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铁炉白族乡江口村傩坛成员情况揭秘

铁炉白族乡江口村傩坛成员情况揭秘

【摘要】:20世纪四十年代,他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杀逃亡湖北,落户于鹤峰县铁炉坪江家湾。多年来,备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是铁炉、江口一带傩愿戏的唯一掌门人。1935年岁父亲甘照林乞讨到湖北,落户于鹤峰县铁炉坪江家湾,后来由于他二叔甘松林没有儿子,就过继给了他二叔,甘松林是养父。20世纪70年代在鹤峰县铁炉乡江家湾小学任民办教师,1975年因婚姻迁往湖南省桑植县长潭坪乡赤石坪村至今。

甘松林

甘松林,法名甘法清。男,1913年生,16岁随师从艺,主要表演角色是小生。

20世纪四十年代,他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杀逃亡湖北,落户于鹤峰县铁炉坪江家湾(铁炉白族乡铁炉村11组)。1975年,因侄子甘英华结婚而迁往湖南长坪乡赤石村。甘松林少年时即为生计开始学艺,曾习医道,后随师父王武斌学演唱傩愿戏,三年时间掌握傩愿戏中生、旦、净、丑及九板十三腔。

多年来,备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是铁炉、江口一带傩愿戏的唯一掌门人。他生前记忆力非凡,可熟背全部法事文疏、灵符、卦诀及全部傩戏唱词道白、舞蹈音乐,表演技艺高超。带有弟子九人,作为掌坛师,其锣鼓装扮、法器神祇齐全,常年活动在湖北的江口乡于湖南的长潭坪乡交界的高山河谷之中。[15]由于历史等的缘故,其行傩法事的形式较为古老,娱神成分更为浓厚。

甘月义:男,1931年生。1935年岁父亲甘照林乞讨到湖北,落户于鹤峰县铁炉坪江家湾(铁炉白族铁炉村11组),后来由于他二叔甘松林没有儿子,就过继给了他二叔,甘松林是养父。1946年开始跟随甘松林演唱傩愿戏,在傩愿戏中他充当丑角,主要擅长表演开山、姜女下池、杂戏等,同时在生、旦、净的角色中也可以参加演出。

郑海帮:男,1938年生。20世纪60年代拜师于甘松林门下,曾习医术。70年代方随师傅演唱傩愿戏,是甘氏坛门掌门人的大徒弟。在傩愿戏中,他对生、旦、净、丑样样精通,尤其擅长表演正朝中的老生(饰演土地公公)等,可以完成整台傩愿戏,已有40余年的演艺经历,其表演技能高超。

刘运武:男,1931年生。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打花鼓,后拜师于甘松林门下,开始跟着演唱傩愿戏,擅长表演丑角,主演大花脸(开山大王)、丑角二花脸(海鬼)等,同时在整台傩愿戏的乐器中擅长打击钵、锣、鼓等,有几十年的表演经历,具有较高的表演技能。

黄维新:男,1968年生。20世纪80年代拜师甘松林,开始学习表演傩愿戏,他擅长旦角,主要扮演正旦(小姐)、甩旦(丫鬟)。同时负责打击乐器钵、锣、鼓。结婚后十多年一直没参加表演,现尚具备傩愿戏唱腔和演艺的基本技能。

刘际达:男,1948年生。20世纪70年代拜师甘松林学习傩愿戏。擅长乐器演奏,吹笛子、唢呐,拉二胡、京胡,打锣、鼓等。在傩愿戏表演中负责乐器演奏,有几十年的演艺经历,演奏技能较高。

甘英华:男,1953年生。主要负责文字材料整理。20世纪70年代在鹤峰县铁炉乡江家湾小学任民办教师,1975年因婚姻迁往湖南省桑植县长潭坪乡赤石坪村至今。自2001年始从伯公甘松林学傩愿戏。主要在字房帮助书写演唱中所需的文书材料,是甘松林的得力助手之一。

向才斌:男,1971年生。20世纪80年代从甘松林学傩愿戏,自十多岁学习起,已有20多年的演艺经历,在傩愿戏表演中生、旦、净、丑样样精通,且熟练掌握锣鼓乐器。演出中可以做到缺什么角色补什么角色,可做到融会贯通。

罗玉明:男,1973年生。20世纪80年代拜师甘松林学戏傩愿戏。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和表演水平。擅长旦角,尤其是表演正旦中女主角姜女,有模有样。

甘新国:男,1976年生。20世纪90年代开始跟随老太公甘松林学演傩愿戏。有较强的功底,常随其他戏班一起演出,已有20多年的演艺经验,生、旦、净、丑均可表演。擅长旦角,尤其是女旦姜女、菩萨、丫鬟等角色,具有一定实力和潜力。[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