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属材料的可锻性解析

金属材料的可锻性解析

【摘要】:金属及合金的可锻性是指材料在锻压加工时的难易程度。因此,金属及合金的可锻性常用其塑性及变形抗力来衡量。影响金属可锻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1.5.1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1. 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其可锻性不同。

金属及合金的可锻性是指材料在锻压加工时的难易程度。金属的可锻性好,说明该金属适宜用压力加工方法成形;反之,说明该金属不适宜压力加工方法成形。

若金属及合金材料的塑性好、变形抗力小,在锻造时能产生大的塑性变形而不致破坏,则锻造时消耗的能量也小,设备的功率可选小些。因此,金属及合金的可锻性常用其塑性及变形抗力来衡量。影响金属可锻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5.1 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

1. 化学成分

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其可锻性不同。纯金属比合金的塑性好,变形抗力小,因此纯金属比合金的可锻性好;合金元素的含量越高,可锻性越差,因此低碳钢比高碳钢的可锻性好;相同碳含量的碳钢比合金钢的可锻性好,低合金钢比高合金钢的可锻性好。

2. 组织结构

金属内部的组织不同,其可锻性有很大差别。金属的组织越均匀,塑性越好。纯金属及单相固溶体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可锻性较好;钢中有碳化物和多相组织时,可锻性变差;钢中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时,钢的塑性将大大下降。

5.1.5.2 变形条件

1. 变形温度

随变形温度的提高,金属原子的动能增大,削弱了原子间的引力,使滑移所需的应力下降,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增加,变形抗力降低,可锻性提高。但变形温度过高,会使晶粒急剧长大,导致金属塑性减小,可锻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热。如果加热温度接近熔点,会使得晶界氧化甚至熔化,导致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过烧,坯料一旦过烧将报废。因此,金属及合金的加热温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锻造温度是指锻造开始温度(始锻温度)和终止温度(终锻温度)间的温度区间。图5-6为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

2. 变形速度

变形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变形程度的大小。它对金属可锻性的影响是矛盾的。一方面,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加,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越严重,表现为金属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增加;另一方面,在金属变形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了热能,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加,热量越不容易散去,会使得变形金属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热效应。热效应现象有利于提高金属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金属可锻性提高,如图5-7所示。但是当变形速度过快会导致变形不均匀,造成局部变形过大而产生裂纹。所以除高速锤锻造外,在一般的加工中,变形速度不能超过A点的变形速度,因此,热效应现象对可锻性影响不大。

图5-6 碳钢的锻造温度范围

图5-7 变形速度对金属可锻性的影响

3. 应力状态

变形方式不同,变形金属的内应力状态也不同。甚至在同一种变形方式下,金属内部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也可能是不同的。如图5-8所示,挤压时,坯料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金属呈现良好的塑性状态。拉拔时,坯料沿轴向受到拉应力,其他方向为压应力,这种应力状态的金属塑性较差。镦粗时,坯料中心部分受到三向压应力,周边部分上下和径向受到压应力,而切向为拉应力,周边受拉部分塑性较差,易镦裂。实践证明,拉应力的存在会使金属的塑性降低,三向受拉金属的塑性最差。三个方向上压应力的数目越多,则金属的塑性越好。

图5-8 金属变形时的应力状态

另外,金属坯料表面质量对塑性影响也较大。当表面粗糙或有微裂纹、刮痕时,在加工过程中会因应力集中而开裂。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可锻性不仅取决于金属本身的属性,也取决于成形条件。因此,在塑性成形过程中,要力求选择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金属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使得加工过程既节约成本又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