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不规范操作对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质量的影响

不规范操作对铸钢件焊接与补焊质量的影响

【摘要】:铸钢焊接或补焊过程中许多不规范操作必须引起重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不规范操作导致焊接或补焊质量不符合要求,同一处缺陷反复多次施焊,一次补焊合格率不高。11)对要求加热焊接或补焊的铸钢件,焊接或补焊过程中停焊时不对焊接部位采取保温棉覆盖和加热等保温措施。焊条保温筒在焊接过程中停焊时不盖上盖。16)操作过程不同牌号的焊条放置在同一焊条保温筒中使用。

铸钢焊接或补焊过程中许多不规范操作必须引起重视,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不规范操作导致焊接或补焊质量不符合要求,同一处缺陷反复多次施焊,一次补焊合格率不高。这些不规范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熟悉工艺,不按工艺要求操作。

2)预热温度或局部预热范围不够。

3)预热温度达到要求,但焊接过程保温效果不好,或焊后未能及时进行去应力处理或后热处理保温。

4)焊接材料使用错误。

5)多层焊时,无论是打底层焊还是其他各层的填充或盖面补焊,均用直径一样大小的焊条,也不调节焊接电流和电压等规范。

6)不管缺陷的性质、部位和补焊深度尺寸,有的甚至是不允许局部加热的,焊后也只采用气割火焰局部加热烘烤或局部去应力处理,且加热温度、加热范围及保温时间均不到位。

7)坡口焊前应采用MT或PT检测确认的,只进行肉眼观察,认为可以就开始施焊。

8)补焊区缺陷未清除干净,甚至还存在裂纹,就进行补焊。

9)补焊过程中不清理焊渣,或飞渣、焊渣和飞溅清理得不干净。

10)对于裂纹敏感性较强的铸钢件,焊后采用含有水分的压缩空气清理熔渣。

11)对要求加热焊接或补焊的铸钢件,焊接或补焊过程中停焊时不对焊接部位采取保温棉覆盖和加热等保温措施。

12)在精加工后的铸钢件表面放置拉筋。

13)操作过程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状态不佳,甚至出现睡着的现象。

14)不使用焊条保温筒,焊条随地摆放。

15)焊条烘干箱无标识或标识不清,烘干箱内焊条混乱,装的焊条牌号、直径与烘干箱标识不符。焊条保温筒在焊接过程中停焊时不盖上盖。

16)操作过程不同牌号的焊条放置在同一焊条保温筒中使用。

17)超强度疲劳连续作业。

18)清渣不用专用刨锤、气刮铲或除鳞针而使用焊条敲击。

19)多层焊时不管焊量多少,既不对焊道进行锤击也不对焊缝进行清渣。铸钢件精整过程中对垫板、垫块或为边缘长肉的放置的圆钢等焊后不进行清除、也不对边缘进行修整。

20)对于精加工后发现的缺陷补焊时,不注意保护加工面,随意在加工面上引弧或调试电流。

21)在补焊坡口内添加钢筋、焊条等进行熔化填塞。

22)同一部位进行了多次补焊,均未符合要求,此时既不分析原因,也不管该部位使用条件如何,在没有新工艺的情况下继续反复施焊。

23)对磁粉、渗透检测时间掌握不好,为了尽快完成,焊后(或打磨后)立即检测,由于补焊区温度较高引起淬火裂纹。即使检测侥幸通过,由于裂纹具有延迟性,这就为今后的试压、使用带来质量隐患。

24)缺陷记录和补焊过程记录不完善、不准确,不认真,随意性很大,有涂改痕迹,缺乏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