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傩戏略有发展。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工程的实施,恩施傩戏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场域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之前,“恩施傩戏”主要是以“坛傩”“傩愿戏”等名目出现的,且归属各不相同。鹤峰县傩戏则被称为“傩愿戏”,归属为“传统戏剧”。......
2025-09-29
面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后又历经奴隶社会、中央集权帝制社会等各个社会发展阶段。漫长的发展历史使得面具中沉淀了多元的文化基因,甚至可以认为面具就是一扇通向每个民族文化源头的窗户。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面具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又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
新石器时期人面鱼纹彩陶盆
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程度之后,面具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具古称魌头、又称假面和大面;在民间俗称脸壳、鬼脸。戴上面具的人,其角色便发生转换,或为神或为鬼怪等。透过一尊面具,可以管窥到世界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与精神风貌。中国是世界上面具艺术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泛、内容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民间面具以其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具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5]相关考古发现出土的各类青铜器、石器和岩石壁画充分证明面具作为我国早期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很早就已经出现。202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新石器时期人面鱼纹彩陶盆,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面具早期形态的直观材料,它“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6]。但这一时期的面具仍然处于萌芽状态,面具描绘相对模糊、人物线条刻画也相对落后。根据曲六乙、钱茀两位先生的考证:“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山西吉县柿子滩等地区大体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岩画,已在催生面具的分娩。于是面具终于在甲骨文里有了正式出生的历史记录。
这个甲骨文象形字,表示这个奇特的面具已被人(可能是巫师)戴(或套)在头上,走入文明的大门。”[7]可知当面具从新石器时代的朦胧状态逐步朝着商周时期的清晰形态发展时,以傩戏面具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面具文化的大幕即正式拉开。“在古代文献中,面具被称为‘倛头’‘代面’‘大面’‘钵头’和‘假面’;现在各地分别称为‘脸子’‘鬼脸壳’‘神面’‘假面’和‘面具’。顾名思义,面具(有的连缀着头盔、头饰或耳饰)挂于人的面部或扣于额头。套在头部(包括面部)的面具称为‘假头’或是‘头套’。罩住全身的称为‘假形’(如虎形、狗形)。广义地说,悬挂于门楣、墙壁的吞口,雕刻于兵器、车辕把手、图腾柱的兽面,挂于腰带的兽头玉饰以及覆盖在尸体面部的缀金、缀玉面罩,也都属于不同品种的面具文化范畴。”[8]足可见,面具文化的内容之丰富、研究价值之高。
学术界始终将针对傩戏面具的研究作为傩戏研究的整体性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加以考虑的。早年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并未将傩戏面具视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加以考量,而主要将其作为文化学、人类学研究工作的佐证材料加以处理。在20世纪50年代以傩舞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中,傩戏面具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稍后的动荡岁月使相关研究工作陷入停滞,部分民间艺人隐藏或销毁了一部分傩戏面具,更成为傩戏面具研究的重大损失。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学术禁区逐渐被打破,在地方志、戏曲志等专业性书籍编纂工作的引导下,针对傩戏、傩祭、傩舞的研究工作逐渐恢复。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逐渐从以傩舞为中心转向以傩戏为中心,使得傩仪、傩戏面具等在过去的研究中被忽视的研究对象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2025年10月在湖南凤凰召开的“傩堂戏学术研讨会”开启了傩文化研究学术规范化的发展之路,对此后的傩文化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前人的研究在梳理出傩戏面具发展脉络、基本类型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就傩戏面具的诞生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即巫术说、战争说和狩猎说。
首先,巫术说认为,面具是作为原始人类从事巫术活动时人与神鬼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之一被创造出来的。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类由于无法以较为合理的方式认识自然,进而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超越于人类行为能力之上的神秘力量,它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死祸福,也影响和塑造着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在此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之下,原始人类对自然产生了以畏惧为前提的敬畏心理。这是原始人类从事巫术活动的心理基础。同时,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又渴望以一种能够理解的方式去驾驭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并试图让自然界的力量成为自己的工具。二者的结合最终孕育了巫术的诞生,它的本质是原始人类试图以祭祀、仪式、咒语等手段,在原始思维的引导下以臆测的手段来控制神秘自然力量的一种行为。
王国维先生在《古剧角色考》中将面具的起源追溯至周代大傩,他认为:“面具之兴古矣,周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似以为面具之始。”[9]这种观点的形成基于对传统纸质文献资料的掌握,缺乏人类学、社会学的考察视野。但在当时的学术条件下,王氏所言已代表了学术的前沿。持巫术说的学者也只是将周代大傩或《周官》中“方相氏”视为早期傩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他们认为原始社会主持巫术活动的人,最初多为氏族部落的领袖或首领。其后则逐渐发展为由专业人员来承担,男性被称为觋、女性则被称为巫。而面具作为巫术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既在巫术活动中扮演着法器的重要角色,也是巫师由普通人晋升为神的标志。巫或觋戴上面具之后,他(或她)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戴上面具的巫(或觋)成为向神灵传递愿望的神职人员;另一方面,戴上面具的巫(或觋)也能部分地承担其神灵的意志。而对于参与、观摩巫术活动的人来说,面具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参与相关活动资格的判断标准。
其次,战争说。前文在讨论“傩”的起源时曾引述廖奔、刘彦君两先生的观点,“傩产生于原始人类驱除灾疫之灵的心理要求,由原始氏族部落战争的现实映像所启发而形成的以神驱鬼或以恶逐恶的观念,是原始人类萌发赶鬼或驱傩意识的基础”。并结合相关文献考证指出“驱傩仪式可能与模拟黄帝与蚩尤的部落战争场面有关”。[10]而《史记·五帝本纪》对三皇五帝战争的记载,以及相关历史文献中对黄帝部落中熊、罴、貔貅等的记载,多被后世学者认为并非是指真实的动物,而是头戴动物型面具、身着图腾装饰的人。(https://www.chuimin.cn)
综合二者,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原始先民在战争活动中会适当使用动物形态的面具,不仅可以对身体相关部位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够震慑敌方。其二,此类面具的制作方式较为粗放,使得面具多呈现狰狞恐怖的形态。此种形式的面具或许是孕育傩戏面具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傩戏面具也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法国三兄弟洞壁画(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在目前发现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最能支持狩猎说的证据是2025年在法国三兄弟洞发现的壁画。“2025年,由彼哥恩和他的三个孩子一起发现了三兄弟(Les Trois Freres)洞窟,为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地区两个最大的洞窟岩画点之一。为了纪念发现者取名为三兄弟洞,中文按法文的意思译过来,也就称之为三兄弟洞窟。走进洞的底部,这里地势深陷,出现一个‘圣殿’,主要的岩画都集中在这里。岩壁十分陡峭,那些互相覆盖的线雕就刻在这峭壁上,雕刻得很深,在浅色的石壁的衬托下,产生浮雕的效果。岩画的一部分可以定为奥瑞纳文化期,另一部分可以定为马德林文化期。在这个洞的‘圣殿’里,有两个半人半兽的特殊形象,其中一个他跟随在奔跑的鹿与野牛之后,手中拿着一个长形物,一头插在嘴里,可能是在吹一只长笛(图)。另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是画在13米高的岩壁上,头上戴着枝桠错落的鹿角,两耳直竖,双目圆睁,长长的胡须拖甩在胸前,酷似动物的前爪并拢举起,而人类的双腿却向前迈步,男性的生殖器逆向标明出来。这个形象被步日耶解析为巫师,是冰河时代的艺术中最为奇特的造型,也是马德林文化期的一个焦点。他所在的位置是洞窟岩壁的上端,俨然有统辖着处在混乱中动物群体的权势。步日耶认为这个形象可能是个大神,动物的主宰,由他支配着狩猎与丰收等大事情。此外,在动物之间,还穿插有一些人物的脸,步日耶解析为是在于表现动物的灵魂。”[11]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三兄弟洞壁画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晚期,此种主题的壁画作品还在法国的拉斯科洞中有发现。“猎人被受伤的野牛撞倒,他右手边丢弃着一个鸟形物。有的学者认为这鸟形物是面具。”[12]
前述两处原始遗址中的壁画是论证傩戏面具源于狩猎的重要证据。在原始农耕文明尚未成熟之前,原始先民以狩猎和采集所得为主要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在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人常会受到猛兽的攻击或伤害。为有效规避在狩猎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原始先民常会以狩猎活动中获得的兽皮、兽骨等作为伪装,以接近猎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原始先民在狩猎活动中斩获战利品之后,将动物的头颅作为装饰品。
上述三种观点均属以思想追溯的方式探求面具历史起源的思考,并非对面具诞生过程的真实描述。事实上,面具作为傩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必然是原始巫术活动、部落战争活动和原始先民狩猎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产物。除此之外,部分西方学者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考察了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居民或土著,他们认为这些依旧生活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民中流行的“祭头”“猎头”习俗也是孕育傩戏面具的因素之一。他们认为:“死者灵魂的主要坐标时常是在头部。头部获得重要的意义,称为巫师力量的中心。头骨是专心致志崇拜的对象。……从死人崇拜和头骨崇拜,发展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刻成的面具象征着灵魂、精灵和魔鬼。”[13]这种相对较为原始、较为野蛮的起源方式,在中国云南古三危羌族后裔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
相关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傩戏略有发展。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工程的实施,恩施傩戏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场域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之前,“恩施傩戏”主要是以“坛傩”“傩愿戏”等名目出现的,且归属各不相同。鹤峰县傩戏则被称为“傩愿戏”,归属为“传统戏剧”。......
2025-09-29
同时,三岔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在继承傩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艺术营养,使傩戏不仅仅局限于“还傩愿”“还坛神”的圈子,将其与现代舞蹈、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改编傩戏中的个别章节为现代傩舞。[66]1988年,恩施市文艺大汇演之际,三岔乡谭学朝、王金海、黄应柏等人,为了改变三岔“还坛神”纯粹的祭祀仪式形式,将三岔民间文化以“傩戏”形式推介出去,率先抽出祭祀环节的“傩舞”进行改创编,推出了全新的音乐、舞蹈作品。......
2025-09-29
《扎坛》之一《扎坛》之二《扎坛》,内容主要是重安新坛,表明旧坛拆除,盖新坛以便驻扎兵马。其仪式需要关起堂屋大门在屋内进行,以免招回的“兵马”四处乱跑。仪式具体内容及程式如下:《扎坛》仪式进行过程中不用锣鼓,不动响器,主要由巫师清唱,有一人帮腔。挽诀之后进行“打卦”法事,这里的打卦较有讲究,由事主全家的总人数决定卦的阴阳。......
2025-09-29
红土、鹤峰结合傩戏的内容改编移植了一批剧目,如《瞎子闹店》《瞧相》《小说媒》《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王货郎卖货》《大烧香》《双怕婆》《武二爷讨亲》《王麻子打殃》《笼子回门》《拷皮报喜》等为恩施灯戏的常演剧目;移植鹤峰柳子戏的《土台赠银》《解带封官》《桑园会》《槐荫会》《小经堂》,南戏的《骂坡》《打金枝》《夺三关》《三家店》《罗成带箭》等剧目为傩戏活动。......
2025-09-29
《交牲》这一法事中,法师先后奉请各路神灵下界,为交牲会作证明。其所表演的唱词只有请神的内容,旨在通知各路神灵。三代宗祖,老少亡魂。场坝里,屠官师傅早已准备就绪,随着牛角号令开始杀猪。据老端公谭学朝说,在奉请其余神灵和宰杀猪牲的屠夫、厨官,以及众朝祖师时,只有在“还三位相公”时唱,否则不能唱。接着法师唱腔变调,由锣鼓打换头,法师拜谢众神并请其登上宝座,为其敬上香火后所有仪式才算结束。......
2025-09-29
恩施傩戏是指恩施州境内以还坛神、傩愿戏和傩面具制作等为代表的傩文化的总称。其中,还坛神、傩面具制作主要分布在恩施市三岔乡境内,傩愿戏则主要分布于恩施市红土乡和鹤峰县燕子乡、铁炉乡等地。“改土归流”以前,有关恩施州境内傩戏活动的史料甚少。如嘉庆十三年《恩施县志》多处载:“病不服药,唯许愿赛神。”......
2025-09-29
《札灶》之一《札灶》之二《札灶》,“札”即安奉之意,此折法事一般在天色渐黑后进行。法师用“獠子腔”在堂屋里演唱剧本内容以赞美灶神,第一段唱词结束后法师、事主以及锣鼓班子一行走进灶屋。灶房内的法事有三个内容:一是拆灶、札灶。二是安灶神,包括事主家大男细女日常的诸多冒犯,请灶神原谅。三是压火星,也有一道“火星牒”和一道“安灶咒”,还要求一个“八字阴卦”来压火星。......
2025-09-29
《打印》是一场比较严肃的法事,其内容包括讲述印的根生,随后是打印、打合同、砍五瘟出门,法师在进行表演时动作、表情都较为严肃,气氛肃杀。再给神猪的尾巴上填一印,意为五等血财十二分,求取一个阴卦压住火星,打完印玺之后各自归位。随后法师进行打卦,再请五郎将军来使印心,分别从左肩、右肩、左胯、右胯还有中脊打。法师最后打合同三卦,认定神灵们已经收到了敬献的猪牲。......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