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1]赵湘江:“论列宁‘五篇遗嘱’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2]俞良早:“列宁逝世前夕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5期。
[3]俞良早:“论列宁和俄共(布)发展先进文化的尝试”,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韦定广、肖从云:“从列宁到江泽民:关于执政党的文化建设思想”,载《唯实》2003年第7期。
[5]韦定广:“论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从‘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谈起”,载《学习论坛》2004年第9期。
[6]宋仕平:“试论列宁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思想”,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7]宋仕平:“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8]左亚文:“列宁晚年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9]潘宁:“列宁‘文化革命’思想与和谐文化的建设”,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余源培:“统一战线与意识形态”,载《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0期。
[11]李士峰、朱玉超:“再学列宁《青年团的任务》的几点思考”,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2]张慕良:“关于列宁两句名言的往事”,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4年第2期。
[13]白培军:“列宁万年文化观新论”,载《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14]钱崇涛:“论列宁‘思想构想’中的文化建设思想”,载《浙江学刊》1998年第3期。
[15]黄艳:“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载《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3期。
[16]李福麟:“列宁万年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载《理论学习与探讨》2000年第4期。
[17]吴奇俊:“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新探”,载《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8]隋秀英:“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思想探析”,载《理论视野》2011年第5期。
[19]刘奔:“文化研究中的哲学历史观问题”,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
[20]李国拱、何锦发:“列宁关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理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1]祝明:“中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载《文史哲》1984年第1期。
[22]吴秉元:“列宁论共产主义思想的建设”,载《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23]马龙闪:“布哈林的无产阶级文化论与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4年第6期。
[24]马龙闪:“试论列宁时期文化建设的若干经验”,载《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第3期。
[25]刘元钦:“简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3期。
[26]李永清:“学习列宁“政治遗嘱札记——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载《江海学刊》1987年第2期。
[27]林兆荣:“列宁文化思想初探”,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8]黄志秋:“列宁文化观的系统性和主体性窥视”,载《社会主义研究》1989年第3期。
[29]叶卫平:“列宁的文化继承思想研究”,载《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30]贾明建:“列宁文化思想研究述评”,载《理论前沿》1991年第3期。
[31]林建华、周文升:“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特色”,载《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32]郝永平:“重温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辩证思想”,载《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33]居继清、周青鹏:“列宁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之比较”,载《江汉论坛》1997年第2期。
[34]李靖宇:“列宁与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3期。
[35]张力均:“浅析列宁的‘文化革命’观”,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6]孔维军:“列宁晚年的‘文化革命’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4期。
[37]林孟清:“论列宁文化思考的意义”,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2期。
[38]王俊文:“论列宁的知识人才发展观”,载《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9]刘仓:“利用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列宁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0]虞满华:“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实践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启迪”,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1]宋小敏:“列宁关于发展国民教育措施的思想”,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
[42]王俊文:“论列宁的知识人才发展观”,载《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3]孙成木:“列宁怎样吸收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载《科学社会主义》1982年第6期。
[44]张海燕:“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载《科学社会主义》1992年第3期。
[45]刘起军:“列宁文化战线领导思想浅论”,载《求索》2003年第3期。
[46]史方倩:“列宁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7]王丰:“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48]刘笑燕:“试论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49]朱巧香:“论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浅析列宁晚年的文化困惑”,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0]郝永平:“重温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辩证思想”,载《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51]刘克明:“苏共的文化专制主义及其历史教训”,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4期。
[52]王进芬:“列宁关于执政的共产党人要加强学习的思想”,载《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53]骆焉名、郭铁民:“列宁重视知识、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载《福建论坛》1983年第3期。
[54]刘秀兰:“列宁唯物论反映论与列宁文艺思想”,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55]杨斌:“发展先进文化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探析”,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6]黄力之:“列宁与俄国革命的文化制约问题”,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57]黄力之:“论民族文化问题的悖论辨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58]周耀宏:“列宁灌输理论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与创新”,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9]毛泽东:“论新阶段”,载《解放》1938年第57期。
[60]张捷:“重新学习列宁文艺思想”,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第1期。
[61]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62]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63]周红:“浅析毛泽东的文化观”,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6期。
[64]秦文志、刘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指导意义”,载《探索》2006年第5期。
[65]凌厚锋:“论毛泽东文化观及中国文化转型”,载《人大复印资料双月刊·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2期。
[66]范玉双:“浅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4期。
[67]鲍雪松、史文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8]潘锦全、王芳:“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理论来源研究述评”,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69]黄力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概念”,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0]衣俊卿:“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
[71]冯虞章:“毛泽东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72]尚庆飞,韩步江:“毛泽东的自然概念初探——从国外学者梁再赫的《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渊源》谈起”,载《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3]巫海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文化思想浅析”,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74]王珉:“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载《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1期。
[75]胡国胜:“毛泽东的文化馆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2期。
[76]周亚洲:“试论毛泽东的中国文化观”,载《浙江学刊(双月刊)》1994年第6期。
[77]吴林根:“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贡献”,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78]陈志杰:“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溯源与文化个性”,载《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79]梁念琼:“简论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特征”,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80]梁念琼:“试论毛泽东的文化本质观和作用观”,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81]杜艳华:“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地位和现实价值”,载《思想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
[82]段书勤:“试论毛泽东文化馆的核心特色”,载《理论探讨》1993年第6期。
[83]杨百成:“毛泽东1912~1956年文化观念论纲”,载《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84]陈桂芝:“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与当代和谐文化观”,载《理论前言》2007年第11期。
[85]罗嗣亮:“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载《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86]卢国琪:“毛泽东与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5期。
[87]黎永泰:“毛泽东关于文化传统性与时代性关系的理论”,载《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4期。
[88]范湘涛、范贤超:“论毛泽东的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第7期。
[89]金怡顺:“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几点探析”,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
[90]朱成甲:“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载《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1期。
[91]王诗渊、郑黔玉:“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92] [斯洛文尼亚]齐泽克:“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王芳译,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93]陈潭、伍小乐:“论马克思廉政观及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启示”,载《理论学刊》2015年第11期。
[94]张卫良、何秋娟:“应对西方‘网络自由’必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载《红旗文稿》2016年第9期。
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列宁到毛泽东的文章
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历来是学术界的难题,不同语境中的文化能够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可见,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涵义的概念。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视不同的情境而定。和多数学者一样,本书更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尤其是在解读列宁、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时,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2023-08-12
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毛泽东秉承了列宁教育和政治联系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合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总的说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教育、加强文化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3-08-12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提得最多的内容是教育和扫盲。可见,列宁是从维护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来看待教育问题。列宁把文盲现象列为“三大敌人”之一,扫除文盲是普及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教育提供智力支持。[34]列宁加大教育投入时不仅要求绝对量增长,还要求提高相对比例。列宁主张称教师为“人民教师”,并认为“这个称号应保持不变”。......
2023-08-12
为充分发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列宁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来保护、利用、吸引、教育和改造他们。[3]可见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列宁不仅在政治上信任知识分子,而且对知识分子的政治生命也十分关心,鼓励提拔那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各级领导岗位,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立法。列宁对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十分关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后,工作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023-08-12
俄国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带上的欧洲中部,为传入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一是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开阔了列宁的视野。浓郁的家庭文化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列宁从小就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催化了列宁的文化自觉和现代意识。......
2023-08-12
1964年,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3]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建立在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对长期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之争的明确回答。......
2023-08-12
列宁对否认和排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思潮予以严厉抨击与批判。1954年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内容,而是在以这一思想为主体的情况下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