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女性是以“男性的对立项”为意义存在的,而电影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叙事,不断重复、强化着这种性别成见,直到形成固定的性别定位和角色类型。影片中不仅详细呈现了男性怀孕产子的情节,宋天荫和霍小岚的整体角色设定也迥异于传统性别分工。宋天荫温和胆怯、胸无大志,爱好烹饪和针线,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而霍小岚果决勇敢、野心勃勃,是一名身手不凡的捉妖专家,二人恰好是一系列性别成见的“倒错版”。......
2023-08-07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男权秩序不仅遮蔽了女性的真正形象,代之以欲望塑造的客体,也阻碍、限制着女性的自我发展。与掌握社会核心权力的男性不同,女性并不能按照自身意愿发展,而是在男性价值观的左右下成为从属。
若对魔幻电影的文本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从属性渗透在电影的整体逻辑和各个情节要素之中。许多影片均以男性作为叙事视点的发出者,在叙事中凸显男性价值、忽视女性价值, “当涉及叙事角色的性别分配问题时,男性往往担任着‘主体’‘施动者’‘受益者’的角色,而女性往往承担着‘客体’‘被动者(或助手)’‘敌手’的角色”[39]。一些影片在强调男性的征服、占有的同时,将女性塑造为纯粹的帮助者或战利品角色,甚至于沉浸于爱情之中,成为男性完成任务的阻碍。综观近年来的中国魔幻电影,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性别叙事的模式。
(一)女性追求男性
爱情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其中所反映的两性关系则体现出创作者的性别观念和文化意识。若对众多魔幻电影中的爱情叙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相比起其他类型片,或非魔幻题材古装片,魔幻电影中女性追求男性的爱情模式所占比重更大,远远高于男性追求女性的“常规”模式,如《西游降魔篇》中段小姐苦苦追求玄奘,费心设局令其爱上自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中雪妖月下登门,吟诗作对表达爱意;《白蛇传说》中白蛇拯救许仙,主动相见并向其表白;《西游伏妖篇》中小善以歌舞示爱,假戏真做倾心于玄奘;《画壁》中众仙女对朱孝廉有意,都希望自己成为对方的理想型;《画皮》中小唯爱上王生,不惜插足对方婚姻等。
“女追男”模式之所以盛行,其本质上是一种男性视角的渴望和遐想。其一,魔幻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较为特殊,大多是“妖女”或“侠女”身份,前者性格天然,富有野性,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后者行走江湖,豪爽果断,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为“女追男”叙事创造了条件。其二,就传统观念而言,具有美丽外表的非人类女性“自荐枕席”的叙事在民间传说、志怪小说中尤其常见,“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异类可以与人婚配、生子,这种神话、传说弥漫于社会,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当原始的性冲动得不到实现而在心理上投下阴影时,极易用‘人妖恋’的形式表现出来”[40]。进入封建社会,爱情自由被“发乎情,止乎礼”“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文化所压抑,美貌“妖女”主动示爱的故事更加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男性欲望的代偿性想象。仅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就有相关题材小说50余篇,可见此类故事的流行。现代魔幻电影延续了这种想象,虽然用浪漫的爱情包装了直白的欲望,其本质仍是一种男性的自恋的幻想。此外,“女追男”模式看似为女性主动,其实仍由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决定情感的发展走向,女性只是男性“白日梦”中的一件美丽道具罢了。
另外,许多影片呈现一种“男性追求事业,女性追求男性”的性别图景,即女性的行动目的指向男性,而男性则另有“正事”要做,如击败邪恶势力、拯救苍生、参悟佛法真理等,构成影片的叙事主线。在这类影片中,女性的主体需求普遍缺失,“她们仍要通过男人的梦想去梦想”[41],其行动基本围绕男性展开——或辅助男性行动,担任其帮手,或阻碍男性的行动,成为其考验。
所谓辅助,一般体现为女性使用自己的法术或超自然力量,帮助男性战胜困难,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白蛇传说》中白蛇将自己的百年修为注入许仙的药汤,助其治病救人,片尾为营救许仙被压在雷峰塔下;《西游降魔篇》中段小姐多次保护玄奘,最终牺牲性命对抗猴妖,令玄奘领悟了《大日如来真经》的佛法等。这意味着女性不仅仅作为美丽的恋爱对象存在,同时还是拥有超能力的助手,可以护佑男性摆脱困境、达成理想,堪称由男性需求所塑造的完美伴侣。这与志怪小说中“异女荐席”且帮助男主人公获得财富、仕途的叙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男权意志的隐秘达成。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价值观则被排挤到相对狭小的,或是较边缘的位置。
而在另一些影片中,由于男主角具有明确的宏大目标,女性所给予的“儿女之情”反而成为其困扰和阻碍,这在《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西游记女儿国》《情癫大圣》等一批西游题材影片中有着集中体现。以《西游记女儿国》为例,美丽纯真的女儿国国王是作为取经路上的考验而出现的,影片主题“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即女性给男性出的“难题”。在此情境下,当男性手握选择权却难以做出取舍时,往往需要女性主动做出牺牲,以成全对方的“正果”。在《西游记女儿国》中,唐僧难以割舍感情,身上的袈裟自动滑落,无法系起,菩萨现身称“重披袈裟之日,才是你启程西行之时”。最终,是女儿国国王主动为唐僧系上袈裟,流泪送对方离开,帮助其完成了从“为情所困”转向“舍情取义”的转变。
除了“生离”外,更多影片通过“死别”来解决矛盾,如《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钟馗伏魔:雪妖魔灵》《情癫大圣》等影片中,均以女主角的死亡(大多是为男主角牺牲)告终,而男主角不仅受到保护,还领悟到某些大道理,有所进益。这表面上是突出了女性的“至情至性”“无畏牺牲”,实际则暗含着一种“女性应主动放弃主体性的欲望,发扬牺牲奉献美德,成就男性事业”的残酷的男权思维,需要女性付出压抑自我生命需求的巨大代价,反映出男性为主体、女性为从属的极不平等性别关系。
(二)男性争夺女性
在古代社会,女性长期依附和隶属于男性,地位等同于私有财产。个人豢养外貌或才华出众的女性,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国家/族群拥有身份高贵的女性,可通过联姻换取避战言和的利益。当男权衰亡、国家崩塌之际,女性则有可能成为“替罪羊”,承担起误国、祸国的骂名,如覆夏之妺喜、灭商之妲己、亡周之褒姒、倾晋之骊姬、乱唐之杨贵妃、亡明之陈圆圆、挑起特洛伊战争之海伦等。女性过于美貌妖娆,以至于引起男性的沉迷和争夺,成为此类“红颜祸水”叙事的常见主题。
与历史叙事相比,魔幻电影拥有更加无所拘束的想象力,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浪漫和极致化的演绎。在许多影片中,女性作为隐喻的载体登场,受到各方势力的争夺和觊觎。她们是财产、砝码、战利品,是男性占有和支配的对象、炫耀自身地位的工具。她们处于一人之下的地位,受到万众景仰,却丧失了主体人格和自由意志……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终极的“物化”。
电影《无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主角的名字“倾城”出自李延年诗句“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暗示了这一美貌女子将引起的灾祸。在电影中,她登场于高高的皇城之上,面对城下叛乱的士兵,以脱下外衣为诱饵,令士兵迅速倒戈。奴隶昆仑怀着救驾的使命赶来,也在看到她的一瞬间改变了想法,杀死王而救走了倾城。在这一段落中,影片通过大量凝视状态的男性面部特写,凸显了倾城作为“被看”对象的身份。无论是黑色斗篷下诱惑的红唇,还是轻薄衣衫勾勒出的曼妙身体曲线,都是男性欲望的投射,是最高权力者的犒赏。而倾城从容自若地利用身体诱导男性、控制男性,则显示出女性默认了自己的客体地位和物化状态,“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42]。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倾城被关入北公爵打造的纯金鸟笼之中,她面部艳丽的妆容被洗去,从一个充满诱惑力、侵略性的“荡女”,转变为清纯的、楚楚动人的“贞女”,从被争夺的展览品,转变为被私藏的战利品。北公爵囚禁倾城,并为她打造了一袭洁白的羽衣,象征对“笼中鸟”的豢养。而昆仑再次救走倾城,采取的方式是极为浪漫的“放风筝”——他用绳子牵起倾城奔跑,令其如真正的鸟儿一般在空中飞翔——这似乎给予了她短暂的自由,只不过这自由仍依靠男性的牵引。
在影片的大多数时间里,倾城作为一个迷人的权力符号,总是在被不同的人物争夺,这实质上是一种男性力量的炫耀和竞争。而在此过程中,倾城本人并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她只有一个悲伤的命运预言等待实现:“你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爱,就算得到了,也会马上失去。”因为预言,她在精神上是脆弱的,充满了想爱而不敢的恐惧,而当她反抗预言,勇敢去爱的时候,却又受到了鲜花铠甲的蒙蔽,爱上了错误的对象。总而言之,她的行动总是带来可怕的后果,她的声音被所有人忽略,她没有自由和尊严,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男性一次又一次的掠夺和拯救——她空有美丽的身体,在精神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弱者。
此外,《无极》还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恐惧心理,体现为影片中的男性角色都因为倾城而遭到厄运:王因为她而死于叛乱,光明因为她而背负罪名,昆仑因为她而重伤濒死……最可笑的是,北公爵竟因为幼年时被她打伤而“不再相信人类”,变成一个性情极端扭曲、作恶多端的反派——倾城的存在仿佛是打开了魔盒的潘多拉,是导致一切悲剧的原罪。这是一种再典型不过的“红颜祸水”论调,如明代文人对《封神演义》发表的看法:“妇人,阴物也。美妇,阴之极者也。惟阴最毒,惟阴之极者为极毒。”[43]越是美丽的、不可掌控的女性,越被视为不祥的灾祸。
如果说《无极》是一出被命运捉弄的女性悲剧,那么《妖猫传》则是一曲时代造就的女性挽歌。与倾城相似,杨玉环也是一个极其耀眼的符号化角色。影片通过空海、白乐天、阿倍仲麻吕、白龙等众多男性视角构建起成了全片的框架,但这些视角的落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杨玉环的真正登场位于影片的中后段,但关于她的诗句、传说和谜题弥漫在整部影片之中,成为影片贯穿始终的线索和灵魂。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杨玉环的形象极其光辉夺目,她是大唐的骄傲,是盛世的化身,是万民思慕和仰视的女神。花树下的惊鸿一瞥和秋千上的摇曳生姿,将其定格为一个纯粹而极致的美的符号。她与皇帝的爱情更成为被众人传颂的旷世绝恋,与唐王朝的盛世气象互为表里。男主角白乐天虽然从未见过杨玉环,却也拜倒在她所带来的绝美意象之中。为了更精确地歌颂李、杨的爱情,他入宫担任起居郎,徜徉在藏书室中,甚至在深夜闯入皇宫禁地,偷得李、杨二人的定情信物……借由诗人的无限憧憬,杨玉环的形象已然成为一个至高无上、富有诗意的象征。
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以一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极乐之宴为转折,大唐开始了盛极而衰的下半程。跟随阿倍仲麻吕的回忆,观众得以在宴会上一睹贵妃的真容,但李、杨的爱情却也随之显露破绽。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万千宠爱,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对所属物的宣示和炫耀,“他借由对杨玉环的肯定来见证他驾驭万民的力量,通过杨玉环来昭告天下自己能够给予一个人何等的地位和荣宠。在人人都称颂极乐之宴的流光溢彩是杨玉环的手笔时,他却令高力士去询问杨玉环自己赐下的霓裳美不美。这个询问是一份宣称,宣称杨玉环的一切都是由他赏赐的,在杨玉环的背后是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执掌一切”[44]。与此同时,影片再次拾起“红颜祸水”的论调,指出安禄山反叛是为了夺取杨玉环这一盛唐符号,这令李隆基决心避走宫外。
等到影片结尾,可怕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绮丽的爱情有着凄厉的结局,曾声称要与贵妃“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的君主,冷酷地将对方送上死路,亲手埋葬了这个丧失了意义的美丽符号。正如阿倍所言:“强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危难时,大唐将不再需要她。”自始至终,杨玉环只是帝王精心打造的展览品,即便再精美华贵,终究是一件附属物,“一个按欲望剪裁的幻觉”[45],“一种非本质性的存在”[46],其生命、意志和情感都是无足轻重的。她无法决定自我的意义,只能依靠男性来定义,于是乎,“在这一场以杨玉环为中心的壮阔画卷中独独难以找到她自己的位置。所有人用自己的浓墨重彩书写了她,但是她并不在那里”[47]。
除了倾城和杨玉环外,还有《画皮2》中作为和亲工具的靖公主、《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被献祭龙王的银睿姬、《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被当作疫病之源处死的白骨夫人等,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男权秩序中,女性无论身份高低,都摆脱不了被利用、被抛弃的命运。这类魔幻电影中常见的性别叙事模式,折射出了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残酷的性别权力压迫,并探讨了造就压迫的社会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揭露和批判的作用。
有关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文化研究的文章
在某种意义上,女性是以“男性的对立项”为意义存在的,而电影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叙事,不断重复、强化着这种性别成见,直到形成固定的性别定位和角色类型。影片中不仅详细呈现了男性怀孕产子的情节,宋天荫和霍小岚的整体角色设定也迥异于传统性别分工。宋天荫温和胆怯、胸无大志,爱好烹饪和针线,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而霍小岚果决勇敢、野心勃勃,是一名身手不凡的捉妖专家,二人恰好是一系列性别成见的“倒错版”。......
2023-08-07
经过多年发展,以性别为基本维度的文化研究已成为具有革新精神的主流理论思潮。但是,也有部分影片积极打破传统性别秩序,赋予女性以主动性和话语权,为构建平等的两性地位、传递先进的性别文化意识做出了贡献。本节主要通过对中国魔幻电影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的分析,总结其反映的性别观点,探究其构建的性别秩序。......
2023-08-07
而在魔幻电影中,场景奇观主要是虚拟性的场景,或是实景经过拼接合成,或干脆完全由数字技术所搭建,营造出一个个德波所说的异质化“景观社会”。在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中,动作奇观从传统的武打功夫升级为武打与超能法术的结合体,加上种类繁多的法器、法宝,使动作场面更宏大,表现力更丰富,视觉刺激性更强烈。......
2023-08-07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处理人我关系的准则,从孔孟开始便成为道德价值的核心。这些围绕“仁”而衍生出的伦理观念,都是中国魔幻电影近年来的常见主题。如《捉妖记》中的宋天荫、《西游降魔篇》中的陈玄奘、《无极》中的昆仑等,他们都不是“高大全”的人物,也并未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角色中,他们仁爱理念的体现,主要出自人性中的善良和恻隐。......
2023-08-07
综观2000年至今的数十部中国魔幻电影,改编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故事的翻拍率和题材的重复度很高。改编纵然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段,但新世纪中国魔幻电影的改编比例明显高于此前的魔幻电影及同期的其他电影类型,显示了一种保守化的创作倾向。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五花八门的噱头背后,决定电影价值的依然是影片自身的质量,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提升质量才是中国魔幻电影进步的不二法门。......
2023-08-07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他者含义固然广泛,但本节写作的目的并非要围绕他者概念进行全方位的梳理,相反,只是有针对性地,以魔幻文化中一种最典型、最特殊的他者为对象进行分析,以透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这种他者就是妖魔精魅等非人的异类。作为一种虚构的他者符号,妖魔精魅是在历史、文化进程中被人为建构出来的,是人类认识世界、认同自我的重要步骤。......
2023-08-07
3年的刑期使假释成为可能,庇护之家成为被假释女性犯罪者的中途之家,接触到更成熟且受到敬重的女性并得到保健,直至刑期届满。官方已经认识到女性较男性更为情绪化,相比于严厉的纪律管束更易接受温和的处遇,因而需要以不同于男性犯罪者的方式进行管理。教育违法女性犯罪者的要旨在于首先教她们学会做一个女人,学会奉献家庭。改革者认为,家庭是转化的象征,是向女性犯罪者输送女性价值的关键所在。......
2023-07-29
在中国,巫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巫术思维固然有其局限性,但终究是先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类想象力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无论是占卜、星象、通灵、草药等魔法门类,还是咒语、魔杖、符号、祭祀等魔法手段,都可在古代巫术中找到源头。......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