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存在起步晚、意识有待提升、学科切割、人才输出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大学需要更加积极合理地借鉴美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经验。然而,目前中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状况与这一重要而紧迫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23-08-04
事实上,全球治理人才匮乏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政府部门、高等教育机构还是学者都对全球治理人才缺乏相应的了解,对此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具备了大量高素质且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对于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而言,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是国际化人才,即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具备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平、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24]但是,当前中国国际化人才(或曰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还远远跟不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而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才招募机制问题。在培养和招募涉外工作人员时,往往单纯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而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关注不够。不容否认,在涉外工作中,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第一位的,但是仅仅具备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学识、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要求涉外人员能够善于思考,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就个人学识和国际视野等方面而言,现有的招募机制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长期以来,对外交人员的基本要求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尽管有“熟悉业务”的要求,但这种业务更多地是指涉外人员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能力仅仅是工作能力的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涉外人员要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在国际政治、经贸、法律、文化、科技等领域内具备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协调处理相关领域内的国际问题。
第二,高校在培养全球治理人才方面的问题。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承担者。但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中国高校的非通用语种建设和人才培养严重不足。语言不能代表全部能力,但却是从事涉外工作的最基本的“敲门砖”。在欧美国家的全球战略布局中,都将语言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其高校的外语语种数量都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有90余个外语语种,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有80多个语种,而目前中国国内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总共只有60余种。[25]至于非洲、南亚、中亚、大洋洲等地区,国内开设的相关语种非常有限,有些甚至是空白。即使是同我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周边地区,所开设的语种仍然存在着缺口。对于在国际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而言,掌握两门外语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一点就将很多中国毕业生挡在国际组织的门外。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学科培养目标单一,难以适应全球化的需求。仍旧以语言类专业为例,这些专业大多存在着重语言、轻专业的现象,导致其毕业生除了掌握一门外语之外并无其他技能。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是必修课,但是大多停留于应付考试,难以学以致用。同时,受条件限制,在高校中广泛开设第二外语仍有较大难度。最后,学生自身对于国际化人才的认知也有限,对从事国际公务员热情度不高。除了宣传不足、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在国际组织中工作的人员的待遇并不高,在很多时候只有真正胸怀全人类命运,具备一定的理想主义和奉献精神的人才能胜任,而这也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选择。
第三,区域与全球治理的智库建设仍有待加强。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对于全球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宗教乃至风土人情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客观、准确和科学的参考就显得愈发重要。但是,当前中国智库的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产学研之间的转化也不通畅。智库的优势在于紧密联系现实问题,善于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而这正是全球治理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充分发挥智库在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中的特殊作用,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人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工作当中。
有关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文章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存在起步晚、意识有待提升、学科切割、人才输出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大学需要更加积极合理地借鉴美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经验。然而,目前中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状况与这一重要而紧迫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23-08-04
政府应明确牵头负责部门统筹负责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输送、联系、服务、评估,建立各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将全球治理中国籍人才培养纳入长期、系统教育方略中来,努力完善中国的全球治理人才事务管理体系。通过向国际社会输送优秀的全球治理人才,在国际组织中任职,参与具体运作,以更好地掌握全球治理的游戏规则,扩大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影响力。......
2023-08-04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有很多理念和做法值得中国大学参考。中国大学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肩负着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必须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推动。根据目前中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依托于现有学科设置体系的现实,中国大学可以在招生、学位授予等方面逐步进行适度创新。这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回应这一时代主题,积极提升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能力。......
2023-08-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塑造者。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中国大学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中国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全球治理涉及多种行为体,除上文提及的国际组织人才输出问题外,中国大学运用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渠道输出全球治理人才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2023-08-04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将成为中国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发展的基石。关键词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方案作者简介: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外交研究会副会长。本文拟就全球治理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及其产生的根源,以及中国为什么需要参与甚至引领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全球治理对接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2023-08-04
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为美国和世界政坛输送了大量的政治人才,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征值得参考和借鉴。这便是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雏形。当时的师资主要是从哈佛大学政府系和经济学系调入的,1937 年迎来第一批学生。1966年,为了纪念被刺身亡的肯尼迪总统,学院改名为肯尼迪政府学院。迄今为止,肯尼迪政府学院也已经成为著名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坐拥15所研究中心和机构,30多个决策教育和学位项目。......
2023-08-04
印度是参与国际组织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做联合国志愿者是年轻人增加在国际机构中任职经验的方法。印度历届政府均把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其开展联合国外交的重要目标,鼓励印度年轻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士到联合国任职。......
2023-08-04
一个国家拥有国际公务员的职位和数量无疑是其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印度外交官沙希·塔鲁尔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此外,当今就职于国际组织的印度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不仅有普通员工,也有诸多国际公务员高官,如时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查克拉巴蒂、上任英联邦秘书长夏尔马等。世界各主要大国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统计......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