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色彩文化应用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色彩文化应用

【摘要】:目前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成为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显性呈现。文化创意产品中文化内涵的缺失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故宫博物院有一款名为“万紫千红便笺纸砖”的文化创意产品。中国色彩文化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与表达,透露出中国式的思维与逻辑,具有地域特性。

目前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成为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显性呈现。由于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以实践为主,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导致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出现形式过于雷同、用色不慎考究、实用功能差等现象。文化创意产品中文化内涵的缺失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2019年,“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中日的两国30多位色彩专家和多位传统色彩爱好者围绕不同的中心议题,对色彩的观念、色彩的历史、色彩的应用以及颜料的制作等方面展开讨论,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弘扬中国传统色彩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国内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行业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文创产品的色彩研究应该注重传统色彩的现代转化,注重色彩设计的隐喻性及功能性,这样才能更好体现出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与文化性。

(一)注重传统色彩文化的现代转化

传统色彩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不应该是盲目的“拿来主义”,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有效的现代转化才能更好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致有三种类别:一类是对文物的高仿再造,这种类型的产品需要工艺与技术的支持,创意稍弱,如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的“云山墨戏图卷”的复制品;一类是创意衍生品,是将参照物中的符号进行嫁接,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出的文化创意产品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类属于产品的再创造,是将原有图形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打造具有产品特征的全新视觉形象,如印有青花图案的系列餐具、从古代服装配饰演变来的创意挂饰等。以上这些方法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取其精华,通过对已有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首先,应充分考虑传统色彩的性格特征,依据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统色彩。近几年关于国家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层出不穷,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出类拔萃,将文物的文化符号从形态层面到精神层面进行了概括与融合,与时代接轨,创造出一种自身特有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风格。

其次,在配色过程中要注重对色彩的重新组合与合理搭配,如改变传统色彩在产品中的比例与面积,在视觉上构成全新的色彩意象。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款名为“双连油醋瓶”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灵感来自清乾隆年间的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设计师在原有文物的配色中取色,将色彩进行整合,简化色彩的数量,采用蓝色与白色。通过对瓶身原有形态的保留与改变,使创意产品既具有传统美感又不失现代生活气息,将原本是帝王书斋里的珍玩,设计成现代餐桌上的调味瓶。如果设计师按照文物原本的图案与色彩进行复制,得到的产品则会略显陈旧。通过对传统色彩的重新组合,一个以白身描蓝边,另一个以蓝身描白边,两个瓶子搭配在一起,透露出独特的东方之美,既有历史文化印记又有现代生活情趣。

最后,要充分考虑传统色彩属性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色彩的属性。中国古代传统色彩在使用上重精神而轻形式。西周时期,统治者将五色定为王室、宫廷使用的正色。为了凸显皇权的尊贵和显赫,皇家用品配色一般都以鲜艳为主,搭配金银色为装饰,这种审美趣味一直延续至今。例如,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推出的一款名为“有凤来仪”的杯垫套装产品设计。产品的图案设计灵感来源于清代点翠凤凰纹头花,是一对回首凤凰,色彩以黄、红、蓝为主。以传统金线勾边,按照翠羽、宝石的颜色调配出近似色,利用现代的微量射出工艺进行色彩填充。整个产品线条流畅、色彩华丽,透露着宫廷用品的古法韵味,使故宫文化不再停留在馆藏文物的展品序列,而是采用现代的方法把东方文化进行转换并传播出去。没有生硬地照搬传统清朝宫廷用色,而是将传统色彩进行纯度与明度的提升,将原本沉闷的历史文化转化到亮丽的色彩表现和造型上,实现历史文化传播的同时,体现出现代设计的时尚气息,很好地将传统色彩进行了现代转化。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品色彩设计的隐喻性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本质是物的文化设计。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色彩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色彩中蕴含的文化隐喻性。著名学者阿恩海姆曾说:“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色彩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象征功能,是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红色具有热情、喜庆、吉祥等色彩寓意,所以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指代和审美象征意义。节日喜庆要用红色来做装饰;新娘要穿红色礼服。在文学中也不乏对于红色的喜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将美丽的女子称作“红颜”;受人喜爱,得到重用的人称为“红人”等。这种色彩倾向自古就有,相传神农氏自封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后自称“赤帝之子”,这些是红色的类比运用。受众的审美取决于环境的感染、文化的熏陶,甚至是宗教的影响等。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古人常用颜色的视觉感受指代人物形象,如民间有“女红、妇黄、寡青、老褐”的称谓。这些富有颜色性的词语实则指代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通常用穿红戴绿来表现少女的形象;用黄衣或黄巾来表现少妇;孤寡者以着青色显示肃穆;老年人则用储墨或褐色来表现,采用人们对“红、黄、青、褐”颜色的视觉来表现具体生活形象。如此一来,颜色被赋予了其所不具备的概念,产生了象征意义。

故宫博物院有一款名为“万紫千红便笺纸砖”的文化创意产品。其创意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画珐琅团锦花纹盖罐,此文物通体白釉画珐琅彩花,颈部、腹部及盖子上描绘着大小各异的团锦花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设计师借传统色彩之形,取传统色彩文化之意,将美好的寓意寄托在产品设计之中。在注重产品色彩美观性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产品的格调,深受消费者喜爱。

中国色彩文化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是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与表达,透露出中国式的思维与逻辑,具有地域特性。现代的文化产品设计行业需要创新,不仅要紧跟国际潮流,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土化发展,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研究传统色彩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仅便于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同时也使购买者更好地解读中华传统色彩语言,可以更好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色彩设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