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迁移加速Cu-Sn金属间化合物溶解问题

电迁移加速Cu-Sn金属间化合物溶解问题

【摘要】:电迁移会加剧倒装芯片焊料接头两侧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在阴极侧,电迁移将溶解UBM层和Cu-Sn金属间化合物中的Cu,同时将溶解的Cu原子输送到阳极,并在阳极处形成Cu-Sn金属间化合物。图4.4所示为电迁移前的照片,从中可观察到TiW、Cu3 Sn和高Pb焊料接头的基体。在无电流加载的热老化测试时发现,Cu3 Sn可以和高Pb焊料基体稳定存在。

电迁移会加剧倒装芯片焊料接头两侧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倒装芯片焊料接头中,电流流经芯片、其封装基板、芯片侧UBM层上的接触区、基板侧焊盘上的接触区、焊料接头区域,芯片侧UBM层上的接触区和基板侧焊盘上的接触区分别成为阴、阳两个电极。在阴极侧,电迁移将溶解UBM层和Cu-Sn金属间化合物中的Cu,同时将溶解的Cu原子输送到阳极,并在阳极处形成Cu-Sn金属间化合物。因此,焊料凸点中的电迁移将影响芯片与封装体的相互作用。

图4.4所示为电迁移前后,复合焊料接头中阴极接触区的5幅SEM照片[1]。图4.4(a)所示为电迁移前的照片,从中可观察到TiW、Cu3 Sn和高Pb焊料接头的基体。在无电流加载的热老化测试时发现,Cu3 Sn可以和高Pb焊料基体稳定存在。然而,若密度为2.25×104 A/cm2的电流从芯片的左上角进入焊料接头时,3 h后Cu3 Sn层下可形成少量的Cu6 Sn5,与此同时,Cu3 Sn上的一些Cu被消耗掉,而在焊料基体中可观察到大量的Sn从阳极侧扩散到了阴极侧,如图4.4(b)所示;而12 h后,左上角会发生更多的反应,Cu3 Sn中的Cu完全消失,而在Cu3Sn下方形成较厚的Cu6Sn5,如图4.4(c)所示,同时可发现Cu6 Sn5和Cu3 Sn界面附近形成小孔洞。而经18 h和20 h后,大孔洞形成,并一直延伸到TiW层,最终器件由于电阻大幅增加而失效,如图4.4(d)、(e)所示。显然,阴极侧的化学反应受到了电迁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图4.4(d)、(e)中的接触区右上角处,并没有发现左上角处所发现的Cu溶解和相转变的现象。

图4.4 电迁移前后复合焊料接头中的阴极接触区域的SEM照片

(a)电迁移前;(b)3 h;(c)12 h;(d)18 h;(e)20 h

上述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迁移作用下,稳定的层状结构变得不稳定了。在恒温退火过程中,通常扩散偶中形成的层状形貌特征是稳定的,尽管上述的层状结构在退火时可能发生增厚或减薄,但其形貌仍然保持层状特征,平面界面处的任何扰动在理论上都是不稳定的,但均可通过熟化而消除。另外,在电迁移作用时,尤其当存在电流集聚时,这种层状结构会变得很不稳定,并会导致图4.4所示的Cu UBM层的溶解,进而导致焊料接头失效。

在第8章和第9章中,我们将以电迁移为主题,讨论在倒装芯片焊料接头中电迁移的特殊行为,以及化学驱动力和电流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