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与文化影响力关系研究领域,李超德教授在2007年深圳设计论坛中提出了“探讨中国设计话语权问题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力”的观点;并于2008年“国际现代设计专家论坛”的《中国设计话语权与设计教育》、2009年“服装教育创新高层论坛”的《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设计》、2009年“金融危机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的《中国设计话语权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力》发言中对服装与文化影响力间的作用关系做过精辟论述。......
2025-09-29
仅就资料所及,关于“不应为”律的研究,相较于中国法律史中的其他问题,梳理并不算丰富。国外学者曾对“不应为”律有很少的讨论。其中最知名的应数布迪与莫里斯在《中华帝国的法律》一书中的论述,他们认为它“缺少可预见性的规定”,是“概括性禁律”之一。[4]其后,以“概括性禁律”来定义“不应为”律的观点,被大部分国内学者所接受,并衍生出“口袋罪”、兜底条款这样的共识性定性。日本学者中村茂夫也曾于2025年发表了《不应为考——关于罪刑法定主义是否存在的问题》一文,从刑法学含义来探讨此类律条。较之国外学者,我国学者对于此律条的研究要更多一些。如,甘露的《从一个判例看中国古代的“不应得为”罪》,黄源盛的《唐律不应得为罪的当代思考》,徐燕斌的《唐律“不应得为”罪新探》,管伟的《试论清代不应得为律的适用——以规则分析和案例实证为中心》,刘志勇的《清代〈不应为〉律及纠纷解决》,彭剑鸣的《中国法制史上的“不应为”罪名及其现代启示——以法社会学为视角》,张茂霖的《中国传统法律“不应为”律条规范结构探析》,靳匡宇、丁净玉的《“不应得为”条背后的礼法共识——论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泛论条款》。另外,钱锦宇在《论中国古代刑法典中的概括性禁律——以〈大清律例〉为例》一文中将“不应为”律作为概括性禁律之一进行了论述,陈新宇在《继受与变革——以日本过渡刑律下“断罪无正条”与“不应为”的变化为中心》一文中对传统中国律例中的“不应为”律有过略述,于志刚在《口袋罪的时代变迁、当前乱象与消减思路》一文里对‘不应为’律也有部分论述。而笔者在硕士毕业论文《功能视角下的“不应为”律》,也曾尝试对“不应为”律进行浅显的思考。[5]
目前学界对“不应为”律的研究可以大致做出如下分类:第一类是直接以西方近现代刑法理论作为论证的基础,从现代刑法的重要原则之一的“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出发,倾向于将“不应为”律作为“罪刑法定主义”的反面事例,评价偏于否定。例如甘露、彭剑鸣这几位学者的文章。第二类则注目于特定的朝代,分析和思考“不应为”律的法源、处罚根据、“应”与“不应”的界限、违反事理“轻”“重”基准。黄源盛先生曾在《唐律不应得为罪的当代思考》一文中,细致地考察了唐律中“不应得为”罪的规定,深刻地分析了与该罪相关的一些基础问题,并且提出了引人深思的发问。并且指出将“不应得为”一条看作是唐律有关罪与罚的灵魂原则也不为过。[6]此文注目于唐代时空,细致地剖析“不应得为”罪,透视唐律罪刑法定的虚与实,提出了更具解释力的观点。第三类以律文背后的“礼法共识”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不应为”律的立法目的。例如靳匡宇、丁净玉的《“不应得为”条背后的礼法共识——论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泛论条款》。[7]例如第四类从司法实践出发,考察“不应为”律的司法适用,将具体时空中的律典与司法相结合做了一部分讨论。如徐燕斌、管伟、刘志勇,几位学者对此律条的考察都较为偏重司法实践,但各有不同。徐燕斌将司法实践与文本分析并重,但论证简化,缺乏足够的例证;管伟借助《刑案汇览》,从规则分析与案例的实证研究角度,运用大量案例,使得解释力与说服力都有所增强;[8]刘志勇则主要侧重于清代此律条在纠纷解决中的利弊、功效、社会后果。第五类则是从法律条文的结构出发,进行法律规范分析。如张茂霖先生的《中国传统法律“不应为”律条规范结构探析》。[9]
从已有研究结论来看,很多学者认为“不应为”律加强了国家对官吏及社会的管控,甚至造成司法擅断。即倾向于消极性评价。譬如刘志勇提出此律“体现的是政府对社会的挤压和排斥”,对人们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拘束并窒息了社会生活;[10]管伟认为“统治者通过不断修例赋予不应为律条新的功能”,在固有的功能基础上,还使得此律“承担了不断加强对基层社会有效管理的任务”,并指出清代司法实践对此律文的适用则是“建立在对情罪相符、社会有效控制及澄清吏治等目标实现的基础之上”,推断引用“不应为”律的“州县自理案件数量可能更为庞大”;[11]甘露认为“不应为”律“为封建执法者陷人于罪,擅断滥刑,随意处断提供了法律依据,实际将司法镇压的任意性合法化”;[12]钱锦宇认为“(包含‘不应为’律在内的‘概括性禁律’)在司法过程中的运作,为司法擅断提供了‘合法性’依据”;[13]于志刚认为以“不应为”为代表的绝对口袋罪削弱了成文法的进步性;[14]彭剑鸣认为我国2025年刑法中的“流氓罪”是此律条“在当代刑法中的反映”[15]。另有一部分学者较为审慎地分析了“不应为”律,对该律的评价较之前一部分学者要更为积极。例如,认为“不应为”律使刑律更加规范化。如徐燕斌认为此律“更多的是针对一般的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对其造成了罪刑擅断一说进行了否定;[16]陈新宇也认同此律“得以弥补律无正条时,比附援引可能造成的量刑偏畸之弊”[17]。(https://www.chuimin.cn)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不应为”律的探讨和分析,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中一部分研究,还是难以摆脱“口袋罪”一类的刻板印象,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较为简化,使“不应为”律被描述为几乎固定不变的消极形象,难免有片面与化约之嫌。虽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不同的一面,但是遗憾的是,未能在论文中进行深入的论证。在全面、详尽解读“不应为”律的领域,还留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此外,还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在研究材料的选取上,已经逐渐突破了静态的文本分析,将所选取的史料文献从历朝律典扩展至条例、例案和各类档案,注意到了动态的司法适用。但是,目前研究仅仅考察了“不应为”律在重情之案中的司法适用,对于理论推断中大量适用的细故案件领域,并未有探讨。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结果,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研究的总体而言,或许出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并且在具体细节的结论方面也存在尚需商榷之处。
相关文章
在服装与文化影响力关系研究领域,李超德教授在2007年深圳设计论坛中提出了“探讨中国设计话语权问题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力”的观点;并于2008年“国际现代设计专家论坛”的《中国设计话语权与设计教育》、2009年“服装教育创新高层论坛”的《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设计》、2009年“金融危机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的《中国设计话语权的核心是文化影响力》发言中对服装与文化影响力间的作用关系做过精辟论述。......
2025-09-29
就农业补贴立法的价值目标层面而言,农业补贴相关立法的零散式分布导致其缺乏统一的目标指引。该通知将“农业三项补贴”作为补贴主导,将“农机购置补贴”“生态建设补贴”置于次之,农业补贴的主要态势已可见一斑。......
2025-09-29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实习的目的与重要意义,强调实习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025-04-09
商至秦古独辀车一般采用畜力驱动,马是最常用、最优秀的动力,本文就以马车为例对其系驾部分进行简单分析。如图4.17、图4.18所示,轭和鞅是控制马使之不脱离车的重要工具,轭上端绑缚在衡上,下端的两叉在马颈肩间,马一就轭,车就驾起,这是系马的第一步。为了防止马脱轭,必须使用鞅带环绕于马颈而回绑于轭的两长方孔中,这样就将马牢牢地绑缚于轭内,不会脱离车子而去。......
2025-09-29
实习目的意义参考三旨在探讨实习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实习对个人技能提升、实践经验积累和职业网络构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强调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2025-04-09
在主流的理性框架下市场是有效的,但“金融市场有效性”这一论断与许多实证发现存在着明显分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非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理论改变了人们对那些与“金融市场有效性”明显产生分歧的异常现象的理解,对主流的理性框架提出了挑战。同时,散户的过度自信或悲观的非理性行为也并不改变市场有效性或无效性的两种状态。......
2025-09-29
此处将从一场关于通奸罪的“废”“存”之辩说起。《中华民国刑法》第256条规定:“有夫之妇与人通奸者”,不管是“和奸”还是“通奸”,犯奸的“有夫之妇”均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至于“有妇之夫”与人通奸是否是犯罪,都没有提及。......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