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淡定富足:捍卫幸福的理财正道

淡定富足:捍卫幸福的理财正道

【摘要】:1-1盲人摸象,难识理财关于理财,似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懂得挺多。面对CPI,不理财不行;想想我们获得财富的艰辛,同样也要感叹不理财不行。从人生阶段来看,积累到一定财富之际,往往是人到中年之时。统计表明,95%的创业都以失败告终。其实以上这三种毒素不难辨别,只要我们对理财的真正作用能有正确的认识、对投资理财的预期的回报率能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就具备了辨别和解除上述毒素的能力。

1-1 盲人摸象,难识理财

关于理财,似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懂得挺多。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都对理财有自己的见解,好似盲人摸象,有人说像墙一般,有人说像柱子一般,更有人说像扇子。保守的人说理财很多余,“你不理财,财不离你”;激进的人则把理财当做创富致富的捷径,期待理财让自己一跃而上实现财富梦想。纵使是一家人,坐下来讨论自家财富的事情,都难免出现此类的分歧。

那么,理财到底是什么?

它是多余的吗?不理财行不行?

它是创富的金钥匙吗?我们对它的期待算不算高?

还是让我们从理财的根本目的、预期回报、常见误区、应有心态、操作要领、有效策略等等要素来向读者展现财富管理的“全象”吧!

拿什么面对你,我的CPI

这几年来,食品、住宅、能源的价格纷纷暴涨,猪肉、汽油等商品将了老百姓一军又一军,以至于网民们在网上悲叹:十块钱如今还能买什么?!十块钱,从前能买块肉,如今碰上“蒜你狠”,也就只能买把蒜;从前能在北京上海买份快餐,如今也就能买碗粥了—要是在金融街、陆家嘴,还不一定够呢。钱不值钱了,这是大家普遍的感觉。

如果我们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劳动力报酬的长期上涨需求,以及农产品价格因供需平衡的改变而长期上涨等因素,中国的反映物价水中國平內的地指居标民消—費價消格费變動物情价況(指百数分(比也)就是大家共同关心的CPI)可能长期7维持在3.5%~4% 的水平;而利率水平似乎永远追不上CPI。负利率成为常6态之下,将钱放在手中或者存在银行,缩水几成定局。

图1-1 消费物价指数常常高企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高企的CPI呢?君不见,CPI已经被猪拱成了“China Pig Index”(因猪肉在CPI中的权重过重,有人戏称CPI为中国猪肉指数),不少人开玩笑:不让我们的财富保值增值,以后恐怕连猪肉也吃不上了吧。

面对CPI,不理财不行;想想我们获得财富的艰辛,同样也要感叹不理财不行。

我们大多数人的财富,一般都是以聪明才智加苦干加巧干,通过工作或创业打拼获得。既然所理之财是自己多年打拼积累的财富,我们怎么坐视它缩水?况且,财富的增值部分也是今后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甚至基本保障,所以我们就必须认真对待我们的财富。

从人生阶段来看,积累到一定财富之际,往往是人到中年之时。对一般的中产阶级而言,所积累的财富是父母眼下的幸福,是自己晚年的保障,更是子女未来的前程。工作与创业疲惫之余,我们当然需要为自己、自己的未来以及整个家庭考虑。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以认真的态度去管理这些代表自己多年心血的财富,通过财富保值增值来为至爱、子女和其他家人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而不是往银行一存了事。

创富潮落,添富潮起

不理财不行,那么理财是快速致富的金钥匙吗?

众所周知,这二三十年来,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私人财富得到了快速积累。然而笔者在长期的财富管理从业实践中一直面对这样的困惑: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间,成千上万的富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们还没见到哪一位是通过简单的股市和基金投资创富成功的。历年的中国富豪榜,无论是胡润百富,又或是福布斯,上榜者遍布地产、家电、造纸、食品、钢铁、零售、服装、IT等等行业,独缺的一行是—“专业的投资者”。

简单总结一句,他们致富的共同特点是抓住机会通过实业积累加上资本运作。大多数时候,致富是需要“冒险一搏”的,然而它多半是依靠创业或创投。创业和创投致富成功的概率其实并不高,尽管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人士”们的风光,但是他们仅仅是一场场“大浪淘沙”的幸运儿和屡败屡战的幸存者而已!统计表明,95%的创业都以失败告终。而创业的失败意味着财富投入的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因此创业和创投其实是以“小概率事件”去造就大的成功。

由此大家可以想到,没几个人通过理财创富致富,通过实业创富致富的人也是大浪淘沙后的凤毛麟角。可是理财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我们怎能去以创富致富的心态去赌那个“凤毛麟角”呢?

在理论上,财富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适当的资产配置来取得与所承担风险相对应的合理回报,同时以分散投资规避各种非系统性风险。如今许多人都在力图通过理财致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情况,大概是因为过去二三十年间创富是主调,所以许多人的思维都奔创富而去了。而且许多已基本完成创富的高资产净值人群,其对财富管理的收益预期也并没有从“进取创富”调整到“稳健守业”。

因此,笔者必须强调:理财只能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这一小的成功,不过它的实现则应是大概率事件。只有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多年辛勤工作积累的财富,让篮子里的鸡蛋平安度过经济的潮起潮落。

解“毒”你的理财

理财的套餐中,非常容易被混进以下三种毒素:

(1)过高的回报预期推动的频繁操作、追涨杀跌,结果差强人意不说,还让自己疲惫不堪,焦虑不堪。

(2)孤注一掷型的单一组合,风险集中,篮子一摔,所有鸡蛋都碎。(www.chuimin.cn)

(3)以走捷径为目的而盲目偏信,跟风盲从砖家(如某些 “股评家”)们的所谓预测、分析,不但捷径没走成,反而中了圈套而造成财富上的损失。

其实以上这三种毒素不难辨别,只要我们对理财的真正作用能有正确的认识、对投资理财的预期的回报率能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就具备了辨别和解除上述毒素的能力。

而且,这三种毒其实都相互联系,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位“聪明人”:他试图通过理财快速致富,所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比如股票)之上;为了能够提高回报率,他试图踩准股市的“高点”与“谷底”,于是频繁地买卖操作;为了能让自己的买卖尽可能地“合理”“科学”,他不停地关注庄家,不停地关注和跟从“股评家”的“金股推荐”,甚至花重金购买所谓的预测软件。

那么结果如何呢?

退一步讲,就算他偶尔会踩准“高点”与“谷底”吧,一次获得不错的收益率。可是他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每天上班时间盯着大盘的红绿,回到家中盯着股评节目,一周有五天要纠结焦虑,值得吗?!如此一来,他还有多少时间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多少时间分享给自己至爱的家人?每天那样盯着大盘走势,焦虑之下恐怕也难免让性格暴躁吧。继续阅读本书,您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一次性地实现“低买高卖”,多是运气使然。既不可复制,也无助于实现长期财富保值增值的理财目标!"

在笔者看来,不当的理财目的往往给理财者身心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背离理财的初衷。而这样的理念和心态,不见得能使理财的结果幸福。而且肯定不能使理财的过程幸福!

许多A股的投资者,都会感觉“很累”。最近,有一篇挺吸引眼球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对376 750位股民进行调查后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股民”健康数据报告》调查报告称:中国股民身背三座大山(经济压力、股市变化、健康困扰),近半数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结果还显示,有六成的股民被负面情绪包围,深陷“情绪熊市”。

有趣的是,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搜一下,很容易发现,2005年和2008年下半年也不乏同样的调查结果及许多内容相似的报道。似乎在市场表现低迷之际, 多数人每每都被负面情绪包围。

投资何至于此等的累?就是因为人们把理财的目的不知不觉地从“管理财富”变成了“发家致富”,然后为了实现投资理财“收益最大化”,不少投资者每时每日忙于在股市中:寻找和跟随能操纵股市的“庄家”、打探各种“内幕”消息、时刻捕捉涨跌机会……市场表现不佳时还要揪出一些导致下跌的“阴谋家”(国际板、新股发行等)。战果不理想之余,身心还异常疲惫;如此理财,纵使在某几次操作中获得暂时成功,于生活、于自己究竟有多大益处,也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如此过度关注,以及频繁地参与股票等理财产品的买卖,并不是真正合理的投资理财方式。要达到为“过剩”的钱进行保值增值的目的,还是请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将股票、债券、黄金等多种品种做合理的配置(炒股票并不是真正有效的理财,但将股票配置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是理财正道)。我们要紧紧地盯牢“通过投资理财是为了管理财富而让财富得以保值和增值的目标”不偏离,在合理的长期回报预期下,应对股票、债券等等的市场变动,才能充分认识“股海几许浮沉”与“岸边潮起潮落”一样是回避不了的规律,才能保持在投资理财实践中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良好心态。

疲于打听的股民们

读者随意点开几大门户网站的财经版,或者搜索“股友互动+庄家”等概念,不难发现以下类似的文字:“‘股海小舟’提问:老师好!600XXX不断打开涨停,是不是庄家在洗盘,请老师指点。”“603XXX庄家在出货,大家快跑!”每天如此辛苦的打听,何其累也!

而对于已经或接近实现财务自由的高资产净值人群而言,则更应“抓大放小”,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做全面的打算。大家都熟悉的“巨人集团”实际控制人史玉柱曾说过一句非常睿智的话:“拥有一亿的财富和拥有十亿其实区别不大。”其实此数量级的财富已是用不完而且“带不走”的了。那么,投资回报的5%还是10%所带来的资产增值意义也真地不是太大了。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利用好这些财富来为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甚至为社会做点贡献了:公益、慈善、扶助弱势群体等活动带来的幸福感恐怕比已然富裕了的投资者再多出个10%的收益来得更多吧。

“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做!

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那位“聪明人”,我们刚才假定他虽然疲劳焦虑,结果还是不错的,他能有幸偶然踩准“高点”与“低谷”,可是这一定是不可持续的。笔者认为,在那种错误的理财观的推动下,他不但要疲劳焦虑,为财富保值增值的理财目标也是不能实现的,他所做的,是“吃力不讨好”。

贪婪的心态的总让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在投资上应采取积极的“波段操作”:行情上涨时百分之百买入,市场下跌时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可实现为投资者实现创富目标。

表面上看,上述操作近乎完美,似能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真能如此操作吗?我们看看相关数据吧,有研究人员模拟了1940—1973年美国股市长期牛市中的“完美”投资成效进行分析,具体上是行情上涨时,百分之百投资股票,市场下跌时,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而上涨时又都把握了表现最好的热点行业。在这34年里,这个假设的投资组合总是百分之百投资,而且总是投资在不同时期的最佳类别。投资以1000美元开始,买进和卖出各28次,最后会暴增到44亿美元!

虚拟的上述场面十分诱人,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达成过这种绩效,连远低于这种成就的绩效都不曾有。几乎可以肯定,将来也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

反而另有一份精心研究波段操作的内部报告则告诉我们:如投资经理进行这种追涨杀跌的操作,在计算错误和加以成本之后,投资经理对市场的预测4次必须有3次正确,他的投资组合才能损益大致相抵。也有一份金融界的内部报告研究100家大型退休基金的经验,发现所有退休基金都从事过追涨杀跌的操作,但没有一家能靠此提高投资报酬率。事实上,100家中有89家亏损, 5年内平均亏损高达4.5%。

熟悉股票投资的人肯定知道,假设您有100万来投资,一次回报100%的上涨会令您欣喜若狂;然而,一次50%的下跌就会把您“打回原形”。十次100%的上涨(假设您真的有如此的运气)才会令您变得非常富有;然而,一次100%的下跌就让您的财富全部归零。还是放弃这种“百分之百”完美操作的“理想”吧!

为什么?因为把握波段失准是大概率事件!波段的真正确认,都是事后。例如,在金融危机中,花旗银行的股价从50美元一直跌到1美元以下,然后现在又反弹至4美元,有不少人说,在1美元时,我介入好了,做一个波段。然而从概率上看,4美元以下介入持有,现在赢利的概率比在从50美元到4美元之间介入并损的概率要小很多! 因为从50美元到4美元之间的时间和空间显然大得多,要介入的,往往远在股价掉到4美元之前就介入了,要等的,往往在股价掉至1美元还在等!

回到国内看,实际情况完全一样: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主动管理型的公募基金们和我们的“聪明人”一样,大多采取这种“进取”的策略,然而业绩表现上非常不稳定,上半年的明星往往在下半年就陨落。长期跑赢指数的如晨星般寥寥。我们详细看看资产管理明星们的实际长期表现吧:

在2010年的基金排名中,2008年、2009年的前十大选手,除了华夏和华商各一只以外,其他已经跌出前十。 其中,8年的前十中有4只跌出了2010年的前100名,2009年的前十中有7只跌出2010年前100名。从长期来看,仅有两只基金既在2010年的前十中,也在三年间的总回报的前十中。而2009年前十名中有7只基金跌出2010年的100名以外。基金经理尚不能常年盈利,何况我们普通的理财者?

由此看来,在那种志在致富的理财理念下,集中资金进行追涨杀跌,取得收益的最大化,成功的概率很低。就算投资跟着行家走,追着高手行,也难长期获得超额回报。

所以说这种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财方式,不但过程不幸福,结果也不好。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别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