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东莼文集·专著(上中下):富豪兼并与王莽的改革

杨东莼文集·专著(上中下):富豪兼并与王莽的改革

【摘要】:则井田制度之坏,并不始自秦,而贵族的侵占私有致使井田经界陷于混乱,却是自孟子以前就是如此的。王莽这种处置,就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即“土地国有”“均产”,其目的就在于“均众庶,抑并兼”。所以王莽纵有这种改革的决心,但是因他敌不过大地主的势力,结果不久又下诏道:“诸民食王田,皆得卖,勿拘以法。”

《史记·秦本纪》上说:“卫鞅说孝公……为田开阡陌。”王莽说:“古者设井田,则国给人富而颂声作。秦为无道,坏圣制,废井田。”从这些话看来,似乎井田制度是坏自秦国。但是,据《孟子》所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与朱熹所说:“《汉志》言秦废井田,开阡陌。说者之意,皆以开为开置之开,言秦废井田而始阡陌也。……按阡陌者,旧说以为田间之道;盖因田之疆畔,制其广狭,辨其纵横,以通人物之往来。……当衰世法坏之时,则其归授之际,必不免有烦扰欺隐之奸;而阡陌之地,切近民田,又必有阴据以自私,而税不入于公上者。是以一旦奋然不顾……悉除禁限……听民兼并卖买……使民有田即为永业,而不复归授,以绝烦扰欺隐之奸;使地皆为田,田皆出税,以核阴据自私之幸……故《秦纪》《鞅传》皆云:‘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蔡泽亦曰:“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以及《文献通考》所说:“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则井田制度之坏,并不始自秦,而贵族的侵占私有致使井田经界陷于混乱,却是自孟子以前就是如此的。并且,根据这一点,足见商鞅的“为田开阡陌”,乃是原于要“使地皆为田,田皆出税,以核阴据自私之幸”。

由上看来,在秦的当时,土地久已集于富豪;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两句话看来,便知道当时已形成有地主与佃户两个阶级。佃户耕作地主之田,而纳其收获十分之五于地主,是所出之税较井田制约为五倍之多。唯其如此,才有贫无立锥的数百万力役,替秦始皇修长城,才有贫无立锥的七十万力役,替秦始皇经营骊山皇陵与阿房宫。

到了汉代,或许察知人民的痛苦,乃减其税率,只征十五分之一,其后又减到只征三十分之一,并且文帝十二年减其田租之半,翌年又全免之,然是时佃田而耕者多,所以这种减轻的利益,只是给了地主。地主得着这种利益,他们的实力,就更加扩大起来,而佃户的苦痛,就愈加深重。所以董仲舒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汉兴,循而未改。”当时地主与佃户两个阶级既如此悬殊,因之,董仲舒的办法就是:“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像董仲舒这种办法,便是对于大地主的一种限制,而不是根本办法。到了王莽即位,便取断然处置,他下诏道:“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过八,而田满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王莽这种处置,就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即“土地国有”“均产”,其目的就在于“均众庶,抑并兼”。但是,大地主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王莽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处置,是难得通行的,当时中郎区博就谏王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迄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退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五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所以王莽纵有这种改革的决心,但是因他敌不过大地主的势力,结果不久又下诏道:“诸民食王田,皆得卖,勿拘以法。”于是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就声销迹匿了。(https://www.chuimin.cn)

王莽死后,代表地主政治的光武帝又上了舞台,所以东汉的土地制度,与西汉原无二致,光武时的赋税,也是三十取一,其所受利益的,依旧是大地主。到灵帝时,始加天下田税,每亩钱十文,叫做“修宫钱”。不过终两汉之时,田税之外,有几种赋税是人民都不能免的,尤其是佃农不能免。第一是口赋,分为二种,一为算赋,人民从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止,每人每年出钱百二十文,谓之一算,以治库兵、车马。一为口钱,人民从七岁起,至十四岁止,每人二十钱,以食天子,谓之口钱。第二是更赋,《昭帝纪》注引如淳说:“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往,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也。”这种更赋,就是古代力役之征,富豪固然可以出钱了事,但是贫农与佃农,却不得不身亲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