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公安机关在提出涉众型经济犯罪概念时,列举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四种表现形式,但并没有限定只有这四种表现形式。在理论研究中,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并非只限于这四种犯罪案件,案件中存在涉众因素,一般可视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例如,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的受害人,特别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
2025-09-29
在我国,集资类涉众犯罪主要是指非法集资的犯罪行为。虽然打击非法集资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至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关于非法集资的定义。《刑法》分则中也没有出现非法集资这个罪名,但“非法集资”这个词却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和司法机关的文件中。在法律上,“非法集资”其实是由几个罪名组成,在司法实践适用最广的罪名应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
经过研究其概念的规范沿革进程,“非法集资”这一总称,在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最早出现,该解释是在认定集资诈骗罪时也同时对非法集资行为进行定义,非法集资是指个人、法人、其他组织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2025年国务院发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明确表示非法集资一种是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不同类型的非法金融业务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定义最清晰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2025年7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归纳给出了关于非法集资的主要法律特征: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非法向社会(尤其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
此外,在2025年1月4号最高人民法院施行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2010)],还有2025年3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4)]和202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中,以总结特征,列举情形等形式来定义非法集资。(https://www.chuimin.cn)
通过梳理与分析上述办法、通知、解释等相关文件,归纳了非法集资的概念: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有关机关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采用公开宣传的手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同时承诺还本付息的行为。总体特征表现在: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
相关文章
虽然公安机关在提出涉众型经济犯罪概念时,列举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四种表现形式,但并没有限定只有这四种表现形式。在理论研究中,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并非只限于这四种犯罪案件,案件中存在涉众因素,一般可视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例如,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的受害人,特别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
2025-09-29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济犯罪形式逐步出现在我国。以涉众型经济犯罪典型行为的涉嫌非法传销为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家日本公司随着中国招商引资大潮登陆我国,假借销售产品的名目进行诈骗,至此,传销正式出现在中国大陆。到目前为止,传销在中国传播仅短短40年,然而却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迅速侵蚀着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
2025-09-29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也就是在此时迅速发展开来,股票、股份、期货、基金、保险、境外理财等在中国成为资本市场的各种各样的概念,随之涉众型犯罪的各种犯罪行为也得到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新型经济犯罪。2006年11月23日,在公安部“打击和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经侦局首次全面阐述了这一类犯罪概念。2007年,受理审查逮捕涉众经济犯罪案件7件23人,较2006年明显上升。......
2025-09-29
(一)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理论并非是对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的错误改造陈兴良教授认为,传统的构成要件概念只包含犯罪行为的客观要件,苏俄的犯罪构成理论将之改造为广义的犯罪构成,涵括主客观要件。[68]特拉伊宁清楚地表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并非犯罪成立条件。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犯罪构成的本质进行认识,以及为运用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提供方法论。......
2025-09-29
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行为是犯罪的前提,所以“行为”概念是犯罪论体系的基础概念。关于行为的概念,存在因果行为说、目的行为说、社会行为说、人格行为说等,从构造犯罪论体系的重要性上来看,目的行为说占据主流。认定了主客观不法要素,行为被判断为违法之后,就进入责任的判断,这样,就形成了三阶层犯罪论的逻辑体系。......
2025-09-29
陈兴良教授非常明确地将法教义学方法作为指导刑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认为以法教义学为研究方法是法学这一学科成熟的标志。[24]他认为运用三阶层犯罪论这种体系性思考方式即如同“自然科学上的方式”,用“对号入座”即能够在“一个逻辑顺序中,作出适用于所有犯罪的说明”。[28]陈兴良教授认识上的错误,一方面在于他的哲学思考颇为局限,一味照搬西方理论;另一方面在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有其缺陷。......
2025-09-29
法律适用是将行为、行为客体、行为主体、行为结果等对象纷纷纳入不同的范畴、阶层,法教义学是在规范逻辑上分析法律的技术方法,这是典型的法律实证主义思维。三阶层犯罪论体系通过看似“中立”的概念解释行为,适用法律,贯彻法律实证主义,掩饰特定法律制度的政治立场、法的社会目标。......
2025-09-29
在利用社交圈开展众筹宣传取得不错的成果后,许多专注于做预售、做垂直的众筹平台认识到了社交圈众筹的巨大潜能,开始拿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做文章,希望能将这些社交工具与众筹深度融合。比如,在2015年8月推出的“轻松筹”,就是由众筹空间推出的一款基于微信社交圈的众筹工具。不过,“轻松筹”这种新型的社交众筹模式尚在探索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