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主体,又称案件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是指经过案件的审理,法院依法确定的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称为实体法上的诉讼主体。⑤对侵害死者遗体、遗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行为提起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为当事人。......
2025-09-29
民事诉讼中的管辖,对于民商案件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诉讼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及其他各类案件的职权范围和具体分工。管辖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做多种分类,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以及其他各类案件之间的职权范围和具体分工。级别管辖从纵向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解决某一民事案件应由哪一级法院管辖的问题。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均不得违反级别管辖的规定。地域管辖,是指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地域管辖是在级别管辖的基础上划分的,只有在级别管辖明确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地域管辖;而要最终确定某一案件的管辖法院,则必须在确定了级别管辖之后,再通过地域管辖来进一步具体落实受诉法院。我国 《民事诉讼法》 确定地域管辖主要是根据以下两点:(1)法院辖区与国家行政区域相一致,使诉讼当事人的所在地 (尤其是被告的住所地) 与法院辖区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当诉讼当事人的所在地等在某一行政区域内时,诉讼就由设在该行政区域内的法院管辖。(2)诉讼标的、诉讼标的物或者法律事实与法院辖区之间的隶属关系,即诉讼标的、诉讼标的物或者法律事实在哪个法院的辖区内,案件就由该辖区内的法院管辖。根据上述标准,我国 《民事诉讼法》 将地域管辖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我国 《民事诉讼法》 第21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因此,除非法律另外规定,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我国 《民事诉讼法》 第2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具体案件的诉讼管辖,并不是简单地只根据级别管辖或地域管辖加以判断,而应将相关规则相结合,综合多种因素判断。管辖地点的确定,不但直接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支出,还可能会影响诉讼程序和诉讼结果。当事人进行诉讼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降低成本、谋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出发点。选择管辖法院主要有如下几种因素:第一,地方司法机关有可能适用本地的一些裁判规则,法院裁判甚至受到本地资源的影响。第二,地方法规、规章或政策中的实体性规定有可能对裁判产生直接影响。最典型的是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赔偿标准上采用的是受诉法院的标准,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其赔偿的标准也不一样,选择合适的法院管辖,可以获得更大的赔偿。第三,如果原告在异地起诉,可能要先期支付差旅费、取证费等各项费用。第四,异地执行不仅增加执行成本,而且还可能增加执行难度。
诉讼管辖策略主要表现在:第一,管辖恒定原则的运用。管辖恒定,是指原告起诉时,若受诉法院依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享有对案件的管辖权,则此后不论确定管辖的事实在诉讼中发生何种变化,均不影响受诉法院对案件所享有的管辖权。第二,管辖异议的提出。被告提出管辖异议能够争取更多的时间,化被动为主动,因此可以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必要时提出管辖异议。但管辖异议必须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第三,协议管辖的运用。协议管辖,是指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民事争议发生之前或者发生之后,用协议的方式来选择管辖他们之间争议的法院。根据我国 《民事诉讼法》 第34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选择的约定管辖的地点包括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五个 “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由此可知,对于管辖地点的约定,也应当围绕上述五个有联系的地点展开。在约定管辖地点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地点的可变程度。具体分析如下:(1)“被告住所地” 和 “原告住所地” 两个地点相对稳定和固定,除非被告或者原告的地址发生变化。因此,选择上述两个地点作为管辖地点比较稳妥。(2)“合同履行地” 的不确定性最大。根据我国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第18条第2款的规定:“合同对履行地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争议标的为给付货币的,接收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其他标的,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即时结清的合同,交易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 如果选择以合同履行地作为管辖地点,最妥当的办法就是直接约定某地为合同履行地,并在 “争议解决”条款中约定 “协商不成时向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诉”。但是,约定的合同履行地必须慎重,要充分考虑合同是否能够实际履行。根据我国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第18条第3款的规定,在 “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并且 “当事人双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此,选定的合同履行地最好是己方的住所地。(3)“合同签订地” 和 “标的物所在地” 这两个地点变化的可能性最小。比较而言,合同签订地的确定性显然要大于标的物所在地。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合同签订地只能是唯一的,而标的物所在地可以是多个。另外,合同签订地的选择,既可以是双方当事人住所地以外的地方,也可以充分利用法律规定加以确定。例如,根据我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4条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法律实务中,有合同约定的管辖法院是“守约方所在地的法院” 或 “当地法院” 等,都违反了法律规定,而且也属于约定不明,无法具体确定管辖法院,直接影响到纠纷的解决。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合同纠纷不适用约定管辖。根据我国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第28条第2款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政策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按照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 因此,上述四种类型的合同纠纷不能再在合同中进行约定管辖,而只能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https://www.chuimin.cn)
相关文章
诉讼主体,又称案件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是指经过案件的审理,法院依法确定的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称为实体法上的诉讼主体。⑤对侵害死者遗体、遗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行为提起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为当事人。......
2025-09-29
委托合同是律师代理权产生的基础法律关系。当事人需要通过签署授权委托书的形式授予律师代理权,通常有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一般代理,亦称无特别授权代理,是指委托人仅把纯属诉讼权利的事项授予律师的代理。“纯属诉讼权利” 是指不属涉及实体权利的权利,如帮助调查取证权、申请回避权、提出管辖异议权、参加庭审权、申请鉴定权等。上述特别授权必须通过委托书的形式加以明确。......
2025-09-29
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会见当事人、事实调查、文书写作、庭审模拟、谈判等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诉讼与非诉讼技能。培养学生的诉讼能力和技巧也是诊所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民事案件或法律关系复杂并存在争议的民事案件作为拟审案件进行模拟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直至得出满意的结果。......
2025-09-29
法律文书叙述案情事实必须做到清晰明了,使用的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因为事实是案件的基础,材料是说明事实的依据。法律文书的材料是指文书制作者为了某一目的,从办理的诉讼案件及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搜集、摄取并经过认真分析、归纳、取舍后写入文书中的一系列事实、证据、法律条款和法学理论等。......
2025-09-29
主旨是文书的统帅和灵魂,直接影响文书的质量和水平。法律文书的制作者应通过文书将意图、诉求、主张明确地表达出来。只有主旨鲜明,才能将反映的问题或所要表达的观点写得透彻,从而实现法律文书的功效。诸如此类,都必须根据不同法律文书的功能,阐明其主旨,并能使主旨在文书中表达得鲜明突出、一目了然,以期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2025-09-29
在教学内容上,既没有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充分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也没有通过实践教育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在诊所教育中,学生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法律职业的高尚,体会到法律职业的社会价值。......
2025-09-29
询问,可以说是会见当事人、与当事人交流过程中最具有艺术性的地方。询问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针对性的询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使案件事实显现出一个更清晰的脉络,突出主要矛盾,以便于分析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在适当的时候,询问可以阻止当事人漫无边际的陈述。开放式询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常运用于会见的最初阶段。询问的基本方法是引导,使当事人的陈述走向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2025-09-29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医学专业诊所教育的模式。可见,诊所式法律教育,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诊所式法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课堂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教师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和辅导者,教学内容会围绕学生承办的案件来展开,具体讨论案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由学生提出解决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并由学生具体执行。......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