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傩戏的伴奏音乐是以锣鼓为主,而无管弦助节。而这种演唱方式又被称为“打锣鼓”。鹤峰傩愿戏“打锣鼓”按结构功能,可分为唱腔锣鼓与闹台锣鼓两部分,其中唱腔锣鼓常用于唱腔的开唱和断句。在傩戏表演中锣鼓既是引导和结束唱腔的纽带,也是营造气氛、渲染情绪、伴奏念白、加强语气、上下场调度的桥梁。[11]此锣鼓谱由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提供。......
2025-09-29
《打土地》在毛坝一带流传多年。据老艺人唐光德(2025年生)、袁有恒(2025年生)等回忆,在他们幼年时经常看到上辈艺人表演,老艺人唐光备的父亲也曾是《打土地》的爱好者及表演者。
关于《打土地》的由来,毛坝一带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一个土地公公,姓肖名天子,讨了两个老婆,大婆子生了四个儿子,都得道成仙,小婆子生了五个儿子,未能成仙,于是将他们都封为土地神。《打土地》的一段唱词中,对土地来源也作了介绍:
……
我父名叫肖天子,
我母柳李二夫人;
前娘所生四个子,
后娘所生五仲昆;
前娘所生登仙去,
后娘个个封为神;
大哥打马天上去,
能骑马来能驾云,
玉皇见他神通大,
封为天门土地神。(https://www.chuimin.cn)
二哥打马去地府,
地府走来地府行,
城隍见他神通大,
封为阴阳土地神。
……
只有五弟年纪小,
打不得马来驾不得云,
山神见他年纪小,
封为青苗土地神,
你在山上为土地,
风调雨顺好收成。
“青苗土地神”专管农事耕作。他生性善良,体察民情,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好收成。他本性活泼,人称“喜乐神”,每当新春来临,他就带着儿子、媳妇来到人间,与民同乐,共贺新春,同时向人们传授农耕知识。年复一年,“青苗土地神”成了人们喜爱、崇拜的神。人们为了祭祀他,就装扮成土地公公、土地儿子、儿媳,在春节期间挨门沿户表演。经过许多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民间舞蹈《打土地》。(打:是装扮、演唱的意思)
从《打土地》这古老的舞蹈中,可以看到民间宗教信仰的痕迹——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不能驾驭自然,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他们希望有一种神能够保佑风调雨顺、免除自然灾害,于是就创造了“土地神”的形象,并通过舞蹈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它的演唱内容主要反映了农事生活,如“十二节气”的唱词,从正月做阳春,二月耙田,三月撒种,四月插秧,五月种豆一直唱到十二月,借“土地神”之口,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对于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也就是说,《打土地》是农事生活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关文章
鹤峰傩戏的伴奏音乐是以锣鼓为主,而无管弦助节。而这种演唱方式又被称为“打锣鼓”。鹤峰傩愿戏“打锣鼓”按结构功能,可分为唱腔锣鼓与闹台锣鼓两部分,其中唱腔锣鼓常用于唱腔的开唱和断句。在傩戏表演中锣鼓既是引导和结束唱腔的纽带,也是营造气氛、渲染情绪、伴奏念白、加强语气、上下场调度的桥梁。[11]此锣鼓谱由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提供。......
2025-09-29
恩施傩戏面具不仅具有原始风格的一面,也具有写实风格的一面。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主要是指面具自身的特定,即它以傩戏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作为存续的基础。总的来说,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傩戏面具的写实风格的形成主要基于下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各地方的民间宗教活动,以及当地的地方性巫术活动。而恩施傩戏面具写实风格的具体呈现方式则要结合本地的傩戏面具,作有针对性的考察。以恩施傩戏面具中的傩公、傩母为例。......
2025-09-29
恩施傩戏从“傩仪”发展到“傩戏”阶段,已经具备了王国维之“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剧四要素,其戏剧性的傩戏表演主要体现在红土、鹤峰“傩愿戏”以及三岔改创编的部分新傩戏剧目中。相较于以宗教性祭祀表演为主的三岔“傩坛戏”,其表演特点主要有四:其一,“戏多祭少”。如改编了戏剧性更强的《祭猪》《大开山》《傩祭》等几出新傩戏。......
2025-09-29
《打红山》又叫“开财门”,是原始巫术性特别强、氛围特别严肃的一出法事。交给事主时兴讨红包,同时送祝福给事主。《打红山》在整个还坛神仪式中最为特殊,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这折法事的案子布置和前面有所不同,坛前的席子上放置一个倒扣的簸箕,上面放置插有司刀、香烛的升子、几张钱纸、一个空盘子。一般端公不愿意做签头师,签头法事较为恐怖和神秘。关键是,签头法事不顺利的话对端公自身有很大影响。......
2025-09-29
恩施傩戏宗教性祭祀表演主要指以三岔“还坛神”的25坛法事以及红土、鹤峰“傩愿戏”的24坛法事、“正八出”为代表的“傩祭”仪式戏表演,它以迎神、送神为主,基本上为祭祀性的法事表演,娱人的成分很少。因此,只能认定为一个由“傩仪”向“傩戏”发展的“前傩戏”状态,不能说已经发展成为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集中展现了“傩祭”原汁原味的整个仪式过程,可以说是典型的宗教性祭祀表演。......
2025-09-29
长期以来,恩施傩戏面具均系师教口传,手工制作。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相关实物资料、以及恩施本地傩戏艺人的回忆而言,恩施地区的傩戏面具主要采用传统木质材料完成。谭学朝是恩施傩戏第27代传人,也是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谭学朝对三岔傩戏做出了重要贡献。傩戏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尤为重要。......
2025-09-29
《扎坛》之一《扎坛》之二《扎坛》,内容主要是重安新坛,表明旧坛拆除,盖新坛以便驻扎兵马。其仪式需要关起堂屋大门在屋内进行,以免招回的“兵马”四处乱跑。仪式具体内容及程式如下:《扎坛》仪式进行过程中不用锣鼓,不动响器,主要由巫师清唱,有一人帮腔。挽诀之后进行“打卦”法事,这里的打卦较有讲究,由事主全家的总人数决定卦的阴阳。......
2025-09-29
在此后数千年的发展中,傩、傩舞或祭傩逐渐成为在巴楚、荆楚、吴越等地广泛存在的民间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已不再统一规定傩礼制度。与傩礼整体衰微相对应,傩俗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育。从三国到隋文帝统一全国,我国的傩俗依次演变扩展,变化非常之大。唐傩则较为活跃,官方傩制既规范而自由,又在宽松中显出铺张。......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