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长治县南宋乡三王村:从历史逃难到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决策

长治县南宋乡三王村:从历史逃难到地质灾害,整体搬迁决策

【摘要】:三王村今天这个故事讲的是咱们长治县南宋乡有一个村,叫长青村。不料兄长刘演被部将所害,刘秀被王莽一路追杀,从高平刘家庙翻山越岭进入长治县境内,逃至三王村东南的跑马岭上时,人困马乏,筋疲力尽。近些年来,由于地质结构变化,三王村部分地带出现了严重的裂缝、地鼓现象,成为省定的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质灾害重点监测村。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长治县委、县政府做出三王村整体搬迁的决定。

三 王 村

今天这个故事讲的是咱们长治南宋乡有一个村,叫长青村。不过,这是现在的名称。原来叫三王村,明代以前叫西掌村。这个村子坐落在大山的半山腰,村子不大,只有百余十户,却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风貌。那么,这个听起来名字很美的村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据民间传说和遗迹考证,这个村的成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之时。村里的最早先民,是河南逃荒至此的三个王姓人家。他们原住在黄河岸边,后来因河水常年泛滥,无法生计,这才拖儿带女,北上太行。当来到这里时,只见山头青松郁郁,山脚泉水淙淙,山坡土质肥沃,非常适合居住,便搭起窝棚住了下来,并取村名“三王村”。明《潞州志》里是这样记的:明时,这里为“雄山乡义岭都西掌里”。“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清初,改西掌里为“西掌村”。直到 1981年,为避免一县之内的村名重复,才更名为“长青村”。

俗话说:有村就有庙,无庙即为庄,这话说得有道理。古时,寺庙多为一村富饶的象征,也可反映出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三王村这个村虽小,寺庙却不少,什么龙王庙、城隍庙、河神庙、祖师庙、老君庙、土地庙、奶奶庙、菩萨庙、关帝庙等十余座庙宇围绕小村四围。尽管随着沧桑岁月的流逝,现在除城隍庙之外,其他寺庙均已不见,只留下空落的遗迹,但三王村的昨日辉煌由此可见一斑。

说起三王村里的城隍庙,可大有名堂。城隍庙,乃“护城佑民、剪恶除凶、主掌冥籍”之所,自古一城一座。然而,三王村的城隍庙,不仅远离城池,与偏远山村为邻,还是长治县境内的第二座城隍庙,与天子岭上的天下都城隍,各据雄山东西,遥遥相望。为什么同一个县竟不顾传统会有两个城隍庙呢?

还是来听一段民间传说吧:据说这两个城隍庙都与汉光武帝刘秀有缘。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室刘演、刘仲、刘秀兄弟三人,起兵讨伐王莽。不料兄长刘演被部将所害,刘秀被王莽一路追杀,从高平刘家庙翻山越岭进入长治县境内,逃至三王村东南的跑马岭上时,人困马乏,筋疲力尽。这时,正好有一村姑在田里做活。于是,刘秀忙求村姑救命。村姑急切中抱起一堆秸秆将刘秀掩盖起来,骗过了王莽追兵,才逃过一劫。为感谢救命之恩,刘秀许诺,来日坐了皇位,一定封其为皇姑。此外,还要把此地山神小庙封为城隍,敕封其兄刘演为此处城隍之神,并赐额“幽明监察”, 以保佑当地百姓平安

然而,当刘秀越过老雄山,逃到天子岭时,不料又与王莽的追兵相遇,匆忙之中,刘秀逃入一个山神庙中躲避。无意中回头一看,庙门上的蜘蛛网被他进来时撞破了,情急之中,刘秀跪地祷告,如能逃过此难,来日登基,定封此庙为此地城隍。但一想不妥,刚刚封了一个城隍,怎能再封一个?急忙改口,来日登基,定封此庙为天下都城隍,管辖天下的所有城隍。话音一落,已破的蜘蛛网,自动弥合。王莽追兵见小庙蛛网封门,于是转身匆匆忙忙往前追去,又让刘秀逃过一劫。后来,刘秀即位,封天子岭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庙”,并亲书匾额“天下都城隍”。一位村姑,一张蜘蛛网,奠定了大汉江山,改写了中国历史,也让长治县一下子有了两个城隍庙,成为千古佳话。(www.chuimin.cn)

三王村的城隍庙,坐落在村东北的石崖上,离山脚约40米高,庙前是一丈多高的石岸,石岸上有数块石条分外突出。据说,当初建庙时,原本要修一座石梯,供香客上下,突出的石条即是连接之处。但不知何因,庙建起来了,而石梯却迟迟没有筑起,人们只好从东西两侧绕道而上。城隍庙门框上有一块匾额,雕刻着“幽明监察”四个大字。此庙年久失修,现在大部分已经坍塌,因庙中石碑被毁,创建年代也无从考究,但从现存风格和建材看,墙砖形体硕大,斗拱尺寸较小,木质浮雕精致,最迟也为明代建筑。庙虽残破,香火却长年不断。

如果说庙宇多是三王村富裕的象征,这里的铁业更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村由于地处潞泽两州的交通要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条车马古道成为连接万里荫城与中原、两广乃至中亚地区的唯一通道。明清时,小小的山村铁匠铺竟有六家,村中大多数壮劳力,从事打铁行当。于是,有了车马大店,养有骡马,备有鞍驮,专供客商雇用,从事铁货购销贩运。客商南来北往,山道车水马龙,山村铁锤叮当,百姓安居乐业,王家大院就是那个时期的佼佼者。

王家大院,坐落于一条沟壑之上,石头作基,青砖砌墙,用石头券起来的高大门洞,既是唯一的进出通道,又是下雨排洪的主要泄口。门洞上装有厚重的木门。晚上木门一关,用粗大的门栓拴上,外人根本无法进去。门洞上还筑有阁楼,专供看门人守护居住。大院是七座砖木结构的两层高楼,墙体坚固,砖雕石刻,装饰精美,格外高贵典雅。前院正中,有一圆形团龙砖雕,高约一米,西北角有一旁门,门上镶嵌着“清风韵”三个砖雕大字。出旁门即是花园,曲径亭台,依山就势,青松翠柏,芳草萋萋,足见主人的闲情雅趣。屋背后墙上,有多处装有拴马铁环,应该是专供运销铁货的马帮在此歇脚时拴马之用,看上去十分有气势。

在王家大院的左前方,还有一处建筑考究的古宅院,也是靠经营铁货发家的一户殷实人家。南北两幢楼房,东是街门,西是更铺,专供巡夜打更人居住。院后有一废弃步窑,据村人讲,明朝时,该家曾雇工在此打过煤窑,每往上挖一升石渣,给一枚小钱,但终究没能挖出煤来,才使家道中落。

近些年来,由于地质结构变化,三王村部分地带出现了严重的裂缝、地鼓现象,成为省定的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质灾害重点监测村。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长治县委、县政府做出三王村整体搬迁的决定。2009年夏,全村83户345人全部搬迁到县城居住,成为长治县历史上第一个因地质灾害被整体搬迁的村庄。

村里的人走了,曾经的高门大宅纷纷落锁,这个千年小山村变得空旷寂静。然而,这里的庙不会走,这里的宅不会走,这里的古树也不会走,它高高仰起的树枝,俯视着村里的一草一木,见证着村里古往今来发生的所有故事,在那里永久地守候着过去、现在,也在守候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