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汤琵琶的传奇成就

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汤琵琶的传奇成就

【摘要】:汤应曾,明末郑州人,因弹琵琶技术高超,人们称他为“汤琵琶”。汤应曾听说蒋山人弹得一手好琵琶,请求跟他学习技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过多久汤应曾成了琵琶名家。从此,汤应曾的大名传遍了大梁,各地琵琶名家、乐工无不慕名前来拜访。汤应曾失去琵琶后,心情十分难过,再也不想弹琵琶了。王酞定听了深感凄然,三年内为他写了一篇充满感情的传记——《汤琵琶传》。

汤应曾,明末郑州人,因弹琵琶技术高超,人们称他为“汤琵琶”。汤应曾因家境贫寒娶不起妻子,他对母亲非常孝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住在简陋的茅屋里。

汤应曾自幼酷爱音乐,每当听到歌声就会流出眼泪,歌学会了,唱罢又哭。母亲吓坏了,便急忙问他:“你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的悲伤呢?”应曾说:“儿子没什么可悲伤的,只是听了歌曲,心中自然感到难过了!”可见他常为音乐所激动,并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

当时,李东垣善弹琵琶,他的技艺传给了江对峰,名播京师。江对峰死以前,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江对峰死以前,当时有个周藩王,拥女乐数十部,都跟随蒋山人学弹琵琶,但是没有一人能学成,周藩王深为遗憾。汤应曾听说蒋山人弹得一手好琵琶,请求跟他学习技艺。汤应曾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刻苦勤奋,用了一年时间就把蒋山人的技艺学到了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过多久汤应曾成了琵琶名家。周藩王很赏识他,每年赐他白米数石奉养老母,从此汤应曾就出了名。

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听说了汤应曾的琵琶演奏名震一时,就诏他进宫。神宗赐予汤应曾碧玉镂牙嵌琵琶一只,并命他穿上宫里的锦衣,在大殿之上演奏《胡笳十八拍》。汤应曾领旨后,稍微闭目休息,之后便弹奏起来。乐曲悲伤凄楚,打动人心。神宗皇帝听后,深深感动,暗暗流泪,当即赏赐了汤应曾许多钱粮。从此,汤应曾的大名传遍了大梁,各地琵琶名家、乐工无不慕名前来拜访。汤应曾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借此机会虚心向大家求教,因此博得众家之长,使自己的技艺更加进步。

后来,征西王将军把他召至幕中,随军过嘉峪关、张掖、酒泉等地,每逢围猎、操演都要他弹奏《塞上》曲以壮军威。军中有一位将军每次出战,总要先听他弹奏威武的乐曲,然后上马杀敌。有一日,汤应曾随军到了榆关,天上下着大雪,他在马上听到悲凉的筚篥声。他想起了自己的老母,痛哭不已,就辞别了将军回家探母。

在归途中夜宿酒楼,久久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琵琶,听者莫不感动得流泪。第二天早晨邻家有位妇女跑来对他说:“你昨夜的琵琶弹得太伤感了,听声音就知道你有极其伤心的事。我丈夫已于十年前去世,我的母亲也已亡故,单身一人,无依无靠,我愿嫁给你为妻,侍奉你一生,不知你是否愿意?”汤应曾听完妇人说的话,惊异地想:她能听懂我弹奏的曲子,也算是我的知音了,能和懂我的人一起生活,何乐不为呢?于是,汤应曾说:“只要你答应随我回家侍奉老母,我就同意。”那妇人恳切地说:“只要君不嫌弃我,我愿意像对待我亲生母亲一样,对待您的母亲。”就这样,妇人便同汤应曾一起回家成亲了。汤应曾的母亲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三人舒心地生活在一起,平淡而开心。

【琵琶(pí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筚篥,又称悲篥、笳管、头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器。筚篥的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凉,质感鲜明,】

楚襄王听到汤应曾弹奏琵琶的名声,就命人请他来湖北住了三年。有一次,他和人乘船同游洞庭湖,忽然湖上风浪大作,波涛汹涌,船上的人都惊惶失措,汤应曾却端坐船上弹奏《洞庭秋思》。稍定,忽有一只老猿从篷窗跳入船舱哀号不已,到了天明时分拖起琵琶跳进水里就不见了。汤应曾失去琵琶后,心情十分难过,再也不想弹琵琶了。

以后,汤应曾回家探望母亲,老人尚健在,而他的妻子却不在家,便问道:“我的妻子去哪了?”母亲见儿子问起媳妇,顿时泪流满面地说:“媳妇已经不在人世了!”说完泣不成声。汤应曾顿时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稍后,母亲说:“媳妇服侍我体贴周到,比亲生女儿还亲。这两年家里一贫如洗,为了糊口,媳妇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去世了。”母亲告诉他媳妇临死的那天夜里,门外有猿啼声,出门观看又不见什么,媳妇临死时说:“我等丈夫回来相见,这猿啼声已告诉我他是不可能很快地回来了。我将亡,最使我难过的是很久没能听到他的琵琶声了,我是多么想听啊!我只有一个要求,等他回来时能在屋旁石楠树下为我弹奏一曲,我就满足了。”汤应曾听了母亲的叙述,掩抑哀痛不自胜。于是,他在妻子坟前置酒浆祭奠,拿起另只琵琶为她弹奏,以慰亡灵。从此以后,汤应曾更加狂放,不能自禁。

汤应曾六十余岁,流落淮浦。1648年,王酞定遇见汤应曾时,汤应曾已是一副穷困潦倒的景象。第二年复又相见,汤应曾仰天大呼曰:“天啊,世间难觅知己。等我侍奉母亲百年后,我将投黄河自尽!”王酞定听了深感凄然,三年内为他写了一篇充满感情的传记——《汤琵琶传》。桃源人同情汤应曾的遭遇,把他和老母一起接到桃源,此后不知所终。

汤应曾能弹古曲百十余首,有的描绘风雨雷霆、有的反映愁人思妇、有的模拟百虫之号和一草一木之吟,而他最得意的一首要数《楚汉》曲。王酞定所著的《四照堂文集•汤琵琶传》对汤应曾弹《楚汉》有着生动的描写:“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者,余骑蹂践争项王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与我们今天所演奏的传统曲子《霸王卸甲》或《十面埋伏》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汤应曾友人王酞定创作《汤琵琶传》,出自其《四照堂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