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审美体验:欣赏课教学的反思与优化

审美体验:欣赏课教学的反思与优化

【摘要】:活动课往往是音乐教学中最难组织进行的课程类型,而笔者第一次尝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活动课形式开展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随后在开展第一个游戏“动物名称接龙”时,采用的随机点到的形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之后的体验。欣赏课的开展往往更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而在这堂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优点:学生向学性的唤醒及情美交融的初步达成

笔者通过这堂课展示出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每个环节都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紧密结合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感知、体验、发展、创造到升华,每个阶段的审美体验都有着层次性的变化。活动课往往是音乐教学中最难组织进行的课程类型,而笔者第一次尝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活动课形式开展教学,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实践表明,在导入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使得学生对音乐有了一个初步的审美体验。随后在开展第一个游戏“动物名称接龙”时,采用的随机点到的形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之后的体验。在说动物名称(即音乐感知)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对节奏、旋律做出身体动作,表达出自身对不同节奏、旋律的审美体验。在创造环节,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而且能够轻松地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表达、创造的机会,达到了审美体验的高潮。在最后课堂小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与节奏相关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认知,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情怀。整个教学过程人人参与,初步实现了“情美合一”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

(二)不足:对不同学生审美体验表达的独特性不够重视

教学设计中预设的学生回答是符合教师预想的理想化回答,然而在真正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有着出其不意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充分发挥教学机制,积极应对教学中发生的突发状况。比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表达歌曲时,每个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不一样,所以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表达,而在提问为何要这样表达时,有些学生的想法很独特,并不太切合笔者所预设的回答,听到学生的回答后,笔者并没有对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而是忽略了他的回答,以至于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这位学生在参与活动和表现方面都没有刚开始教学时那么积极。笔者只关注了大部分学生的审美体验,忽视了个体学生的感受,这个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欣赏课的开展往往更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而在这堂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实践表明,音乐学习中脱离规整的前后分开的座位安排,让学生围成圆形,使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发展。而在这节课中,仍然采用常规形式的座位安排,这样会给学生一种紧张感,还会使学生产生拘束感。此外,笔者在开展第一个游戏“动物名称接龙”时,采用的是随机点到的形式,使得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出动物名称,需要尝试很多次才能够顺利进行。如果采用围坐成圆圈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能够轻松地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也能有所准备,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慌张,也能保证教学过程中人人都能参与进来,还有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