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培养与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培养与游戏活动

【摘要】: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节奏感的培养、旋律感的培养、结构感的培养、音色感的培养、速度感的培养与力度感的培养等方面。(二)学前儿童音乐旋律感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动觉和视觉帮助幼儿形成听觉的高低概念。(四)学前儿童音色感的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1.探索声音差异引导幼儿运用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探索发出各种声音的可能性,同时分辨音色差异。

学前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节奏感的培养、旋律感的培养、结构感的培养、音色感的培养、速度感的培养与力度感的培养等方面。教师在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游戏活动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切身地感受到音乐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变化。

(一)学前儿童音乐节奏感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

1.运用身体动作培养节奏感

(1)跟随节奏的随意运动

跟随节奏的随意运动是让幼儿自由地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节奏来做运动,只要能按节奏或者基本按照节奏跟随音乐进行活动就可以了。

(2)均匀节奏

在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按照均匀的节奏进行节奏律动体验适用于小班和中班,教师可以按要求一拍一次动作或一拍两次动作等均匀节奏的表现进行节奏教学。

(3)按歌曲的节奏练习节奏感

教师可以选用比较简单的音乐作品,让儿童根据这一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做动作,如拍手或拍腿等,敲击出乐曲的节奏,注意难度要按学生的能力发展逐渐增加。

(4)固定节奏型中的节奏感

教师可以为歌曲选一种有规律的伴奏节奏,这一固定节奏型应符合儿童节奏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再通过合作提升学生的节奏表现力,但注意不要选用相同音色的乐器作为伴奏,以防止造成混乱。

(5)声势教学

幼儿节奏教学过程中能够选用的声势动作十分简单,例如拍手、踏脚等基本声势动作,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声势动作,也可以是脚与手配合完成的声势动作。同时,点头、摇头、扭胯等简单的身体动作也可以作为节奏训练中的基本身体活动。

2.运用视觉培养节奏感

教师借助视觉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生可以将听到的节奏用长短的线条、不同的图形以及不同的图像表现出来。通过高低、长短的线条来表现音高变化和时值长短是较为常用的方式。画节奏可以用简单图形标出音的高低、排列顺序和音的长短,也可以用楼梯标出音阶,借助颜色、图形将音乐视觉化,这样有助于儿童了解音乐与美术的关系,并增加了儿童音乐表达的途径。

3.运用嗓音培养节奏感

这是一种经常使用并且十分有效的节奏练习方法。

(1)声音模仿

用嗓音模仿生活中或自然界的音响,让幼儿体会声音的长短,例如牛与狗的叫声。

(2)节奏朗诵

将字、词、短语、简单的句子或儿歌配上节奏进行朗诵,根据节奏的内容、形式配以简单的动作,可以增进活动的趣味性。节奏朗诵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将幼儿语言发育与音乐教学结合,在节奏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4.改变儿童已熟悉的音乐材料

改变儿童熟悉的音乐材料的节奏,让学生体会节奏、节拍的不同,这一教学内容已经有一定音乐编创的成分,对于幼儿的音乐节奏教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例如,以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闪烁的小星》为内容,改变歌曲旋律中的节奏类型,从四分音符变为附点八分音符,并用身体表现出来。

(二)学前儿童音乐旋律感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

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动觉和视觉帮助幼儿形成听觉的高低概念。

1.动觉与旋律感的培养

运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变化,例如柯尔文手势中将音符高低与身体的高低相对应,运用手势在空中的变化表现音高的变化与直观形象的音阶关系,通过视觉帮助儿童加深对音程感的理解。

2.运用视觉引导学生注意音高差别

(1)五线谱与手指谱

结合五个手指位置学习五线谱,感觉音的高低。

(2)视觉图画谱

用图形的音高高低表示五线谱的音高位置。

(3)默唱旋律游戏

按规定唱出声或默唱,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做游戏。

(三)学前儿童音乐结构感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结构感培养包含对乐句、乐段起止的感受,对乐句的重复和变化的感受以及区分乐曲的主要部分。

一般常用的曲式结构有:

A B

A B A

A B A C A D A

1.运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结构感

在学前儿童的结构感培养中,教师可以运用身体动作的变化表现乐句的起止,例如在乐曲开始、结束时,让幼儿用不同于其他部分的身体动作进行音乐结构表现。运用身体动作表现乐句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完成,例如,当乐曲有4个分句时,请4位儿童分别表演音乐或歌词的含义。用动作表现重复和变化的乐句时,可以通过动作表现乐曲的附加部分,例如在音乐附加部分时停止动作或者在音乐附加部分做拍手或点头的身体动作;再或者是在音乐的所有附加部分做同一种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运用视觉表现结构感

教师可以采用教具、图画表现乐句的不同,例如ABAC的音乐结构可以将A部分用相同的图形或图画表示,而B、C部分用不同的图形或图画表示区别。

3.运用队形表现结构变化

运用集体队形变化获得对结构的认识,例如将A部分用圆形队形变化,B部分用方形队形变化,C部分用三角形队形变化。

4.运用嗓音

运用对唱和接唱的方法培养学生乐句的对答能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对答都可以表现音乐结构感的变化。

(四)学前儿童音色感的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

1.探索声音差异

引导幼儿运用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探索发出各种声音的可能性,同时分辨音色差异。

2.结合视觉

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将听到的声音画下来,引导儿童将听觉表象转换为视觉表象,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从听觉到视觉转换。

例如:声音很硬—石头—比较尖锐的音色

声音很软—圆圈—比较柔和的音色

还可以通过图形联想激发儿童对音色的探索,或者讲个音乐故事让学生进行音色再现,在一个乐器或多个乐器上探索不同的音色。

3.运用嗓音

运用嗓音感受音色可以通过歌唱中的音色感受和生活中不同人声的音色感受等方式进行,例如幼儿歌曲《我爱我的动物》中有小狗汪汪叫,小猫喵喵叫等;用模仿动物叫声的方式体会音色的变换。

对日常生活中人声的模仿,例如妈妈的音色、爸爸的音色,乐器或自然界的音色。在音乐游戏《是谁在敲门》中,用爸爸、妈妈、怪兽的音色差异引导儿童关注音乐中音色的变化。

4.改变儿童已经熟悉的音乐材料

对同一首幼儿熟悉的音乐作品,提供不同的人声或乐器演奏版本,让儿童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儿童对音色差别的敏感性。

(五)学前儿童音乐速度感和力度感培养中的音乐游戏活动

1.运用身体动作来感受速度感和力度感

学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或者声势来表现音乐力度与速度的变化,例如拍手的声势,学生可以通过拍手的不同方式来表现音乐力度层次,也可以用不同动作表示音量的上下、高低、大小变化。

2.用不同乐器表现音量的变化

在学生演奏乐器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对于音乐力度和速度的表现,例如在敲击打击乐器时,力度层次的差别与演奏的旋律情绪有密切关系,也与学生演奏乐器时的肌肉控制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

3.运用视觉表现力度差异

运用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形成的视觉差异表现力度的变化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常用的力度学习方法,实心的圆形和空心的圆形给人的力量感不同,因此,强音和弱音就经常用实心圆和空心圆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