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综合素质评价与诊断的双赢效果

综合素质评价与诊断的双赢效果

【摘要】:“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关注过程而不是单单得出一个结论。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其受益者不仅是被诊断的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学校。对于教师和学校,意味着分享诊断的成果,获取经验,有助于认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提高育人的针对性。

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我们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数据和事实,进而参照评价标准及教育教学规律对问题进行判断,查找、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最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好比医学上医生对病人进行观察和检查,然后根据病人的病症等找出其病因,给出处方或治疗方案的过程,即“诊断”的过程。“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关注过程而不是单单得出一个结论。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其受益者不仅是被诊断的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学校。对于教师和学校,意味着分享诊断的成果,获取经验,有助于认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对于学生,意味着引导其对问题的发现、把握和纠正。

(一)找到问题不足,提升综合素养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常常利用积极的评价和奖励措施来增强其自信心,但也不回避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充分考虑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为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问题预留空间。

【示例】泸州市针对具体实际,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设计了如“体质健康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等内容,其目的就是通过自评、他评(小组同学、班主任)、学校评价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视、找到其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明白差距,从而对自我情况进行诊断。不回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足甚至错误,这对教师、家长及早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具有重要作用。

(二)指明改进方向,促进不断发展

仅仅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起步环节。为学生指明改进方向,促进其不断发展才是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以评促改,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使学生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对照评价指标明确改进方向,不断提高学习和努力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判断自我价值,推动个人成长

自我判断的过程,即是成长的阶段性总结与梳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学期为周期对学生半年来成长方面的情况进行“典型性事例”描述,学生会对自己的“事例”进行选择、梳理、记录。从纵向看,比较的是学生自身与上一学年相比的进步,即增值;从横向看,是找出自己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从立体看,则侧重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这种过程,本身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自我判断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可小觑。成长是由一连串的“事例”组成的,这种阶段性特征,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根据辩证法,人的意识可以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通过教师、学生等的评价找到问题和发展缺陷,在评价标准的导引下,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教育,激发其上进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积极主动地推动自我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