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优化说教程

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优化说教程

【摘要】:再具体一点说,又怎样去理解编者的意图呢?说教学过程不是让你把整个备课教案宣读一遍或把教学过程重要环节和程序陈述一遍,很多老师整个说课中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教案上去了,这就犯了方法上的错误。也就是说,说“是什么”应该是简洁的,说“为什么”应该是透彻的。

这里的“说”指的是上公开课之前的说课。上公开课之前必须说课,但很多学校却忽视这个环节,然而这个环节不仅与教研活动的质量直接相关,而且对营造“把课挂在嘴边”的校本教研文化能起到有力的牵引作用。我听过不少的说课,感觉目前说课的问题比较大,主要毛病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教材不深。说课的基本环节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当然其他的也可以说,但这四个方面必须说透。可是在说教材这个环节,基本上没有老师把它说透过。都只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地说说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等,这些在教参上摘抄而来的东西,文字大都空洞而枯燥,且在老师们整个说课材料中占的篇幅太少,而这部分内容恰恰应该是很丰盛的。为什么说不深说不透,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花功夫钻研教材,或者说不会钻研教材。在“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载体”的新课程理念下,不少的老师好像找到了“没必要钻研教材”的理由似的。我以为如果把此作为我们不认真钻研教材的理由(其实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钻研教材),那是大错而特错的,也是十分危险的。是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载体,但你不把这个例子钻研透彻,你又怎么知道这个例子“载”的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些什么,是怎么载的,为什么要载这些东西,你又通过一些什么办法把这些东西载进学生发展的旅程中呢?所以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钻研教材。比如说教材的编写意图问题。理解编者的意图是理解教材的支点,是理解教材的一把利剑。可是又有几个老师真正去深入地钻研了编者的意图,又有几个老师真正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呢?不是说我们就应该绝对地按照编者的意图去施教,但这是我们把教材读懂钻透的重要指标。我们更应该把自己当成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思想去理解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其实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种较高的境界,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我们的说课,因为是公开的,示范的,说课者对教材就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以便给听课的教师以方法和思想上的导向。再具体一点说,又怎样去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比如说一篇小学科学课文,它的内容呈现为什么是这样一种顺序而不是那样一种顺序?某个内容点为什么是这样的呈现方式而不是那样的呈现方式?它的这种呈现顺序和方式是最好的吗?有什么问题没有?如果我来编写这篇课文,我会采取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方式?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如果我的顺序和方式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那么我就应该将教材的顺序和方式进行一些优化处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例子这个载体”,等等。二是教法学法说得不具体。老师们说教法时基本上都是说的什么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说学法时都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法,练习法,阅读法等,都是宏观而原则的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应该怎么说教法学法呢,那就是要把这些方法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这样说的教法学法才有意义,也才不会千篇一律。比如你说观察法,你就应该说在这篇课文中结合具体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观察法,结合具体的内容怎样使用这种方法,通过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因为你这是说课,说课就要尽量说得细致、具体,尽量说得具有深度,不仅要说“是什么”,更应该说“为什么”,这样说的“教法学法”才有理有据,生动“有物”,才会感染“听众”。三是说“过程”的方法不对。说教学过程不是让你把整个备课教案宣读一遍或把教学过程重要环节和程序陈述一遍,很多老师整个说课中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教案上去了,这就犯了方法上的错误。应该怎么说过程呢?对过程的设计只能概括性地说,主要篇幅应该说你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根据和设计意图等,包括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教学行为的设计等。比如你的课堂导入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等等。也就是说,说“是什么”应该是简洁的,说“为什么”应该是透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