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亲近与逃离:身体反应解析

亲近与逃离:身体反应解析

【摘要】:当然,如果一方厌恶另一方,则不可能出现如此亲近的距离。如果危及生命,它们就会立刻做出逃离的反应。尤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逃离反应慢慢地改变了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逃离反应通常表现为深深吸气、转移视线、脸色惨白,以及腿部的细微动作、身体发生移动。但是实际上,从他的举动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的逃离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判断出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呢?是喜欢,是厌恶,还是其他呢?

比如:怎么知道自己喜欢的人是否也喜欢自己呢?怎么知道自己心中仇恨的那个人是否也在恨自己?在商务洽谈时,怎样才能知道对方对自己是否印象良好呢?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身体距离来判断双方的心理距离。

比如,一对热恋中的男女从亲密无间到厌烦对方,他们身体距离的远近透露出了两个人内心爱憎的倾向。这就是说,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靠近对方;如果不喜欢或者讨厌对方,就会想方设法远离对方。对一个人感兴趣就会靠近对方,害怕一个人就想躲开对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恨反应。

1.亲近反应

一般来说,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不同,他们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身体距离。根据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远近,可把彼此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见下表):

四种距离与对应关系

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允许某人或者十分愿意某人接近自己,说明我们心里是愿意亲近这个人的。情侣间拉手、拥抱、亲吻等,都是这种亲密心理的直观表现。当然,如果一方厌恶另一方,则不可能出现如此亲近的距离。

那么,我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怎么把握好彼此之间的亲近程度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亲近行为包括试探性的小幅度、低频率行为和大幅度、高频率行为。在不能确定双方关系的时候,最好通过侧耳倾听等试探性的动作来进行判断,在此之后再采取行动,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不愉快。

2.逃离反应

前面我们讲过,当动物感知到危险或者面临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保持瞬间的静止,也就是冻结反应。其实,动物的反应不仅仅是这些,它们在短暂的停滞的过程中会迅速判断出刺激源的危险程度。如果危及生命,它们就会立刻做出逃离的反应。不仅动物,人类也是如此。

时至今日,生活中能够直接导致我们奔走逃命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尤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逃离反应慢慢地改变了形式。比如:当我们受到惊吓的时候,马上会后退一步或者半步;在碰触到高温物体的时候,会迅速缩回手;路过坍塌路面的时候,会远远地绕道走。

在日常生活中,逃离反应通常表现为深深吸气、转移视线、脸色惨白,以及腿部的细微动作、身体发生移动。下面这个例子中就体现了逃离反应。

有一次,你把自己非常喜欢的明星的最近动态讲给一个同事听,他微微斜侧了一下身体,然后点头说道:“这个明星是挺不错的。”

如果没有观察到这个同事的肢体动作,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同事认同你的看法。但是实际上,从他的举动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他的逃离反应。言语上的认同只是社交中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注意到沟通对象的一些行为,就很可能会因为双方价值观不同而不欢而散。

很多情窦初开的人在爱情方面比较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是否同样有好感。其实,要做出判断很简单。

假如一个男孩不能确定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否喜欢自己,那么他可以做一些试探性的动作。他可以挨着女孩坐下,如果女孩没有什么排斥的反应,那么他们之间就是可以彼此接触的关系。如果男孩做出一些触碰对方敏感部位的动作,如靠在一起、头碰头或者拉起对方的手,女孩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态度和行为,那么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更进一步了。相反,如果男孩在做出一些触碰对方的举动时,女孩要么做出躲闪的动作,要么身体变得僵硬,双方始终无法接近,这就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不够亲密,或者女孩对男孩有厌恶和排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