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孩子黏人,说明孩子爱你

孩子黏人,说明孩子爱你

【摘要】:有些宝妈特别反感孩子喜欢黏人,她们抱怨说,因为孩子总黏人导致自己没有私人空间;因为孩子总黏人导致没法认真工作,等等。孩子黏人的时光其实并不长,也就短短的几年。当孩子走向独立以后,你再想拉孩子回来黏你,也是枉然。孩子黏你,说明孩子爱你,这是孩子心智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事。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全然地接受孩子的黏人行为。小雨一脸不悦地说:“我只是装作很爱他。”

有些宝妈特别反感孩子喜欢黏人,她们抱怨说,因为孩子总黏人导致自己没有私人空间;因为孩子总黏人导致没法认真工作,等等。孩子黏人的时光其实并不长,也就短短的几年。当孩子走向独立以后,你再想拉孩子回来黏你,也是枉然。

孩子黏你,说明孩子爱你,这是孩子心智发育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事。要从众多的人脸中分辨出那张有着特殊意义的脸,明白这张脸会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有着某种不确定性,是需要学习的。这就像热恋的小情侣一样,每时每刻都想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想自己所爱的人消失片刻一样。爱一个人,就想靠近她,守候她,通过各种方式与她发生联结,为何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黏我们呢?回想一下:不管我们接纳与否,不管我们态度温和还是强硬,也不管我们的某些言行是否伤到他,他全不在意,一如既往地依恋我们。我们的孩子,他不正以最纯粹的方式爱着我们吗?虽然亲子之爱与两情相悦的爱截然不同,但是爱的机制是一模一样的。孩子黏我们,首先基于无条件的爱。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全然地接受孩子的黏人行为。

孩子黏着我们,我们更要给予满足

孩子需要我们才会黏着我们,在他还没有准备好独立的时候,我们不必急于将他推出去,因为那样做只会给孩子无依无靠的感觉,并且使其内心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导致孩子更难以走向独立。

云云的好朋友小雨过完5岁生日不久,妈妈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以前小雨经常与云云外出活动,自从有了小弟弟后,她便经常守在家里不出门了。

有一天,小雨在爽约几次后,终于在妈妈的陪同下出来同我们一起放风筝了。我问小雨:“你一定很爱你的弟弟吧?”小雨一脸不悦地说:“我只是装作很爱他。”我对这个答案感到非常吃惊,接着问:“为什么是装作呢?”小雨回答:“我讨厌弟弟,他整天霸占着妈妈。如果我不同弟弟玩,就捞不到妈妈。”小雨妈妈自然也听到了这席话,她尴尬地笑笑说:“自从我们家有了二宝后,这孩子就特别能装,越来越像个小宝宝了,特别黏人。这么大的孩子,还总是要求抱,以前自己能做的事,现在也装作不会做了,非得要我帮忙。不仅小雨如此,我发现我身边好多家里有了二孩的小朋友都变得十分黏父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父爱、母爱被弟弟、妹妹抢走,所以只好天天守着父母,同他们抢父母的宠爱。

诚然,5岁的孩子相比于刚出生的婴儿,已经是大孩子了,父母希望他们能懂事一些,能够更体谅父母,可以替父母分担一些。可是我们也要理解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宠爱,但孩子过分黏着父母,肯定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采取强硬态度把孩子推出去,孩子心理上必定会受伤。所以,我们要反省,更要适时满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管有多少个子女,仍然深爱着他们,仍然是他们的父母,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走出去。

同样的道理,还有一些父母以工作为重,很少陪伴孩子,也会遇到上面类似的情况。对此,父母经常不解:同样大小的孩子,自家孩子怎么就不像别家的孩子那样自主玩耍,而是一见到父母,就黏着父母不放呢?此时,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和给予的安全感,我们应该适时地满足他们。

父母的回应是孩子补充心理能量的有效方式,只有拥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孩子才能更自由地走向外部世界,探索外部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满足孩子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这对他们后续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引导孩子与其他家人建立联结

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时间时时刻刻陪着孩子,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我们也有自己的私事要处理,我们也有闹情绪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无法满足这个黏人的小家伙。

当孩子喜欢黏着我们时,我们在满足他需求的同时,应该以自己为桥梁,尽可能寻找机会,帮助孩子与其他家人发生联结。例如,我经常问云云:“奶奶在厨房里炒什么菜呀?香喷喷的,你快去看看!”“你的画真有创意,五彩缤纷,好漂亮!快拿去给爸爸看看吧!”

经过我的不断撮合,云云对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喜欢。我不在的时候,爸爸或者奶奶陪伴她都可以。

在孩子黏人的时候,只要我们满足他这个阶段的需求,他就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心理能量,这样走向独立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