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东莼文集:反苏联战争与民族革命战争

杨东莼文集:反苏联战争与民族革命战争

【摘要】:自苏联革命成功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于1918年至1921年间,实行对苏联施以侵略的战争,与海上封锁;然而这一企图,终于失败。在欧洲方面,反对苏联的主要国家,第一就是英国。反苏联的大本营,不用说就是国际联盟。这就是因为法西斯蒂是反苏联战争中之唯一的工具之故。总之,无论在理论上,或在事实上,帝国主义列强与苏联的对立都是很明显的,并且由这种对立,又必然地爆发战争。

苏联革命成功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于1918年至1921年间,实行对苏联施以侵略的战争,与海上封锁;然而这一企图,终于失败。近几年来,苏联因施行新经济政策之故,国内产业渐次发展,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帝国主义列强眼见武力政策的失败,于是改头换面,企图获得苏联资源的管理权,从而不得不与苏联缔结经济的妥协。苏联一方面承认有外国资本投入之必要,他方面又认识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投资政策在于使苏联殖民地化,所以苏联在接受外国投资的时候,都确保其对于资源的管理权,而不让外人染指。结果帝国主义列强不仅没有实现原来所规定的企图,而且苏联在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却日渐巩固了。

在欧洲方面,反对苏联的主要国家,第一就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均随而丧失了;尤其是两个海港,一个是勒佛尔湾,被爱沙尼亚所夺取,一个是利加湾,被立陶宛所夺取。英国的目的,就在于联合波罗的海的诸小国,如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以及拉脱利亚四国,以结成反苏联的战线。英国与苏联之间,有此反苏联战线,英国就无异乎取得了安全的屏藩。而芬兰与爱沙尼亚对峙,都直接地向着苏联的列宁格勃特示威,这当然使苏联难于安枕高卧。然而这一小同盟,并不见得成功,因为立陶宛与波兰的地盘问题,英国就无法调解。何况这些小国彼此之间,还含有其他的矛盾与对立。其次,在法国指导之下的反苏联的战线,便有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拉夫几个国家。法国和英国一样,也是借这几个国家以取得对苏联的安全保障(法国借这几个国家,以隔离苏联与德国的联络,也是这一企图之主要目的)。但是,这几个国家的力量,并不见得足以威胁苏联,更何况法国对这一个小联盟表现着动摇之势。

其次,英国反苏联的主要政策之一,就在于“拉拢德国向西方去”。德国在战败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国家地位上低落的时候,当然有与苏联结为同盟之可能;但是,德国因美国投资的结果,使新帝国主义的倾向渐次长成,在这时候,德国自然又会走到反苏联的战线上去。所以1928年上半年以前,英国这一政策,确实获得相当的成果。然而在1928年10月国际联盟第九次会议以后,德国又明白地表示了不甘于做英法各国反苏联的工具。我们要明白,德国这一表示,并不是示好于苏联,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在。盖德国自稔所处的地理上的位置,在反苏联的战线中,有举足轻重之势,英法如果要反对苏联,自不能不拉拢德国。在德国方面言,英法如果拉拢德国到反苏联的战线上去,则不得不向协约国方面,取得相当的代价;质言之,就是德国要求莱茵河撤兵,要求协约国方面对于赔偿问题的让步,要求在《凡尔赛条约》之下得到相当的自由的解放;德国得不到这些代价,便不甘于做英法的反苏联的重要工具。然而,法国借口赔偿问题与二重保障,却不肯撤退莱茵河的驻兵。英国虽然与法国联合,以对抗美国,却又恐怕法国在莱茵河流域占有特殊的优势,而于自己不利。所以英、法、德彼此间的利害冲突,就始终不能整备反苏联的战线而不致动摇。

反苏联的大本营,不用说就是国际联盟。然而国际联盟的本身,并不坚实,内部英法的斗争,为夺取欧洲支配权之故,却一天一天地激化起来了。固然如此,可是反苏联的方法,却途途是道。如利用黄色职工国际与法西斯蒂,前者便是分散工人团结的唯一工具,后者便是压迫工人的唯一工具。所以英国的《劳动组合法》,德国的仲裁制度、产业平和运动、非政治的劳动组合运动,美国的企业家组合,意大利的法西斯蒂国家劳动组合,以及法国战时劳动组合军队化的法律等,都是准备将来对苏联作战,以巩固后方的唯一工具。同时,如德国的铁盔团与旗手团,芬兰的防卫团,波兰的猎兵以及奥国的国防团,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军队。而是在与苏联作战时,利用这些非正式的军队,以破坏工人的罢工,以禁止工人的活动。最后,帝国主义列强,其在东南欧罗巴以及波兰、罗马尼亚,则努力支持法西斯蒂。这就是因为法西斯蒂是反苏联战争中之唯一的工具之故。

总之,无论在理论上,或在事实上,帝国主义列强与苏联的对立都是很明显的,并且由这种对立,又必然地爆发战争。

苏联对于这一点,与帝国主义列强一般,也看得异常透彻。这一战争,固属是资本帝国主义的生死关头,然而也一样地是苏联的生死关头。苏联如果不能突破这一个生死关头,则所谓世界革命固属要候河之清,即目前苏联的基础,亦将为之倾覆。所以苏联在某一范围以内,尽可能地避免与帝国主义列强冲突,如英国的搜索公使馆事件,如某国的杀害俄领事事件,苏联都一声不响。这并不是苏联的屈服,这正是苏联自稔苏联的失败,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甚大之故,苟苏联不到出于万不得已不得不与帝国主义列强以兵戎相见之时,苟苏联不到确有把握能够制胜帝国主义列强时,苏联绝不轻于挑战,而只有尽可能地避免大战。所以最近的美国投资,《日俄渔业条约》的缔结,德俄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苏联都处处与各国调协。

然而苏联的这一调协,也不过是目前的一种策略,预知大战的到来,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苏俄根据这一立场,所以国内的军备扩张与红军的训练,并不松懈一点。红军的常备军,自1924年起到现在止,都保持有562 000人之多。这是苏联的党军,训练的方法与军队的意识,都异乎普通的军队。苏联的劳动国防会议(C.T.C.)自英俄断交以后,其工作更形紧张。苏联的国防计划的特征,全在于政府与民众一致的合作,尤其是工人团体,几乎可以说每一工会都是作战的单位。苏俄这种力量,实未可忽视,何况革命以后,又经过十一年之久的不断的训练呢?其他,如俄国的航空兵力,较之1920年,便增加到6倍以上(参看拙编《世界之现状》第39页)。总之,苏联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攻击,正在准备着充实的力量,以谋最后的一战之解决。

其实,苏联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作战的准备,还不止此。国际共产党第六次世界大会,关于帝国主义战争一项,便决定了很详细的纲领(见日本产业劳动调查所编的《国际》第三卷第三号)。这些纲领,都针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准备而发,可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就中,如转变对外战争为对内战争及本国战争的败北主义两口号,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所最害怕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两口号都为拥护祖国一口号所掩盖,丝毫没有收到成果。然而大战十一年后的今日,这两口号却有充实的意识上的与组织上的准备,而绝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况。如果这两个口号实现,帝国主义列强必定发生极大的恐慌。就是以前所说的,由大战而引起不断的战争,由不断的战争而引起革命。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反苏俄的战争,是具有爆发的可能性。不过一方面因为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彼此都有顾虑,一方面因帝国主义列强间彼此的对立过于尖锐化,则帝国主义间的战争,或许较之帝国主义列强反苏俄的战争,更要爆发在先。因为事实如此,所以论断也就如此。

其次,说到民族革命战争。民族革命战争在世界革命之现阶段,占重大的地位。如反抗法国及西班牙帝国主义的摩洛哥战争,如叙利亚的叛乱,如反美国帝国主义的墨西哥及尼加拉瓜战争,如1925年的香港罢工,如1926年的中国革命运动等,到处都摇动了资本帝国主义的柱石,都使资本帝国主义恐慌。但是,新近的形势,便截然不同了。整个的国际资本主义,因技术的进步,已进到完全稳定的时期。从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民族革命战争,便由守势而转到攻势,所以用武力镇压民族革命与干涉民族革命,是目前最显明的事实。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武力镇压的口实,便是“生命财产的保护”,便是“通商的保护”,便是“国旗的保护”。因为如此,所以英国对南京所发的炮,是合理的炮;所以日本演成济南惨案,是合理的惨案。这些都是表示帝国主义列强转守势为攻势的所在。并且中国革命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重要问题,今后因帝国主义列强间谋中国之再分割的纷争的激化,当更使这一问题的意义严重。

现在民族革命战争,虽因帝国主义列强的进攻而陷于沉伏,然而民族革命战争的客观条件(即存在的根据)尚充分的具有,民族革命战争,只到了某一程度,一定用广大地爆发,征诸往事,这是无可否认的。换言之,即是帝国主义的战争一旦爆发,民族革命战争必然地相因而至。其次,更值得我们注目的,便是大战以后,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工业化,使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自身,渐次进到资本主义的倾向;尤其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因这一倾向的进展,已显明地与大英帝国的传统政策,立于矛盾的地位。

这些矛盾,必然地引起民族革命战争,以脱离大英帝国统治的羁绊。这也就是由战争引起不断的战争,由不断的战争引起革命。最后要由这一革命,才可以扬弃现在一切的矛盾,才可以产生一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