人与政治家。作为一位诗人,他大胆突破传统,开创了“楚辞体”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作为一位政治家,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与日月同辉的伟大人格,千百年来对无数仁人志士产生过巨大的感召力。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崇。

屈原出生于一个楚国贵族家庭。关于屈原的出生地,学术界或据汉代东方朔《七谏》“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以为屈原出生在楚郢都,即今湖北荆州;或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记》所说的“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以为屈原出生在今湖北秭归。

屈原的一生,历经楚威王、怀王和顷襄王时期。这一时期,是楚国国力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各诸侯国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屈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记》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自青年时代起,就进入朝廷辅佐楚王处理国事,成为掌管国家内政外交的要臣,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主张改革政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试图通过变法图强来实现其“美政”的政治理想。屈原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的主张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上官大夫靳尚为代表的旧贵族集团嫉妒屈原的才能,反对他的主张,勾结宠妃郑袖等人向楚怀王进谗言,屈原遭到楚王的疏远,在政治上屡受诽谤、打击,多次遭贬职和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郢都(今湖北荆州),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屈原悲愤交加,自沉于湖南汨罗江而死。

屈原传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25篇。这些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是“楚辞体”文学的奠基之作,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政治、哲学与美学思想,成为中国文学与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上下求索殉“美政”

屈原在其诗作中,分析现实,总结历史,在吸取诸子百家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政”的政治主张。他在《离骚》中写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关于“美政”思想,屈原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论述,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作中一些零星记载,了解其宗旨和主要内容。“美政”是屈原政治理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和体恤民生的思想,其宗旨则是要使楚国独立富强,达到唐虞三代之治。屈原的美政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其一,修明法度。在屈原的“美政”思想中,修明法度,实行法制是其重要内容。屈原用“规矩”“绳墨”来比喻“法”和“法度”,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修明法度,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生活的楚怀、襄两朝,国家的法律被弃置不用,而全凭主观意愿、人情交际治理国家政事,屈原对此深感痛心。他在诗中写道:“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他用诗的语言,批评背弃法治,而以“心治”治国的行为,无异于驾着马奔驰,却没有缰绳加以控制,任其瞎撞;乘着竹木筏子顺流而下,却没有桨楫任其自漂,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楚怀王执政的早期,一度对屈原相当赏识和重用,并让屈原主持修撰楚国的法律《宪令》。《宪令》尚未脱稿时,因为担心《宪令》的出台会阻断一批佞臣的政治前途,上官大夫靳尚向屈原索要《宪令》的草稿,但遭到拒绝。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跑到怀王面前诬陷屈原,说:“国王叫屈原草拟《宪令》,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可是屈原自高自大,目无国君,每编好一条法律,就夸口说,‘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听信谗言后,逐渐疏远了屈原,《宪令》也因此没能出台。

其二,举贤任能。修明法度是政治清明的制度保障,而举贤授能则是政治清明的人才保障。屈原在《离骚》中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主张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屈原在诗中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遇到武丁、周文王、齐桓公、秦穆公、商汤等明君而有所作为的事例,劝谏楚王广纳贤士。屈原提出“举贤授能”的主张,直接针对当时旧贵族把持政权,骄奢淫逸,误国卖国的行为。屈原主张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从根本上限制和削弱旧贵族特权。

其三,体恤民生。屈原在他的诗文中,反复劝谏楚王为政要“览民德”、“察民心”、“览民尤”,如《离骚》云:“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九章·抽思》云:“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这些诗句说明爱民思想对于屈原来说,不只是一句理论上的口号,而是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公元前278年春,秦国大将白起进攻楚国首都纪南城,楚襄王被迫举国东迁,将楚国首都迁徙到位于今河南境内的陈城。屈原裹挟在逃难的人流中,深切感受到了百姓背井离家的痛苦,他写了《哀郢》一诗,意即“哀悼郢都的沦丧”。诗的开篇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人在绝望之中哭喊道:老天爷为什么要如此反复无常啊,让楚国的老百姓在动乱中遭殃?在这仲春二月离开首都迁往东方,让一国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

屈原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他在《离骚》中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公开场合,也曾深情地引用屈原的这两句诗,并将此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让人为之感动。

为了真正做到以民生为治国之本,屈原提出“发政献行,禁苛暴只”,要求统治者不仅要发号施令进用有德行之士,还要禁绝对老百姓实施苛刻暴虐的统治。

屈原终其一生,都不断在为实现他的“美政”理想而奋斗着。当最后认识到“美政”不可能真正实现时,他宁可怀抱他的“美政”理想而死,也不愿意放弃他的理想。屈原的死,是殉国的壮举,也是殉“美政”的壮举。

2.廉洁正直以自清

屈原的作品中,也通过诗句表达了他的廉政思想。他主张一个官员应该节制欲望,秉德无私,廉洁自律,为人正直。

《橘颂》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在这首诗中,屈原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秉德无私的高尚人格。诗人在《橘颂》中写道:“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诗中强调节制内心的欲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品德,不敢有半点过失,并保持这种无私的美德,才能长存天地之间。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要保持“秉德无私”的品行,是何等困难的事。屈原被流放三年后,仍不被楚王召回。联想到自己竭尽智力,忠诚报国,却被谗人阻碍,屈原心烦意乱,不知何去何从。于是他前去拜见楚国的占卜官郑詹尹,对他说:“我心中有很多困惑,想请先生代为占卜决疑。”郑詹尹摆好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问道:“请问大夫有何困惑?”屈原一口气提出了八个问题:“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屈原问道:一个人,是应该诚恳朴实,忠心耿耿,还是应该迎来送往,曲意迎合?是应该隐居山林,自食其力,还是应该交游权贵,猎取功名?是应该直言不讳,不顾身危,还是应该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是应该超然独立,保持操守,还是应该奴颜婢膝,侍奉佞臣?是应该廉洁正直,保持清白,还是应该圆滑世故,邀宠求荣?这些问题不只是屈原的困惑,也是每一个从政者天天都要面对的灵魂的拷问。

听完屈原的发问后,郑詹尹并没有为屈原进行占卜,而是放下手中的占卜工具,对屈原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意思是说,你所问的这些问题,是神灵也不能作出决断的。你唯一能做的是,依照您的心愿,实行您的意志。

在屈原对郑詹尹所提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廉洁正直以自清”。屈原在其作品《招魂》中也提到了“廉洁”一词,他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表白自己从小就秉承清正廉洁的美德,坚守正义永无休止。汉代文史学家王逸为《招魂》所作的注解中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收受贿赂、不贪污钱财就是屈原所说的“廉洁”。屈原所倡导的“廉洁正直”思想此后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所崇尚的为官从政的基本标准,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屈原被楚王放逐之后,披发行吟,颠沛流离。有一次,一个老渔翁问他为何落得这般地步,屈原说:“别人都醉生梦死,只有我自己清醒,所以被放逐了。”渔翁劝屈原不必如此,不妨随波逐流,与世沉浮,就不会被放逐了。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意思是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以去掉上面的灰尘,以此说明自己要坚决抵御恶劣世风,以保持自身清白不受污染,表示宁可投水而死,也不愿随波逐流,玷污了自己的清白之名。在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国攻占之后,屈原没有随楚国贵族一起东迁陈城,而是在汨罗江里投水自杀,以身殉国。

贤愚忠佞,自在民心。屈原自沉后,楚人便以他投江自尽的五月初五日这一天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千百年来,屈原世世代代活在人民的心中。

怀王一朝,楚国君臣不思进取、生活奢靡,怀王贪色重利,忠佞不分,导致楚国国力下滑,留给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高尚品格和廉政思想,则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

其一,秉德无私的高尚品格。屈原秉德无私的美德,遗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格,是当今每一个从政者应树立的为人处世原则。只有坚持无私的品德,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其二,廉洁正直的廉政思想。屈原倡导的“廉洁正直以自清”的廉政思想,在今天仍然是每一个从政者为官的基本准则。只有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始终做一个以廉洁正直自律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民爱戴的好官。

其三,体恤民生的民本思想。屈原对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关心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的艰难困苦而泣涕涟涟,是源于他对人民的深沉的挚爱。领导干部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就应该像屈原一样热爱人民,关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