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示范:吴冠中的绍兴居

教师示范:吴冠中的绍兴居

【摘要】:记得吴冠中点染过一幅名叫“绍兴居”的画,那密匝匝的弄堂,与若有若无的远山,构成一种幽远深邃的静定和淡泊,让人生出一种莫明其妙的安详和惬意。绍兴的弄堂几进纵深,门槛繁多,木门过重,绍兴人做事小心、为人含蓄也许与此相关。[1]活动方案由浙江绍兴一中谢澹撰写。

风居住的弄堂[2]

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 戴 静

午睡时没由来的风,穿过弄堂穿过阳台穿过一秒一秒交替的时间,居住在弄堂里的绍兴人,沐浴着传统文化的馨香,将日子打发得流水一样平常。

弄多窄而小,有如小家碧玉的女子,深藏在古越水乡的小巷深处,或临繁华而安朴实,或傍清河兮沐古风,委婉而纤巧。在狭窄的条石巷道上,在临街的碧瓦小楼下,曾有多少绣花鞋轻挪莲步,有多少青袍随风舒展,要在这边住久成了莫逆,才有机会接触她时而低回、时而明朗的风度。

时常有微风徐徐吹过,弄堂成了居民纳凉的最好场所。他们在巷中摆出躺椅,一边躺着一边摇着蒲扇,用吴侬软语拉着家常,或念叨如小弄一样曲折的故事。当我凝视已然褪色且斑驳的器什以及窗格棱角,各种浮华的想象就会随烟熏蛛绕、虫蠹霜侵,升腾成遥远的苍老,真实又生分。近前,心戚戚焉,有近乡情怯之感。踩着弄堂的晨昏长大,回到最年幼的太阳底下,窝在外婆家台门一角,脸晒得绯红,像粒圆鼓鼓的醉枣,散着丝丝焦香。没事的时候,喜欢这条弄堂进,那条弄堂出。有的弄堂黑咕隆咚一直到底;有的明弄接暗弄,只听得小院子里传出主人在生煤炉时吸着浓烟味而发出的呛声;筑窠的燕子从雕花石窗飞进飞出,温顺的老母鸡从石门槛上跳上跳下,爬藤沿杆漫出成片的魂牵梦绕,时时有嫩梢摇向虚空,无依地像一个伸手索抱的婴儿,蔷薇从矮墙上探出半边俏脸,路缝的幽草一点一丝可惜可醉,闲庭桂花香溢整个台门……

邻里间常常串门,用阳光一样亮堂的话语,缺了油盐酱醋就向隔壁讨要,给的从不吝啬,自家瓶子递将过去,用的也无须客气道上一声谢谢。天气忽变,家中没人,晾在房顶平台上的笋干、衣物,自有邻居穿了房檐门楣过来帮忙收进。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自有熟稔的左邻右舍帮着照看,省心不少。记得吴冠中点染过一幅名叫“绍兴居”的画,那密匝匝的弄堂,与若有若无的远山,构成一种幽远深邃的静定和淡泊,让人生出一种莫明其妙的安详和惬意。恍然以为生活原本就应该如此清宁。

我以为时间和记忆不是沿线性前进,而是旋转着的。微风轻拂之中,枝叶摇摆之际,看老字号店门外竖起一面面古朴的招牌布幡,夕光打在瓦陈屋脊上像抚摸岁月的脸,仿佛听一段大板绍剧就可以演尽离合悲欢,揭一片青砖黑瓦就可以建成三国桃园,喝一碗浓酽老酒就可以回味楚汉盛唐,你能感觉到弄堂也是很有灵性的生物,和所有老年人一样,大概也是很爱萧闲往事,感叹当年的。有时,眼睛一闭,那些散布于市区的弄堂就如一双双漆黑的眼睛,幽幽地望着我,将深深深几许的故事,一段一段抖落,姹紫嫣红、青苍翠绿。有名的弄堂很多,有历史味儿浓的华严弄、府学弄、草藐弄、白衙弄,有惹人遐想的吕府马弄、躲婆弄、辛弄、试弄、马弄,还有单是念来就好听的香粉弄、春波弄、燕甸弄、柔遁弄……大凡绍兴名人的故居多在小巷和小路上,抬眼不经意看到的竹丝台门,斑驳粉墙,极有可能曾经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光辉闪耀的先贤故居,王羲之居住的笔飞弄,徐文长青藤书屋前观巷大乘弄,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走近中国历史的漫天风雨中。应该说,这些仍旧健在的古弄堂,至少见识过从爷爷的爷爷那辈以来的桑麻旧事:谁忽然红了,谁一下黑了;谁日前赢了,谁后来败了;谁拔份一时,谁窝脖一世;谁平步青云,谁乐极生悲;谁说胖就喘,谁月满则亏;谁花头滴滴绿,谁实在老师傅;谁慢人有慢福,谁腌菜长下饭……绍兴的弄堂几进纵深,门槛繁多,木门过重,绍兴人做事小心、为人含蓄也许与此相关。往事已矣,晚风正清凉。

弄堂只管越来越热闹,我的旅途也一派劳作景象,弄堂里的孩子多已离开,如我一般,不再回来。

红尘息心,自然生命。风居住的弄堂,却挽不住逝去的辰光。

【注释】

[1]活动方案由浙江绍兴一中谢澹撰写。

[2]选自《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读书·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