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类弹丸聚能侵彻体释能模型的活性分析

类弹丸聚能侵彻体释能模型的活性分析

【摘要】: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过程如图3.3所示。爆轰波完全扫过活性药型罩后,罩体内压力及温度进一步升高,活性药型罩顶部发生明显形变,在轴线处发生翻转,形成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头部。基于以上假设,以侵彻体尾部端面中点为原点,建立二维平面物质坐标系,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计算模型如图3.4所示。在继续成形过程中,侵彻体中部及尾裙部分温度逐渐升高,相继发生激活。

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过程如图3.3所示。在t1时刻,主装药起爆后,活性药型罩顶部在爆轰波作用下开始发生变形,密度增大,温度升高。爆轰波完全扫过活性药型罩后,罩体内压力及温度进一步升高,活性药型罩顶部发生明显形变,在轴线处发生翻转,形成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头部。

在t2时刻,活性药型罩继续翻转、拉伸,顶部形成侵彻体头部的同时,活性药型罩底部开始形成侵彻体尾裙,侵彻体长度增加至L2。由于侵彻体头部中心位置的压力、温度最高,活性材料首先发生激活。达到激活弛豫时间后,首先在激活点发生化学反应,依次产生冲击波S1、S2,对应冲击波传播半径分别为R1、R2,且R1>R2。与此同时,侵彻体继续运动拉伸,变形进一步加剧,温度进一步升高,侵彻体后部材料未到达激活弛豫时间,未开始反应释能。

在t3时刻,尾裙部分已基本成形,侵彻体长度为L3,高温区域进一步扩大,除冲击波S1、S2的传播半径增加至R′1、R′2外,活性材料反应产生冲击波S3,对应传播半径为R′3,由于反应时序差异,此时,R′1>R′2>R′3

在t4时刻,侵彻体基本成形,长度为L4,尾部材料激活之后,继续反应释放化学能,产生冲击波S4、S5,此时冲击波传播半径进一步增加至R″1~R″5,直至最终时刻所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全部化学能。

图3.3 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过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不同,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长径比较小,各微元间速度梯度较小,活性材料激活及化学反应呈一定时序分布特性,但化学能分布式释放效应并不显著。

基于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及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过程,建立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释能模型,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作如下假设:

(1)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沿活性药型罩轴向线性分布;

(2)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可划分为多个微元,各微元互不干扰;

(3)各微元均为截锥体,微元之间无速度梯度;

(4)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在成形过程中总质量不变。

基于以上假设,以侵彻体尾部端面中点为原点,建立二维平面物质坐标系,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计算模型如图3.4所示。

活性药型罩初始曲率半径为Rb,壁厚为t,则活性药型罩总质量可表述为

式中,ρ0为活性药型罩材料密度。

活性药型罩直径为d0,内壁顶部中心距活性药型罩底部高度为h,划分为n个微元,各微元对应角度为Δφ,则微元宽度可表述为

图3.4 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计算模型

微元质量可表述为

在成型装药爆炸加载下,活性药型罩被压垮,形成爆炸成型弹丸,爆炸成型弹丸头部微元速度与罩顶部微元m速度相同,即

vj=vm

考虑各微元速度差异时,罩顶部微元速度vm最高,其余微元速度为

经过时间t后,活性药型罩顶部微元A运动至A′,形成爆炸成型弹丸头部,则

在爆炸载荷作用下,活性药型罩外层首先与爆轰波作用,同时向内翻转,形成侵彻体头部,温度、压力最高,首先发生激活。在继续成形过程中,侵彻体中部及尾裙部分温度逐渐升高,相继发生激活。由于侵彻体各微元之间速度梯度较小,因此各微元激活时间间隔较小。达到激活弛豫时间后,相继发生爆燃反应,释放化学能,可表述为

在空间尺度上,总释能量可表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