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瑜智说:激将之计,借题发挥

周瑜智说:激将之计,借题发挥

【摘要】:我诸葛孔明一世英名,舌战群儒震惊四野,传为美谈,可对我智说周瑜,用激将之计,借题发挥,却鲜有人知。因此要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先得说服周瑜。但凭周瑜的才智和心机,要是我贸然说联合抗曹之计,怕是不太妥当,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我名义上称赞周瑜,暗地里损他、激他。借他说降曹一事,激怒鲁肃,顺便借题发挥,说出我此行的目的。周瑜听罢,大骂曹操老贼欺人太甚。以义激之的方法非

曹操此次引百万之众,实为‘二乔’,将军只需寻此二女送与曹操,便能退敌。”大小二乔国色天香,她们夫君是谁?我孔明岂有不知之理,我声情并茂,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看起来像周瑜挚友,其实我是想借此激怒他对曹操的恨意,这也正是我此次江东之行的目的。

我诸葛孔明一世英名,舌战群儒震惊四野,传为美谈,可对我智说周瑜,用激将之计,借题发挥,却鲜有人知。

舌战群儒只是前奏,是为联合孙权扫除的第一道障碍,然真正影响我此次游说孙权能否成功的关键人物则是周公瑾——周瑜。

我对周瑜早有耳闻,此人年少才俊,心高气傲,是孙权的得力助手,又因为和孙权有着特殊的关系(连襟)。在东吴更是声名显赫。关键是孙权对周瑜甚为器重。因此要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先得说服周瑜。

我深知,凭周瑜的脾气,除了孙权他是不可能再屈居别人尤其是曹操之下的,所以说是个坚定的反曹主战派。但凭周瑜的才智和心机,要是我贸然说联合抗曹之计,怕是不太妥当,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谁又愿意对方的才智高于自己呢?于是我决定深藏不露,见机行事。

到东吴的第二天,傍晚时分,经过鲁肃的安排,我见到了这个自命不凡的周公瑾。果然,周瑜故做深沉,打过招呼之后,便将我晾在一边,不理不睬,只顾和鲁肃交谈。

鲁肃询问周瑜,面对南侵的曹军是战还是和,周瑜不假思索地告诉鲁肃:“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更不可敌。为东吴百姓着想,降是惟一的办法,我明日面见主公,请他派使者前往投降。”

我深知周瑜想给我来个下马威,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想我诸葛孔明,不畏生死,出使东吴,目的不是与谁结怨,而是联盟,救刘备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实现我出山的夙愿。于是,我决定智说周瑜。

面对周、鲁二人的争辩,我在一旁只管袖手旁观。心想,好你个周瑜,明明是想战,在我面前却偏要说降,想挫我锐气,就你这点心思,我诸葛孔明焉有不知之理?!

周瑜见我冷笑不止,忍不住就打探个中原因。

我笑着说:“您欲降曹,乃是识时务者,可算是俊杰,甚合情理。想那曹孟德用兵如神,过去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之对敌,今数人皆灭,天下无人可与之抗衡!惟有我主刘备不识时务,强与争衡,存亡未保。将军降曹,自可保富贵,国家何足惜!”

我名义上称赞周瑜,暗地里损他、激他。借他说降曹一事,激怒鲁肃,顺便借题发挥,说出我此行的目的。

果然,鲁肃闻言大怒:“你是教我主屈膝受辱于曹贼?”

我不急不慢地说:“子敬勿急,子敬勿急!今我有一计,既不需要派兵迎战,也不必投降对方,只需一叶翩舟送两个人给曹操,便可退其百万大军。”

周瑜忍不住接口问:“但不知那是何方神圣,有如此能力?”

显然,我的故弄玄虚、旁敲侧击起了作用。

我面无表情地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铜雀台,他广选天下美女,放出话来,必得江东‘二乔’此次引百万之众,实为此二女。将军只需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送与曹操,便能退敌。”

周瑜听我一说,一下子神情紧张起来,质问我有何证据。

我随手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曹植作的《铜雀台赋》朗诵起来: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大骂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我心中暗喜,脸上却表现出满脸困惑,边劝解周瑜勿怒,边火上浇油地气他。

“江东去此二人,如太仓减一粟,尤木落一叶。将军何需动怒。昔日汉武帝曾把公主许配给匈奴和亲,今将军何必吝啬这两个女子呢?”我声情并茂,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看起来就像是周瑜的挚友,其实我是想以此激怒他对曹操的恨意,这样一来,嘿嘿……此计可成矣!

我的良苦用心终于换来了实质性的成果。周瑜对我的态度有了大的转变,并傻呼呼地告诉我,大乔乃伯符将主的主妇,而小乔乃他之妻。我当时差点没笑掉牙,大小二乔国色天香,她们的夫君是谁?我岂有不知之理。

随即,周瑜答应与我联手导演一场抗曹大战,以泄心头对曹操的愤恨。至此,我的江吴之行算是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为了能让我的经验留给后人借鉴,我特意地把整个事件都记录了下来,并重点提出了几个与重量级人物谈判时要注意的要点,内容如下:

攻人莫过攻心

事先详细地了解对方的观点、所知晓的材料论据的细节,以及对方可能作出的其他的选择等等,然后再开始说服对方。对方会认为,既然你想得比他更周全,知道的情况比他更全面,那么,应该是你比他更正确。

一位成功地说服了对方,从而顺利达到自己目的人说,他不过是在与对方谈判时,率先把他们可能提出来的责难坦率地全部说了出来。虽然这些责难很有道理,他的解释也未必完美无缺,但对方却已在他的诱导下形成一种心理:既然他早已全部考虑过这些问题,那么问题对他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这种意识中的变化,使他的说服具有了真实的力量。

一个善于说服他人的人,往往能够敏锐地发现对方某种内在的需要,并且在这种需要与他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在谈话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如果无视对方的存在,只管自己逞口舌之能,就会在双方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鸿沟,影响合作。如果从对方来考虑,从对方关心的事情入手谈起,就会一下子提起对方的兴趣,使他产生谈话的欲望,营造谈话气氛,使你能够进一步阐述你的主张和建议,诱使对方接受。

妙用激将,引大鱼

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差不多同外在的客观世界一样奇妙而复杂,有时一句话反向说,可以促成对方正向的举措,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倏然变化——而怎样变呢?这里面也有一些规律: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体中,一个人如何考虑问题完全由自己的是非判断和情感好恶决定的。只要你事先了解了对方的情感好恶和是非标准,只要你知道了对方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哪一个点上,你就可以根据社会平衡关系,或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恶,机动灵活地激发对方产生某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倾向,然后促使他按照这种倾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这种办事方法就是世人常用的激将上钩法。

激将上钩法重在人的心理战,让人在某种情绪冲动和鼓动之下做出毅然的举措。一般较有效的方法是设法戳到他的痛处。

戳到对方痛处能激发对方办事的巨大力量。“激”,确切地说,就是要从道义的角度去激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以义激之的方法非常有效,因为传统道德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视人的品德修养,讲求道义、气节。对于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旗竖在属于做人道德的领地。激之以道义,恰恰是去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让他认为对方“求助”的实质是道义的行为。所以说,义,是一种促进力、凝聚力,它能让每一个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动担负起某些责任与义务。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以义相“求”,其“求”的内容都是深远、重大的。在平常的生活琐事之中,仍然可凭借道义去激对方,取得好的效果。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王员外资金紧张,一时周转不灵,想跟老朋友、老同学李员外借点钱,又不好意思开口,怕被拒绝。实在迫于无奈,只得去了老同学家里,几次准备开口,又难以启齿,最后只好打算放弃。于是避开借钱不谈,与老同学聊起往日的回忆,他们聊到以前两人怎样亲密、同甘苦共患难,有时甚至一个馒头两人吃,往日的事,让他们热泪盈眶。最后老同学又说了现在的生活,接着王员外也说了自己的现状。其实老同学最近也不怎么好,可想起以前与王员外的一起度过的日子,便主动提出要帮助王员外,帮他度过难关。

这种事例在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很多,就拿王员外来说,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是都没有开口相求,便决定放弃,但又确实是凭着道义达到了办事儿的目的,可见道义在办事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以“二乔”激周瑜也是出于此理。

除此之外,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等都可以作为“激将”的武器,与以上用道义激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