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人电影:关怀弱小者 生命意识感伤

文人电影:关怀弱小者 生命意识感伤

【摘要】:文人电影着力于弱小者、不幸者、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尊严、个性和价值,投注了创作者的殷殷关爱与绵绵的体恤之情,闪烁着独特的人道情怀和生命意识。文人电影总是在对弱小者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中,在对个体关爱中,体现出沉郁的生命意识,流露出淡淡的感伤体验。观其不幸而又无能为力,除了能为他们洒一掬同情的泪水外,也常常因为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奈的感伤之中。

文人电影着力于弱小者、不幸者、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尊严、个性和价值,投注了创作者的殷殷关爱与绵绵的体恤之情,闪烁着独特的人道情怀和生命意识。

也就是说,表现人性中最为普遍的、本质的、根本的东西,展示对弱小者的同情心、爱、尊严感等是文人电影世纪不变的陈年老汤,构成了文人电影的主题内核。

■《神女》,吴永刚导演,1934年

文人作为一介书生并不占据着生产资料,也不能支配着社会的再生产,他们并不是社会舞台上的“主角”,大部分时间只能是在纷扰的社会大舞台下,当一名恨天下不被赏识的看客;很多的时间,他们只能凭一方纸墨纵横历史时空、挥洒天地之间。在希望被赏识、但常常又不被赏识、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中,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不再,这几乎成为中国文人心态史的一个主旋律。因而他们与弱小阶层、小人物有着天然的情感上的本能接近,与弱小者有着“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之感,作品中总是真诚地寄寓着对弱小者的同情与抚慰。

文人电影与特定时代总是有着一定的距离,作品中当然不会充斥着“揭竿而起”的愤慨,也不会表现着直面现实的勇气,但对时局时时充满着压抑不住的忧患意识

文人电影既不着力于伦理功能修复与校正,也不着力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与是非标准,更专注于人物个体命运的状态与遭遇。文人电影总是在对弱小者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中,在对个体关爱中,体现出沉郁的生命意识,流露出淡淡的感伤体验。观其不幸而又无能为力,除了能为他们洒一掬同情的泪水外,也常常因为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奈的感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