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僧人对此种魔法宗教不屑置评。他们使仇人忽然丧生,或使其患不治之症。这两种力量则以名为Linga或Yoni的偶像来作代表,分别表示出繁殖的男女性生殖器。在外来者看来,不仅是印度宗教的形式,而且是它的一半的精华之所在。对印度人来说,宗教实在是家庭中仪式的遵行,而不是庙里的盛典——那是要在节日才举行的。净身的仪式在印度人的生活中用时很多,因为印度宗教里对于污染的畏惧是和在现代卫生学里同样恐惧。......
2023-11-20
有史时期的印度人,是这片土地的新来者。他们与弟兄伊朗人形成了一个新的种族,即印度—伊朗人或称为雅利安人,属于印度—欧罗巴人种大家庭。印度人和伊朗人各自所使用的语言,分别是吠陀梵语和古波斯语。这两种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在长期的时间里是共存的。
在梵语中,这一时期的印度人被叫做雅利安人,约公元2000年末从伊朗进入了印度河—恒河平原。他们怀着勃勃野心,志在从土著民族手中夺走领土。在今天的印度,这些原始的土著民族仍然存有代表,即达罗毗荼人和蒙达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分布在德干高原,拥有丰富且稠密的人口。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蒙达人则分布在印度的中部和东部的少数地区。在这样的情形下,从伊朗而来的雅利安人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与外界是隔绝的。尽管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中,种族的混合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但是,在吠陀经中,仍然秉持着希望人种纯粹单一的观点。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胜利者对于被征服群众的提防而已,避免被他们报复的本能伤到。
在雅利安人的社会,共存在三个等级。第一个是婆罗门,即僧侣;第二个是刹帝利,即武士;第三个是吠舍,即庶民。这种等级制度无异于一个不可跨越的深渊,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居民分割开来。但是在此同时,种姓制度同样使得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隔阂。比如说,婆罗门种姓在这种制度下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超越了古代世界任何僧侣阶级。
公元6世纪以前,婆罗门的圣典吠陀只能由一代一代口耳相传,无法被写出来。印度的文字源于阿拉蜜安语,极有可能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波斯人在统治旁遮普(五河地区)时传入的。从这种古朴的语言中,我们能看出吠陀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内成为了口传形式的丛集。这部圣典主要内容是祈祷文、颂神诗和祭祀的礼仪,大多是枯燥的祈祷形式。我们能看到其中记录的祭品包括,献神的牛乳、蜂蜜、糕饼和“苏摩”汁发酵而制成的饮料。其中的苏摩,是一种蔓草。
同时,这部圣典中也有许多美好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意趣,具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就像荷马史诗一样。这些诗歌中赞颂的众位神祇,都是由雅利安人从伊朗文化中带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半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神是天空中的诸神,比如太阳神和星空之神。但在那个时期,这些神明的具体轮廓还有些模糊不清。
首先,我们来了解太阳神。它有着许多不同的名字,比如阿迭多、苏利耶、娑维特利和毗湿奴(偏入天)。在古老的自然赞美诗中,虔诚地歌颂了太阳神的光辉形象。在《梨俱吠陀》中是这样记载的:“你以光明普照着生民大地,充满了诸天太空,俯视着一切万物。七匹褐色马为你引车,令人目眩的苏利耶啊!你的头发上戴着光芒的冠冕,你是明察一切的大神啊!”在传说中,与苏利耶有关的是黎明之神乌莎斯(太白金星)和天部御者阿须云。黎明是如此的清新动人,它用无比美妙的姿态,激励吠陀诗人写下美妙的词句:“她已来临,焕发着洁白的光彩,携带着光辉的犊子,幽暗之神给她让位。黎明与黑暗,就像是一对不朽的姐妹。她们彼此追随,从没停下前进,此消彼长……此处的光明之神,引来了青春的欢歌。此处的辉煌之神,照耀并给我们打开了大门,使变化的世界觉醒,唤醒生存的万物,让我们重新发现财富。这位天帝的女儿,她显示自身,容貌光辉四射,正当青春,穿着颜色明亮的衣服……黎明之神啊,你统辖大地的一切财宝,用你的光明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快乐!曾经看到黎明的初辉的人们已经逝去,而将要看到来日之光辉的人们又到来!黎明之神,照耀一切过去未来,长存不灭,自依其法则而前行。起来,生命的呼吸已经降临,黑暗退隐,光明正前进,她让路于太阳的行程。我们已经临近转机,此时,生命又重新得到了延续。今天,啊,慷慨之神,愿在你的光辉之中,用生命与繁荣赐予歌颂你的人,以及我们一切众人。”
同样俯视着人类种种行动的,是婆楼那,与太阳神性质相类似,即水天或星空之神。在诗中,有许多赞美它的句子,比如:“啊,婆楼那,你呼吸成风,激扬大气,天地无边,尽皆包含在你的身体内。啊,婆楼那,你包容这一切世界!你的祥光,照视着在周边形成的可爱的天地。”
因陀罗[1]是雷霆之神,他的性格像人类一样。这位神祇常常藏在暴风雨的浓云后面,指挥着空中的大气。在诗中是这样形容的:“神已来临,山岳震骇,天地动摇,其所过之处,树木丛林,无一不是战栗瑟缩。”事实上,在不久之后,因陀罗就变作了战神,护佑着与土著人争斗的雅利安人。在印度绘像中,刻画了这位“因陀罗王”神武威严的形象。他骑着白象,身上披着璎珞服饰,头顶戴着王冠,手里拿着金刚杵(雷火)、法轮、战斧及象棒。传说中,旱魁阿希和维利特罗两个蛇妖使得人间大地一片焦枯,是因陀罗战胜了它们才使得甘露重新降临。在吠陀赞美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描写:“他将雨水倾注在大地上,开放了天上的山洪。他击杀了阿希,浩荡的水奔涌着重回河道,就像是一大群牛奔向了牛栏。”诗人在称颂神圣的恒河系诸水流时,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因陀罗已经准许你所渴望的奔腾跳跃了,你流注入大海,就像乘着车马。啊,美丽的河流,波涛滚滚。你们并肩前进,每一处川流都互相呼应……我将永远歌颂因陀罗的丰功伟业,他斩断蛇妖,摧毁堤堰,令得天地水源丰沛,惠及人间。”
在神话传说中,伴随着雷霆之神的常常是风伯和雨师。在因陀罗的伙伴中,风伯是摩鲁特,雨师则是鲁特罗。在赞颂神祇的《梨俱吠陀》中,有这样的句子:“摩鲁特推云如榨乳,在阵阵雷声中挤出乳汁……他们以赤马来拉战车,如果遇到林木阻挡,那么会像野象一样将树连根拔起。”在另一个章节中,也有形容风伯雨师的句子。比如:“洪水咆哮,犹如雄牛,在草木中注入了生命的种子。他摧毁树木以及妖魔,宇宙震颤在那英武的臂膀下。这个巨灵在杀掉恶人时发出怒吼,就连清白无罪的人也为之战栗。当他那湿润的使者挥鞭跃马,宣布他要来临时。在积雨的浓云中,天神现形,声音如同狮吼,在远方都能听到。此时,狂风疾奔,雷电飞舞,草木昂首,天空膨胀。神以甘露洒遍大地,一切众生,俱得繁盛。吼吧,雷霆与丰产之神,驾驶盛满雨水的车,驱驰太空之中,摇曳着大水袋,在人类的头顶上空张开了大口,不管是高山还是低谷都能沾上雨露。仿佛打翻了巨盆,不加限制地倾倒雨水,让洪水在天地中泛滥,为牛群做了一个大水槽。”这一篇颂歌富有热带地区的生机与活力,间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解释了后来的摩鲁特之父与森林之神鲁特罗如何在湿婆的名称下,变成了宇宙力量的源泉。他们已经成为了地球和生殖的力量,是印度多神教的生命力元素。
祭祀是吠陀中极为重要的活动,被当作是神圣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在吠陀诗歌中,祭祀之神也采取了一种自然的形象。比如祭火,对应的是阿耆尼和主祭僧侣所诵念的咒语“婆罗摩”。在后世的文化中,十分重视火神阿耆尼的祭祀本源。在古朴的绘像作品中,刻画出他有两个头、四只手臂的形象。那两个头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分别是婆罗门祭火和家庭祭火。他的四只手臂分别拿着不同的祭祀用具,包括砍柴的斧子、点火的火把、扇风的扇子和倾倒祭品的小匙。婆罗门教将火神阿耆尼的地位无限抬高,甚至到了与天界诸神同样的高度。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神祇之间互相混淆。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祭祀火神与神火混合。我们仔细看那晨祷时燃起的祭祀火焰,就像是在召唤着光明出现和自然觉醒。在《梨俱吠陀》中,有这样的诗句:“光辉之神、诸圣者之祭司和向导阿耆尼,已经醒来迎接光明。他由虔诚者的手中开始燃烧,将光亮送到远方,从而打开了黑暗之门。我们所崇拜的阿耆尼,在歌颂者的赞词与诗歌中日渐强壮。我们的使者,他为永恒秩序的千态万貌而欢欣,在破晓之时发出了灿烂的光辉。”
同样是在《梨俱吠陀》中,将火即阿耆尼称颂为宇宙间的主要元素。这个说法的根据,与古代爱奥尼亚的哲学家们所做的推论类似。诗中是这样说的:“这个金胎之神已经出现。他虽然是新生的,但已经是世界之主。在这天地间,他无处不在。在他之外,怎么可能还有其他的神值得我们奉祭?他赋予了生命和力量。一切生物,一切神祇,都服从于他的法则。永生与死亡,也不过是他的虚影。在那积雪的高山之上,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之中,可见到他的伟大。在苍茫的天穹之上,是他伸张开的双臂。天地之间,清虚太空,都由他而安然建立。他在天空上倾泻洪水,天地因这样的关怀而安定,都向他仰望跪拜。在东方,苏利耶也放出异彩。当孕育的金胎和由此产生的阿耆尼的大水到来时,诸神之灵,即唯一之灵,于是苏生。他傲视四周的一切诸神,唯他为众神之神!”
在后来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有许多褒扬祭火的词句。与上文中的诗句不同的是,这时的阿耆尼已经变成了宇宙万物的力量。在史诗中具体是这样写的:“啊,阿耆尼!你是风之灵,嫩芽之精,水是你的种子。你在万物之中,不断增长,变得成熟。一切生命都寄托在你的体内。你装扮为日,用光芒汲取地上的水;随后又及时使甘霖下降,一切万物,都能得以生长。之后,万物又重新生你,在林木绿叶、湖泊、大海和婆楼那的全部水宫中,无所不在。”
除了如阿耆尼这样的主要神祇外,还有许多相对次要的神,比如阿波罗、阿布萨罗和四天王等。阿修罗与极其古老的神祇是一类的,地位曾经与上面所说的“提婆”相等。后来他却变成了与诸神作对的恶神,并且有了恶魔一样的性格。阿布萨罗,一个拥有迷人魅力的女神,原本是变幻多端的天边彩云,后来成为了天界的玉女,为天界众神的神秘意图而服务。与阿布萨罗属于同一类的女神,还有迦摩天,即爱欲之神,常常以乘坐鹦鹉、手中拿着花弓的形象出现。另一类就是四护世,包括四天王和所率领的各部精灵。具体来说,这些神祇包括:北方的俱毗罗,或被称为多闻天王,即毗沙门,统领着夜叉,即有异能的善鬼和恶鬼们;南方的增长天王,即毗琉璃,统领着腹大如瓶的鸠荼,即瓮形;东方的持国天王提多罗吒,即凌乾闼婆(寻香),是乐师神;西方的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即领那伽(龙),是一种居住在幽深水宫中有魔力的精灵。
领那伽的形象多变,有时以蛇形出现,有时则以人形出现。在他的顶上,有眼镜蛇一般的头部掩盖。在印度的神话中,领那伽的敌人是迦楼罗金翅鸟,是一种长着人头、鸟嘴的大鸟,天性可怖残忍。金翅鸟擒走那吉(即雌龙)的场景十分常见,我们在佛教和婆罗门教的雕刻作品中就能看到。紧那罗是另一类相对次要的神明,扮演的角色与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相类似。
随着时间的发展,印度人的思想境界逐步提高。这些富有诗意和吸引力的神祇们,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很快,沉思冥想的观念出现,并且形成了一股风潮。约公元前7世纪或公元前6世纪时,出现了一部附入吠陀圣典的书,其名为《奥义书》(优婆尼沙昙)。这是一本新的关于哲学宗教和自由思考的著作,其中蕴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教义——轮回转化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学说都支配着此后所有的一切印度教派。具体来说,它宣扬众生在无穷尽地投生转世,这一生的祸福都由前世的所作所为而定。同时《奥义书》还提出,灵魂的本性和宇宙的本性,即神格,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在现代评论家看来,这种思想充满了精神上的一元论。按照书中说法,这个宇宙的神格被命名为“梵”,原意是指僧侣祈祷时的礼仪,后来逐渐产生了特有的祭祀之神“大梵天王”。这位神明在头上长着螺髻,手中拿着婆罗门的藻瓶。在印度的雕刻作品中,我们常能见到他的形象。
事实上,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印度人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了神秘主义色彩。我们能看到,多数的婆罗门苦行者,或像他们所称的“相应行者”,即瑜伽行者,在思考到《奥义书》中的观念时,都会选择遁世进入山林中,潜心修行。这种向内探索自身,以寻求到对无尽轮回解脱的做法,逐渐产生了耆那教和佛教。
在此处我们简单对新产生的耆那教[2]进行阐述,这个教派的开派祖师是被称为“大雄”的法坛摩纳,即若提子。约公元前600—前528年时期,他居住在恒河流域的东部地区。耆那教的教义崇尚苦修,认为灵魂的污染来自对尘世的接触,必须转向自我才能得到解脱。这一教派的教规重视戒律,要求教众们安贫乐道、廉洁自律,对一切事物怀有慈悲之心。在道德方面,耆那教主张“非暴力主义”或“无害”,即敬爱一切众生,不论对方如何低贱。这种思想随着时间推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我们不仅在甘地的教示中可以发现它的痕迹,佛教文化中也有它的影子存在。
有关东方的文明的文章
婆罗门僧人对此种魔法宗教不屑置评。他们使仇人忽然丧生,或使其患不治之症。这两种力量则以名为Linga或Yoni的偶像来作代表,分别表示出繁殖的男女性生殖器。在外来者看来,不仅是印度宗教的形式,而且是它的一半的精华之所在。对印度人来说,宗教实在是家庭中仪式的遵行,而不是庙里的盛典——那是要在节日才举行的。净身的仪式在印度人的生活中用时很多,因为印度宗教里对于污染的畏惧是和在现代卫生学里同样恐惧。......
2023-11-20
消失在荒漠中的楼兰古国楼兰古国,像一位阅尽人间世事的老者,淡定从容;又像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女,简单纯情。斯文·赫定就这样又一次进入了中国秘密,找到了消失千年的楼兰古国。YESNO我国古人从未到过楼兰古国吗?楼兰,越是接近,越是令人心碎的神秘。知识卡片地理位置:中国新疆神秘指数:★★★●满目疮痍的楼兰散发着凄凉的味道。......
2023-12-04
而“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著名的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塞舌尔就是印度洋中的岛国。印度洋面积7492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平均深度为3854米,仅次于太平洋,在世界大洋中位居第二。印度洋的洋底地貌错综复杂,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将印度洋分成3个海域。印度洋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特征。......
2023-12-07
我们在前面了解了海内北方的奇闻逸事,现在让我们把脚踮得再高些,眼光放得再远些,到更远的北方去看一看。下面的内容,都来自《海外北经》。无国在长股国的东边。在古人眼中,拥有奇特外形的蛇是一种充满神性的动物。此外,古人认为蛇与繁殖有关,人们对它的崇拜可能也包含着繁衍生命的愿望。如果他们往南走,留下的脚印准是朝向北方的。海外北方还有很多怪兽。北方有一个神灵,名叫禺强。......
2023-10-29
达顿抒情地描述了一条蜿蜒的道路,有时在森林中迷失不见,最后在山谷深处瞥见了它[371]。我们之所以来到今天,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祖先沿着地平线上的小路和河岸行走。然而,谈论道路和小路是空想或隐喻。这些人最终转向西方,在距今3万年前抵达英国。其他人早在距今5万年就抵达澳大利亚。今天的调查记录的对神秘景观的倾向可能是真实的,但我质疑在我们的远古祖先身上也存在同样的反应。......
2023-10-14
穿越祁连山腹地陈思侠盐池湾在太阳还没有没入地平线之前,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把蒙古包前的这条小河的一朵朵浪花雕塑成了晶莹剔透的珠玉。小河的源头,应该是在乌兰达坂,一座积蓄了千百年的冰山,站在河边的草地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它耀眼的雪线。在这人迹罕至的祁连山腹地,是不是多年的寂寞让他心理上产生了对生命的嘲笑,还是另有幽暗的念头在?为绕过重重的亚高山群,三菱车驶进了一条不知名的河道。......
2024-10-17
尼基丁牵着马来到了当时印度首府比德尔。在那里,尼基丁对印度社会作了深入的了解。他认为,印度社会贫富悬殊,苏丹和贵族们十分富有和奢侈。印度有很多民族,而且宗教信仰也不统一。有的信伊斯兰教,也有信印度教的。印度人以种姓的不同分为四大等级。尼基丁浪迹印度已经两年了,他对那种无休止的旅游和商业冒险已经感到厌倦了。尼基丁只身一人完成了从欧洲到印度的不平凡旅行。......
2023-07-23
后来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都再也没有来此拜访,直到85年之后的1609年,哈得孙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委派,为了同样的目标航行到这里,比他的先驱者们更加深入地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果的探险与发行之旅。莫斯科公司认为他是个失败的船长,解雇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哈得孙来到了阿姆斯特丹,于1609年1月8日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了航海协定。......
2023-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