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摘要】:新方向,80年代先后出现的文化史、社会史,突破单一的阶级斗争史的史学研究僵化的局面,社会史研究颇有生命力。再次,史学工作者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不二法门——详细占有史料,审视史料的真实性,做到论从史出。史料批评、史料考证,乃史学研究之根本要求。[11]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13]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序言。

首先,敢于质疑史学大家的观点、各种权威的所谓“历史定论”和历史观点。

其次,审慎对待强势文化、主流文化、流行文化。所谓口述史学的畅销书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据报道,一年多销售6万9千套,获得2002年优秀畅销书奖。口述内容仅占15%,抄袭唐德刚的文章,引起官司。其实张学良为人何足道哉,他当然对丧失东北负有重大责任,有人为了政治需要伪造历史,将他树为英雄,岂止是史书的耻辱,也是国之耻辱。《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历史》,所述内容与大国学不相称。

复次,时刻追求新观点、新领域、新方向。作文章,求新,新史料、新观点,发出前人所未有的见解。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前人所未涉猎的领域,如生态环境史、社会医疗史、心态史,即为近二三十年逐渐兴起的史学新领域(诸位幸运在南开史学生态环境中心学习)。新方向,80年代先后出现的文化史、社会史,突破单一的阶级斗争史的史学研究僵化的局面,社会史研究颇有生命力。

再次,史学工作者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不二法门——详细占有史料,审视史料的真实性,做到论从史出。对史料必须鉴别、考证,如刘泽华教授揭示《矛盾论》中的抄袭成分;《文史哲》主编王学典认为“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并没有投稿《文艺报》的事,所谓大人物压制小人物之说无从谈起,是顶级大人物的无根之谈;前述传教士的史实之误,等等。史料批评、史料考证,乃史学研究之根本要求。

(2012年10月7日草,2016年1月20日订补)

【注释】

[1]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2][美]魏若望著:《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吴莉苇译,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35—136页。

[3]《御制文集》第3集卷19,康熙五十三年内府本。

[4]参见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31—433页;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98页。

[5]《新京报》所载姜妍文章,见互联网

[6]《所有现代化的工具都有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影子!》,凯迪社区·猫眼看人,2013年12月21日。

[7][丹麦]龙伯格著:《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李真、骆洁译,张西平审校,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5页。

[8][德]柯兰霓著:《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序》,李岩译,张西平、雷立柏审校,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页。

[9]《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24页。

[10]张西平:《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序”。

[11]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2]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3]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序言。

[14]《故宫文物月刊》,2011年12月号,第345期,第82页。

[15]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4《拟请废天主教堂疏》,光绪二年扬烈堂刊本。

[16]吴旻、韩琦编校:《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17][法]伊夫斯·德·托玛斯·德·博西耶尔夫人著:《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辛岩译,陈志雄等审校,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18]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第50—52页。

[19]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第66页。

[20]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