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研究得知,教材的很多地方仍然是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处理的。比如,教材中低估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我们就要优化或者说强化其探究性。为了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探究中得到更为绚丽的喷发,我们可以在“问题”和“海尔盟实验”之间弥补一个“推想”的环节,也就是先让学生思考、猜测、讨论植物的养料是从哪儿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去钻研,对教材探究性的优化处理也是大有空间可以开掘的。......
2023-08-01
这里的“说”指的是上公开课之前的说课。上公开课之前必须说课,但很多学校却忽视这个环节,然而这个环节不仅与教研活动的质量直接相关,而且对营造“把课挂在嘴边”的校本教研文化能起到有力的牵引作用。我听过不少的说课,感觉目前说课的问题比较大,主要毛病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教材不深。说课的基本环节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当然其他的也可以说,但这四个方面必须说透。可是在说教材这个环节,基本上没有老师把它说透过。都只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地说说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等,这些在教参上摘抄而来的东西,文字大都空洞而枯燥,且在老师们整个说课材料中占的篇幅太少,而这部分内容恰恰应该是很丰盛的。为什么说不深说不透,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花功夫钻研教材,或者说不会钻研教材。在“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载体”的新课程理念下,不少的老师好像找到了“没必要钻研教材”的理由似的。我以为如果把此作为我们不认真钻研教材的理由(其实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钻研教材),那是大错而特错的,也是十分危险的。是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载体,但你不把这个例子钻研透彻,你又怎么知道这个例子“载”的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些什么,是怎么载的,为什么要载这些东西,你又通过一些什么办法把这些东西载进学生发展的旅程中呢?所以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钻研教材。比如说教材的编写意图问题。理解编者的意图是理解教材的支点,是理解教材的一把利剑。可是又有几个老师真正去深入地钻研了编者的意图,又有几个老师真正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呢?不是说我们就应该绝对地按照编者的意图去施教,但这是我们把教材读懂钻透的重要指标。我们更应该把自己当成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思想去理解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其实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种较高的境界,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我们的说课,因为是公开的,示范的,说课者对教材就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以便给听课的教师以方法和思想上的导向。再具体一点说,又怎样去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比如说一篇小学科学课文,它的内容呈现为什么是这样一种顺序而不是那样一种顺序?某个内容点为什么是这样的呈现方式而不是那样的呈现方式?它的这种呈现顺序和方式是最好的吗?有什么问题没有?如果我来编写这篇课文,我会采取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方式?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和自己学生的实际如果我的顺序和方式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那么我就应该将教材的顺序和方式进行一些优化处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例子这个载体”,等等。二是教法学法说得不具体。老师们说教法时基本上都是说的什么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说学法时都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法,练习法,阅读法等,都是宏观而原则的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应该怎么说教法学法呢,那就是要把这些方法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这样说的教法学法才有意义,也才不会千篇一律。比如你说观察法,你就应该说在这篇课文中结合具体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观察法,结合具体的内容怎样使用这种方法,通过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因为你这是说课,说课就要尽量说得细致、具体,尽量说得具有深度,不仅要说“是什么”,更应该说“为什么”,这样说的“教法学法”才有理有据,生动“有物”,才会感染“听众”。三是说“过程”的方法不对。说教学过程不是让你把整个备课教案宣读一遍或把教学过程重要环节和程序陈述一遍,很多老师整个说课中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教案上去了,这就犯了方法上的错误。应该怎么说过程呢?对过程的设计只能概括性地说,主要篇幅应该说你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根据和设计意图等,包括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教学行为的设计等。比如你的课堂导入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等等。也就是说,说“是什么”应该是简洁的,说“为什么”应该是透彻的。
有关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的文章
经过研究得知,教材的很多地方仍然是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处理的。比如,教材中低估学生探究能力的地方我们就要优化或者说强化其探究性。为了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探究中得到更为绚丽的喷发,我们可以在“问题”和“海尔盟实验”之间弥补一个“推想”的环节,也就是先让学生思考、猜测、讨论植物的养料是从哪儿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去钻研,对教材探究性的优化处理也是大有空间可以开掘的。......
2023-08-01
从探究过程上看,提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等各个环节的本身都是一种创新。从探究的方法上看,用多种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多种办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求得多种答案等都是创新。这些问题的后面都是思维的创新。实际上这个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比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杠杆有省力的作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等等。......
2023-08-01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建议了。这个教学建议需要吗?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学生主体突出不够,之所以见物不见人,之所以课堂气氛沉闷,之所以学生权利被剥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行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课堂展示在课改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够。......
2023-08-01
尽管这样,芬兰教育还在不断改革,尽管他们的改革导致了PISA测试的下降,但他们依然还在不断给学生自由。要时刻提醒教师的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到不扭曲、不扼杀学生的天性。不仅仅是研究某一个学科,而是用学科去研究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
2023-08-01
理念可以“分娩”出教学方法,犹如树干可以繁育出茂盛的枝叶一样。教师要学人家的理念,不能光学人家的方法。方法再多也只是量的堆积,难以产生质的变化。有了好的理念就不愁没有方法,就会有质的变化。理念就这样支配了教法,“分娩”出了教法。......
2023-08-01
1)教学重点的确立问题。2)对“用教材教”的理解问题。探究的实质与形式问题。有不少的课探究的时间很长,但学生的探究并不充分;也有的课探究的问题很多,但探究更不充分。在相同的时间内探究的问题越多探究就越不充分,这是一种反比关系。探究中的真实体验问题。经历真实的探究历程是科学课的生命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追问。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023-08-01
总体来说,道德与法制、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因为师资、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城区学校的“三开”优于农村学校。但也存在质量意识不够、研究不足,甚至无案上课的情况。城区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对非语数学科教师队伍管理,尽力让他们心无旁骛搞好教学。据我多年的研究得知,全盘靠讲的科学课文,好像还没有。三是要建立合理的教研组织。学校最大的隐患就是不公平。......
2023-08-01
因为如果全由学生动手,一是课堂时间紧张,二是于学生来说前者操作简单,意义不大;后者操作偏难,难于“控制”。教师应该以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冲突为教学的“抓点”和“助推器”,将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将“冲突”用到什么程度,教学就成功到什么程度。这是本课中最大的“冲突”,教师就必须抓住这个冲突,引领学生深入、透彻地研究下去,将探究和学生的认知持续地向前推进。......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