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小省区成为化肥大省宁夏是一个小省区,人口、国土面积、经济总量都比较小,但却是全国化肥生产大省。目前,宁夏鲁西化肥公司的化肥产品不仅占领宁夏市场,且远销东北、华北、西北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联动,成为中国石油在宁夏地区最大的骨干企业。多年来,宁夏90%以上的化肥供应区外。......
2024-10-03
03 走出大山奔小康
宁夏中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各种灾害频发,人民生活极其艰苦。多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而导致生态恶化,由于生态恶化而陷入长期贫困。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在宁夏半壁河山相互交织,成为当地群众面对的两大难题。如何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有效结合,对宁夏人民而言,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宁夏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通过大规模移民搬迁,将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搬出,实现了“走出大山奔小康”。
中南海情系“西海固”
“西海固”地区是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代称,包括固原四县一区和海原、红寺堡、同心、盐池等地。自公元前104年至1949年的2000多年中,该地区发生大旱250次,平均8年一次,近几十年来更是达到5年一次。有人曾以“苦瘠甲于天下”描述这里的贫困情况。1972年该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更加剧了这里的人地矛盾,人均耕地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5亩锐减到不足4亩,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境地。
生态移民新村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海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召开国务院“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部署“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问题。1980年8月,新华社的胡国华、傅上伦、冯东书和戴国强4名记者怀着一种使命感,来到六盘山下的固原。他们目睹了当地的赤贫状况后,向新华社发了一条500多字的内参:“有一半农家的全部财产还不到100元!许多农家,不仅炕上没被子,孩子没衣穿,就连吃饭的碗都没有,只在睡觉的炕边挖几个小坑,就算是饭碗了,更不用提所谓的‘饭’了。”就在内参发出的第三天,胡耀邦总书记当即来到了“西海固”进行考察和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情系宁夏,十分关心“西海固”人民的脱贫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四次到宁夏视察,并深入西海固地区,对加快发展作出具体指示。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国家支持“西海固”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1982年国务院启动实施“三西”扶贫开发计划,1987年国家作出实施“八七”扶贫开发计划的重大部署,“西海固”地区都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2011年12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宁夏六盘山地区(含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海原等7县区)列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今后10年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吊庄移民:宁夏移民搬迁的初步尝试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问题,关键是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了不一方人”的困局,移民搬迁是最有效的选择。从1980年代开始,自治区先行实施了吊庄移民,之后又相继实施了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累计搬迁85万人,贫困农民从此告别了大山深沟,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完善结合。
1983年5月13日,对于“西海固”地区人民来说是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这一天,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宁县长山头农场一间简易的会议室里召开了首次扶贫移民协商会议,首次提出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思路,作出了实施吊庄移民的重大决策。从1985年起,吊庄移民工程在宁夏山川大规模展开,隆德、泾源、固原(现为原州区)3个县首先开始实施吊庄移民,近8万人迁到银川平原、卫宁平原黄灌区的平罗县隆湖、永宁县芦草洼和中宁县大战场,揭开了宁夏移民开发史册的崭新一页。
在随后的几年里,盐池、中卫、彭阳、西吉、海原等县分别在灵武县狼皮子梁、中卫南山台子、中宁县长山头、陶乐县三棵柳和五堆子等地分别兴建了嵌插式吊庄移民,累计建成移民吊庄25处,搬迁42万余人,开发耕地83万亩。为解决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移民继续享受在山区的各种优惠待遇,移民在吊庄工程基建和修建农村道路中采取以工代赈方式酬劳,使山区搬迁农民刚进吊庄就可凭自己的双手,一边建设家园一边维持家庭生活,在荒芜的沙滩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如今的移民吊庄已成为移民生活的乐园,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一行行挺拔的林木,让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贫困农民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实现着致富的梦想。
红寺堡:全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
伴随着吊庄移民效益的逐步显现,宁夏又启动了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和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工程。1994年9月,自治区提出“利用黄河两岸广阔平坦的干旱荒原,扬黄河之水,建设灌溉区,将山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人口迁往灌区”的构想。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依托扬黄灌区和国有农场等土地资源,开发建成了红寺堡、南梁、渠口等一批移民开发区,累计搬迁移民20多万人。红寺堡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移民开发区。
永宁县生态移民新村(www.chuimin.cn)
开发建设前的红寺堡,干旱少雨,风沙飞扬,当地群众这样描述红寺堡:“山是和尚头,滴水贵如油,春种一坡地,秋收粮半斗”。1998年9月,一场大规模的异地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10年来,红寺堡累计开发土地40万亩,建设了4个乡镇,47个行政村,有近20万回汉群众从宁夏中南部山区的海原、西吉、原州区、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中宁等县区搬迁至红寺堡。
10多年来,勤劳的移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建成各类学校64所,在校学生3.3万人。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累计人工造林125万亩,面积6.4平方公里红寺堡小城宛如一颗明珠掩映在绿洲之中。建成六个万亩葡萄种植基地,葡萄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一片片、一架架的葡萄,扮靓了红寺堡荒凉贫瘠的土地,也激发了移民群众致富的热情。
如今的红寺堡——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移民新区正在亘古荒原上崛起。2011年,红寺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388万元,移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初期不足500元达到4028元。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在红寺堡视察时,曾赋诗一首:“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引黄造绿洲,万民俱开颜”,印证了红寺堡发生的巨变。
生态移民:移民搬迁的新篇章
实践在不断丰富,认识在不断深化。在移民工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宁夏进一步认识到,移民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大举措,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解决中部干旱带的发展问题,必须走“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的道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相结合,走整村搬迁的道路,才能使迁入地得到更快的开发,使迁出地生态得到更好地保护,使移民群众更好地生活定居。
自治区于2007年印发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全面启动了以扶贫开发与恢复生态为目的、以县内安置为主的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走”和“近水、靠城、沿路”的思路,累计建成42个移民新村,把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的中部干旱带同心、海原、盐池、西吉、原州、中卫6县区37个乡镇的20万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内扬黄工程渠道沿线、公路沿线和城郊,并配套建设了水、电、路、学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上学难、出行难、喝水难问题。
同心县韦州移民新村
同心县马高庄乡是一个群众吃水十分困难的地方,全乡四分之三的百姓吃水靠肩扛、牲口驮或雇三轮车拉,一方水拉到家成本在100元以上。武警宁夏总队从1999年起,每逢旱情都为同心予旺村承担送水任务,送水车从同心县城出发,沿途老百姓拿着盆子、提着桶拦车讨水,往往到不了目的地水就没了。经过移民搬迁后,群众住进了整齐明亮的新家园,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并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在同心、海原、盐池等生态移民地区,荒山有了“面子”,农民有了“票子”,原来的村庄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的“迷宫”。正在实施的县内生态移民工程,不仅改变着中部干旱带的颜色,也改写着中部干旱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史。
经历20多年的移民搬迁开发历程,宁夏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山川互济的科学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今的镇北堡、闽宁镇、大战场、红寺堡等移民区,处处呈现的是安居乐业、多业并举的发展图景。搬出大山的几十万移民,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状况,也使迁入地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沿黄城市带城乡一体化进程。当年的戈壁滩、盐碱地,经过大规模移民开发后,如今已是绿树成行,田畴交错,集镇上商贾如云,楼堂林立,成为宜居创业之地。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序幕已经拉开,全区上下共同描绘“十二五”蓝图的新的历史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审议通过了宁夏中南部地区“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这是一场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是一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建共享工程,是一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生态治理工程,是一场沿黄地区与中南部优势资源互补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工程。
根据“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宁夏将根据移民自身条件和自愿选择,按照宜工宜农相结合的思路,在五年内通过县内县外两种途径,采取集中安置与插花安置、有土安置与无土安置等多种方式,对中南部地区35万人口进行整体搬迁,同时对迁出区腾出的300万亩土地进行生态恢复,再造山清水秀、草长羊肥的六盘山高原绿岛。自治区有过去几十年的移民经验,有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强烈愿望,有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十二五”生态移民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一定能在宁夏这片美丽的土地书写出一部改天换地的杰作!
有关生机勃发的宁夏的文章
06小省区成为化肥大省宁夏是一个小省区,人口、国土面积、经济总量都比较小,但却是全国化肥生产大省。目前,宁夏鲁西化肥公司的化肥产品不仅占领宁夏市场,且远销东北、华北、西北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联动,成为中国石油在宁夏地区最大的骨干企业。多年来,宁夏90%以上的化肥供应区外。......
2024-10-03
昨天,一位朋友问我,中国的股市到底是什么?而且来问我这个对中国资本市场几乎是一窍不通的人。中国的股市很年轻,走过的路程也就是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光景。中国品牌的衣服也不穿了,从上到下,全身都是国际化的大品牌。连他都能发出感慨,大问中国的股市是什么,可见中国的股市已经什么都不是了。如果这位高层没有说假话,那么中国的股市就一定要出现震荡,甚或是毁灭。因为大家知道,它是中国国家控股的能源公司。......
2024-01-25
动画角色品牌的稀缺是中国动画难以走上良性产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品牌版权意识的缺失和市场定位的问题,早期“中国学派”创造的经典动画形象,因为缺乏版权保护,而错失了发展成为民族品牌的最佳时期,盗版侵权也打击了原创的积极性。[4]宫承波、王大智、朱逸伦主编:《动画概论》(第三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266页。[15]吴振尘:《动画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页。......
2023-08-17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有人认为,全面小康已经建成,出现可以高枕无忧的错误思想。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仍然没有变。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然任重道远。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规划和部署未来美好社会。......
2023-08-16
防震减灾,服务小康社会甘肃省“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顺利通过评审,防震减灾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服务小康社会的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要抓好实施。因此,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保证。面对甘肃省严峻的地震环境和震情形势,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2023-11-30
宁夏的硅石资源丰富,品种也比较齐全。全区探明硅石矿产地41处,查明硅石资源量245857.422万吨,其中结晶硅用脉石英矿以及冶金、玻璃用石英岩状砂岩,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中段、北段的石嘴山市、银川市,以及中卫市香山地区。宁夏硅石的形成历经十亿年时间。硅石加焦炭和铁屑,通过加热,在高温下冶炼硅铁。宁夏是我国第二大硅铁生产基地。宁夏石嘴山市贺兰山硅石矿集区,硅资源品质及产量居全国前列。......
2023-09-29
镇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石峁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堡古城。镇政府驻地高家堡村。高家堡镇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地区,东南部为丘陵沟壑区。表1-2-102012年高家堡镇各行政村、自然村统计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乔岔滩办事处2011年6月28日,撤销乔岔滩乡并入高家堡镇,为办事处。乔岔滩办事处距县城75公里,北与高家堡相接壤,东北与神木镇解家堡办事处相邻,东南与花石崖镇相邻,西与榆阳区安崖镇隔秃尾河相望。......
2023-08-20
作为班主任的我,有责任促进家校共育,让孩子们在正能量语境中成长,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他们的潜能,于是我决定和家长们聊聊怎样“和孩子好好说话”。(七)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和孩子好好说话的一个小技巧;践行和孩子好好说话,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合作和班级管理。......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