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十三陵:神道与陵寝-科技圣典

十三陵:神道与陵寝-科技圣典

【摘要】: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共有1个神道和13个陵寝。神道起点处是一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矗立于陵区之南,具有纪念意义和鲜明的标志作用。从七孔桥向北,地势渐隆,遥望天寿南麓,群山拱抱,一座座金黄色的殿顶星罗棋布掩映在山坡密林之中,景色诱人,顺神道北行,乃直指长陵。十三陵神道全长约7公里。它最初是长陵的神道,但自永乐以后,一直到嘉靖,各代陆续增修完善,实际上已是通往各陵的总神道,其特点是利用了视线的封闭和开放。

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共有1个神道和13个陵寝。

神道起点处是一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矗立于陵区之南,具有纪念意义和鲜明的标志作用。它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面阔29米,采取“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全部选用大型汉白玉石料建成。表面饰以云龙、卧兽,雕刻精美,形貌雄健,是古石碑坊中的佳作。

石牌坊以北是大红门,门三洞,红墙黄瓦,单檐歇山顶。大红门是陵区门户,门两边原筑有墙垣,北包天寿诸陵,周围80里,门两侧各有石碑一座,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途中原有石桥三孔,辇道左右松柏成行,造成庄严肃穆的气氛。

大红门北面有牌亭一座,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亭内石碑,龙头龟趺,高约6米,正面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四角立有白石花表,再向前有两座石柱,分立陵道两侧。

石柱北面是石兽12对(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2对),石人6对(武臣、文臣、勋臣各2对),分别排列在神道两边。这些石像都用整块白石雕琢而成,体积最大的达30立方米。每隔44米余设置1对。石像都雕成静态,1对坐1对立,交替变化,形成安谧、严谨的气氛。

过了石像,前面是“龙凤门”,也叫“棂星门”,门三洞并列,南向,以短垣相联。龙凤门向北,原有石桥五孔,稍北又有石桥七孔,横跨河上。七孔桥东北,临河留有明代工部厂和内监公署遗址。传说这里当时是河运码头,建陵用材都运到此处堆集。从七孔桥向北,地势渐隆,遥望天寿南麓,群山拱抱,一座座金黄色的殿顶星罗棋布掩映在山坡密林之中,景色诱人,顺神道北行,乃直指长陵。

十三陵神道全长约7公里。它最初是长陵的神道,但自永乐以后,一直到嘉靖,各代陆续增修完善,实际上已是通往各陵的总神道,其特点是利用了视线的封闭和开放。组成一个个景区,使人不能一眼望尽陵域,显得景物神秘幽深,引人入胜。但在布局上,建筑物与石像多设置在神道的南段,北半段除一二小桥处,显得过于空旷,神道与陵寝的衔接不如南京明孝陵紧凑。这也许是与天寿山的地形及雨季洪水的破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