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冲突,以库页岛事件为最早。依据以上二约,日、俄在韩的势力遂归于均等。至十二月十九日,日忍无可忍,遂命栗野公使向俄提出断绝国交公文,下旗归国,并促俄公使以同日退出东京,而日、俄战争逐起。中国至是,遂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向日、俄两国发出中立的声明,两国都表示承认,并公认辽河以东为战区,以西为中立地,清廷并遣马玉昆率兵守辽西。......
2023-08-17
自苏联革命成功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于1918年至1921年间,实行对苏联施以侵略的战争,与海上封锁;然而这一企图,终于失败。近几年来,苏联因施行新经济政策之故,国内产业渐次发展,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帝国主义列强眼见武力政策的失败,于是改头换面,企图获得苏联资源的管理权,从而不得不与苏联缔结经济的妥协。苏联一方面承认有外国资本投入之必要,他方面又认识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投资政策在于使苏联殖民地化,所以苏联在接受外国投资的时候,都确保其对于资源的管理权,而不让外人染指。结果帝国主义列强不仅没有实现原来所规定的企图,而且苏联在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却日渐巩固了。
在欧洲方面,反对苏联的主要国家,第一就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均随而丧失了;尤其是两个海港,一个是勒佛尔湾,被爱沙尼亚所夺取,一个是利加湾,被立陶宛所夺取。英国的目的,就在于联合波罗的海的诸小国,如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以及拉脱利亚四国,以结成反苏联的战线。英国与苏联之间,有此反苏联战线,英国就无异乎取得了安全的屏藩。而芬兰与爱沙尼亚对峙,都直接地向着苏联的列宁格勃特示威,这当然使苏联难于安枕高卧。然而这一小同盟,并不见得成功,因为立陶宛与波兰的地盘问题,英国就无法调解。何况这些小国彼此之间,还含有其他的矛盾与对立。其次,在法国指导之下的反苏联的战线,便有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拉夫几个国家。法国和英国一样,也是借这几个国家以取得对苏联的安全保障(法国借这几个国家,以隔离苏联与德国的联络,也是这一企图之主要目的)。但是,这几个国家的力量,并不见得足以威胁苏联,更何况法国对这一个小联盟表现着动摇之势。
其次,英国反苏联的主要政策之一,就在于“拉拢德国向西方去”。德国在战败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国家地位上低落的时候,当然有与苏联结为同盟之可能;但是,德国因美国投资的结果,使新帝国主义的倾向渐次长成,在这时候,德国自然又会走到反苏联的战线上去。所以1928年上半年以前,英国这一政策,确实获得相当的成果。然而在1928年10月国际联盟第九次会议以后,德国又明白地表示了不甘于做英法各国反苏联的工具。我们要明白,德国这一表示,并不是示好于苏联,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在。盖德国自稔所处的地理上的位置,在反苏联的战线中,有举足轻重之势,英法如果要反对苏联,自不能不拉拢德国。在德国方面言,英法如果拉拢德国到反苏联的战线上去,则不得不向协约国方面,取得相当的代价;质言之,就是德国要求莱茵河撤兵,要求协约国方面对于赔偿问题的让步,要求在《凡尔赛条约》之下得到相当的自由的解放;德国得不到这些代价,便不甘于做英法的反苏联的重要工具。然而,法国借口赔偿问题与二重保障,却不肯撤退莱茵河的驻兵。英国虽然与法国联合,以对抗美国,却又恐怕法国在莱茵河流域占有特殊的优势,而于自己不利。所以英、法、德彼此间的利害冲突,就始终不能整备反苏联的战线而不致动摇。
反苏联的大本营,不用说就是国际联盟。然而国际联盟的本身,并不坚实,内部英法的斗争,为夺取欧洲支配权之故,却一天一天地激化起来了。固然如此,可是反苏联的方法,却途途是道。如利用黄色职工国际与法西斯蒂,前者便是分散工人团结的唯一工具,后者便是压迫工人的唯一工具。所以英国的《劳动组合法》,德国的仲裁制度、产业平和运动、非政治的劳动组合运动,美国的企业家组合,意大利的法西斯蒂国家劳动组合,以及法国战时劳动组合军队化的法律等,都是准备将来对苏联作战,以巩固后方的唯一工具。同时,如德国的铁盔团与旗手团,芬兰的防卫团,波兰的猎兵以及奥国的国防团,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军队。而是在与苏联作战时,利用这些非正式的军队,以破坏工人的罢工,以禁止工人的活动。最后,帝国主义列强,其在东南欧罗巴以及波兰、罗马尼亚,则努力支持法西斯蒂。这就是因为法西斯蒂是反苏联战争中之唯一的工具之故。
总之,无论在理论上,或在事实上,帝国主义列强与苏联的对立都是很明显的,并且由这种对立,又必然地爆发战争。
苏联对于这一点,与帝国主义列强一般,也看得异常透彻。这一战争,固属是资本帝国主义的生死关头,然而也一样地是苏联的生死关头。苏联如果不能突破这一个生死关头,则所谓世界革命固属要候河之清,即目前苏联的基础,亦将为之倾覆。所以苏联在某一范围以内,尽可能地避免与帝国主义列强冲突,如英国的搜索公使馆事件,如某国的杀害俄领事事件,苏联都一声不响。这并不是苏联的屈服,这正是苏联自稔苏联的失败,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甚大之故,苟苏联不到出于万不得已不得不与帝国主义列强以兵戎相见之时,苟苏联不到确有把握能够制胜帝国主义列强时,苏联绝不轻于挑战,而只有尽可能地避免大战。所以最近的美国投资,《日俄渔业条约》的缔结,德俄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苏联都处处与各国调协。
然而苏联的这一调协,也不过是目前的一种策略,预知大战的到来,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苏俄根据这一立场,所以国内的军备扩张与红军的训练,并不松懈一点。红军的常备军,自1924年起到现在止,都保持有562 000人之多。这是苏联的党军,训练的方法与军队的意识,都异乎普通的军队。苏联的劳动国防会议(C.T.C.)自英俄断交以后,其工作更形紧张。苏联的国防计划的特征,全在于政府与民众一致的合作,尤其是工人团体,几乎可以说每一工会都是作战的单位。苏俄这种力量,实未可忽视,何况革命以后,又经过十一年之久的不断的训练呢?其他,如俄国的航空兵力,较之1920年,便增加到6倍以上(参看拙编《世界之现状》第39页)。总之,苏联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攻击,正在准备着充实的力量,以谋最后的一战之解决。
其实,苏联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作战的准备,还不止此。国际共产党第六次世界大会,关于帝国主义战争一项,便决定了很详细的纲领(见日本产业劳动调查所编的《国际》第三卷第三号)。这些纲领,都针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准备而发,可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就中,如转变对外战争为对内战争及本国战争的败北主义两口号,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所最害怕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两口号都为拥护祖国一口号所掩盖,丝毫没有收到成果。然而大战十一年后的今日,这两口号却有充实的意识上的与组织上的准备,而绝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况。如果这两个口号实现,帝国主义列强必定发生极大的恐慌。就是以前所说的,由大战而引起不断的战争,由不断的战争而引起革命。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反苏俄的战争,是具有爆发的可能性。不过一方面因为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彼此都有顾虑,一方面因帝国主义列强间彼此的对立过于尖锐化,则帝国主义间的战争,或许较之帝国主义列强反苏俄的战争,更要爆发在先。因为事实如此,所以论断也就如此。
其次,说到民族革命战争。民族革命战争在世界革命之现阶段,占重大的地位。如反抗法国及西班牙帝国主义的摩洛哥战争,如叙利亚的叛乱,如反美国帝国主义的墨西哥及尼加拉瓜战争,如1925年的香港罢工,如1926年的中国革命运动等,到处都摇动了资本帝国主义的柱石,都使资本帝国主义恐慌。但是,新近的形势,便截然不同了。整个的国际资本主义,因技术的进步,已进到完全稳定的时期。从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民族革命战争,便由守势而转到攻势,所以用武力镇压民族革命与干涉民族革命,是目前最显明的事实。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武力镇压的口实,便是“生命财产的保护”,便是“通商的保护”,便是“国旗的保护”。因为如此,所以英国对南京所发的炮,是合理的炮;所以日本演成济南惨案,是合理的惨案。这些都是表示帝国主义列强转守势为攻势的所在。并且中国革命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重要问题,今后因帝国主义列强间谋中国之再分割的纷争的激化,当更使这一问题的意义严重。
现在民族革命战争,虽因帝国主义列强的进攻而陷于沉伏,然而民族革命战争的客观条件(即存在的根据)尚充分的具有,民族革命战争,只到了某一程度,一定用广大地爆发,征诸往事,这是无可否认的。换言之,即是帝国主义的战争一旦爆发,民族革命战争必然地相因而至。其次,更值得我们注目的,便是大战以后,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工业化,使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自身,渐次进到资本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因这一倾向的进展,已显明地与大英帝国的传统政策,立于矛盾的地位。
这些矛盾,必然地引起民族革命战争,以脱离大英帝国统治的羁绊。这也就是由战争引起不断的战争,由不断的战争引起革命。最后要由这一革命,才可以扬弃现在一切的矛盾,才可以产生一新时期。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日、俄冲突,以库页岛事件为最早。依据以上二约,日、俄在韩的势力遂归于均等。至十二月十九日,日忍无可忍,遂命栗野公使向俄提出断绝国交公文,下旗归国,并促俄公使以同日退出东京,而日、俄战争逐起。中国至是,遂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向日、俄两国发出中立的声明,两国都表示承认,并公认辽河以东为战区,以西为中立地,清廷并遣马玉昆率兵守辽西。......
2023-08-17
所谓边徼民族,即旧史上的五胡。自刘渊称汉王立国,至聪攻陷洛阳、长安而势益盛。后赵亡后,北方又陷于分裂之局。穆帝时,皝死,子俊立,灭冉闵,与晋成对峙之势。旋称秦帝;晋将谢尚、殷浩伐秦,均为健所败。祚行暴虐,为河州刺史张瓘所杀,立曜灵弟玄靓,而称藩于前秦。淝水战后,苌遂叛坚,后坚与慕容冲战败,苌乃杀坚,称秦帝,子兴继立,又杀苻登,于是两秦合而为一。遂叛秦,称燕帝。后燕为魏所败,德始称燕王。......
2023-08-17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
2023-08-17
英国的世界霸权,既为美国的崛起所摇动,于是两国的轧轹,两国的对立,便必然地日益深刻化尖锐化了。英美产业贸易这一对立,无论如何调解与协定,都不能消灭这一对立,在今日如此,在将来亦必如此,要得到终结的解决,便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本书第三章中,业已说到欧美的铁及钢铁产额,今进而说明英美两国铁及钢铁的生产情形。综上所述,可见英美煤油战争之恶化,亦是彰明较著的事情。......
2023-08-17
末年改革官制,又增为十一部,责任内阁成立,又定为十部。又有步军统领衙门,掌巡察逮捕等事。至于各省设立高初等审判厅、高初等检察厅和咨议局,则是清季预备立宪时所推行的新政。札萨克之上,清廷特设驻防大臣以统驭之。于是昔日的市舶司,遂一变而为今日的海关制度。......
2023-08-17
十五日,日本以履行英、日同盟为口实,要求德国舰队即时退出日本、中国海洋方面,否则解除其武装,并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为目的,于九月十五日以前,无条件交付日本。二十六日,日军占领潍县车站。十八日,日本外相加藤训令日置益径向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案。......
2023-08-17
以上把李翱的思想的来源,简略地说过了。《复性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性情的关系,中篇讲复性灭情的方法,下篇讲复性的归结。(下篇)以上所述,是《复性书》的大意。我们从《复性书》中,可以窥见李翱的思想,在表面上固然挂着儒学的招牌,但骨子里面却全是释、老的思想。《复性书》中性与情的对立,便是本于佛教的真如与无明之说。这便是《复性书》中含有老、庄思想之处。......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