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性别和性别角色的文化差异及社会期望

性别和性别角色的文化差异及社会期望

【摘要】:性别角色是一种文化现象,性别角色差异是文化差异。以一种社会性的方式,将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称之为“美德”,从而产生了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社会期待男性和女性相信、采纳和完成既定的性别角色规范,并通过个体表达,个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服从强制性性别角色规范,并逐渐形成自觉。柏拉图反对美德性别二元化,认为美德应该男女共同具有,而不分年龄和性别。

人从出生到死亡总是受到性别的围困。新生儿一旦降生,就根据性别被穿上蓝色或粉色服装。这些行为只是他/她一生中首先面临的性别刻板印象,他/她被告知是男性/女性,在今后人生中还将被告知男性和女性分别具有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征含义。

格尔达·勒纳(Gerda Lerner)在《父权制的创造》(Creation of Patriarchy)中指出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物学概念,后者是文化性概念。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如同自然和文化的关系。性别是一种生物或生理差别,是自然现象。男性和女性各有一组不同的生殖器官,身体上生殖器官的存在和缺失决定了性别。性别角色是一种文化现象,性别角色差异是文化差异。因此,性别限制在生物学范畴,而性别角色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含义。

在大部分父权文化中,女性和男性有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这是一种标准惯例。这些特征不仅仅是描述性,而且起着规范性的影响作用。例如,女性化特征不仅指我们能够从女性那里找到这样的特征,而且认为女性只有具有这样的特征才是被希望和适当的。以一种社会性的方式,将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称之为“美德”,从而产生了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社会期待男性和女性相信、采纳和完成既定的性别角色规范,并通过个体表达,个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服从强制性性别角色规范,并逐渐形成自觉。

在现实社会中,标准的说法是,男性的美德是强烈的意志、独立、勇敢、理性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而女性的美德是温柔、养育、同情、怜悯、直觉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这种区分暗示了女性应该具有所有这些美德,而且只能具有这些美德,男性也是如此。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可以追溯到很早时期就将人类的美德作了性别的分类。柏拉图(Plato)反对美德性别二元化,认为美德应该男女共同具有,而不分年龄和性别。但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却赞同这种观点,认为两性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的美德必须有差别。他认为,男性的角色应该是参加社会活动,在经济上支撑家庭,用一双坚强的手管理着妻子、孩子和奴隶;而女性的角色就是看管丈夫的财富,管理他的家庭,养育和照看孩子们。因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男性和女性需要有真正的、不同的勇气履行各自的美德:男性需要有命令的勇气,女性需要有服从的勇气。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知道我们今天面临的更加全面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二元化。不知道女性有或应该有超强的直觉能力,也不知道女性天生地就有理解他人情感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这些独特的概念似乎在较近代产生,也许在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然后,由于工业化,大多数有经济收入的家庭雇佣男性工人进入工厂,成为有工资收入的男性,而女性则成为没有工资收入的家庭劳动者。由于劳动力的不同,而明显地将两性进行差别区分,也许不是偶然的。

通过劳动得到工资补偿的劳动力市场被男性垄断之前,大多数哲学家就主张男性在智力和体力上优越于女性。或者早在《圣经》中就讲述了夏娃的不道德和神对她的惩罚,也就意味着所有女性缺失。但是,当女性,特别是中产阶级女性被看成是没有工资收入的家庭劳动力时,她们又被分配了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为她们的丈夫和孩子提供所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而这种理解和情感在家庭之外、日益变得无人性的社会中是无法找到的。如果女性被委任了这种新的困难角色,那么女性就要培养特别的直觉和表达能力,那是男性所没有的,这是必要的,或者至少被认为为了方便起见。这至少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8和19世纪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深理论,讲述男性化和女性化之间不同的心理差别,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今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神学家、社会生物学家和作家,坚持不懈地阐述那些难以捉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本质特征。女性不断地受到警告,如果她们坚持男女平等,她们的女性化特征将丧失,而男性如果迁就女性,仍然被责骂为软弱或没有男子气概。

在西方传统中,期待女性穿着裙装,从事烹饪、清洁和养育孩子,保持纤细漂亮的身材,保持被动、安静、服从、守道和纯洁。女性角色形象是身体、智力和情感上的弱者。这些规范被应用后,女性被劝告不要举重物、淌汗、侵略性和参加体力活动,像太太那样,不要有男性化特征。如果女性跨越界限,展示出男性特征,她们的性别身份、性取向、价值观和社会角色都会遭到质疑。而男性角色被期待穿着裤装,强壮、独立和健康,具有侵略性、盛气凌人和在外工作。总之,男性是效用性,女性是表现性。由此产生性别角色表征图式,即性别形象。性别形象在判断自我和他人时具有强大的力量。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认为自身具有男性或女性特征的程度,男性通常认为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同样,女性一般认为自己具有女性特征。有可能某些女性认为自己具有男性特征,或男性认为自己具有女性特征。从社会学角度,性别认同是一个人依据自身识别的所有性别含义应用于自身。反之,这些自我识别含义成为性别行为的动力源泉。一个人有比较多男性特征认同,他的行为更加男性化,例如,更加支配性、竞争性和自治的行为。一个人也许将自己标记为女性,但其行为方式并不是表述性、热情和顺从,而是主导、理性和支配。

在反对传统美德的背景下,产生了男女平等主义概念的雌雄同体心理。支持雌雄同体的人认为,将女性化和男性化特征二元化,不能完全涵盖人类应该具有的行为方式,很明显,有时一个人既需要理性,又需要直觉。如果一个人既具有女性美德又具有男性美德,就能面对男性或女性遇到的问题。

因此,雌雄同体主义者坚持,人类的能力和自我发展需要跨越性别的固定模式。雌雄同体主义者坚持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男女两性的美德是相等的。如果要求男性应该强壮、理性和独立,那么也应该要求女性如此;如果要求女性温柔、养育,也应该要求男性这样。这种理论的经验支撑来自心理学家Sandra和Daryl Bem。Bem认为,在广泛范围内,雌雄同体的人比只有女性气质或男性气质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他们总结到,具有雌雄同体心理的人比具有单性气质的人更加胜任和成熟。

因此,雌雄同体成为人类成功发展的中性性别标准。但是,雌雄同体主义者建议,个性的心理发展要有一个新的标准,同时,家庭、政治和其他社会机构也要进行彻底的重组。在雌雄同体的社会中,两性应该平等地抚养孩子;在以前的男性化领域里,例如经济、政治、社会、艺术等领域里女性也应该与男性平等。取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传统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经济和地位的差别;即使还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不再是建立在性别或其他道德的非相关因素上。

关于这种雌雄同体的理想心理说法,也有很多反对意见。一些来自反对男女平等主义的阵营,矛头直接指向雌雄同体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在谈到人类特征和社会角色上,享有社会性的自由性别规范。其他的反对者来自主张男女平等主义的阵营,反对将雌雄同体的易变性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反对目的本身。

反对女权主义的人经常声称,在男性和女性角色与特征形象之间的二元化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它是基于男女两性之间某些天生的和无法回避的心理差别。认为男女之间的重要差别是男性比女性更加理性,即他们的理性分析和深思熟虑的能力超过女性。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生物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本质差别在于,男性天生地比女性有侵略性。例如,Steven Goldberg争论到,男性的荷尔蒙睾丸激素使男性更加偏爱侵略性行为,对权力和地位有更多的需求。Goldberg声称,正是这个原因,女性接受的教育正是为了女性自身的好处,女性要培养特别的女性化能力,而不是鼓励女性在一些领域内与男性竞争,否则由于男性的侵略性,在很多情形女性将会失败。

对很多男女平等主义者看来,雌雄同体代表了逃离性别的牢笼——即强迫女性和男性应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在男女平等主义意义上,雌雄同体毋庸置疑就是生理上的雌雄同体性,一种生物性不正常,一个人的身体没有能够发展为清晰的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行为方式。男女平等的雌雄同体主义者(即致力于雌雄同体者)认为,更加确切地说是心理上的雌雄同体,是女性化和男性化特质在单个人身上的结合。

因此,雌雄同体的人是指既具有理性又具有情感,既强壮又顾家,既果敢又有同情心,只是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显示不同特征。她或他的特征与传统规定的女性化和男性化范式相悖。雌雄同体主义者坚持,传统规定了男性要有强壮的、理性的和无情感的,女性要有柔弱的、情感性和非理性,雌雄同体平衡这种极端的两极,使男女两性特征具有易变性,因而无论从个性还是从社会有着相当大的优越性。

尽管性别的生物性能够直接地影响男性化和女性化(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不管它的影响是什么,社会影响力仍然是相当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