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故事上党:下》将电视文化丛书提升至新高度

《故事上党:下》将电视文化丛书提升至新高度

【摘要】:为电视文化丛书《故事上党》而作石建旺宋怀乐编辑出版电视文化丛书《故事上党》之念,源于创办电视栏目《故事上党》。由于《故事上党》丛书脱胎于《故事上党》电视栏目这种形式,因此,有必要将其以电视形式产生的本意、定位、设置诸情况详细明示,以达到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丛书的目的。讲述类栏目《故事上党》的定位就是一个“本土化”概念缩小的过程。《故事上党》栏目的形式就是依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并产生的。

电视文化丛书《故事上党》而作

石建旺 宋怀乐

编辑出版电视文化丛书《故事上党》之念,源于创办电视栏目《故事上党》。这个栏目在当地观众中有较高的收视率,社会影响很好。这从利用电视媒介对地域性文化进行宣传的角度来说,达到了目的,起到了效果。但电视媒介“一瞬而过,不宜保存”的问题也随之而生。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视频所讲故事整理成文字,以电视文化丛书的形式面对读者,从而实现立体媒介向平面媒介的转换,达到电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目的。

由于《故事上党》丛书脱胎于《故事上党》电视栏目这种形式,因此,有必要将其以电视形式产生的本意、定位、设置诸情况详细明示,以达到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丛书的目的。

《故事上党》电视栏目,是一档以讲述地域性故事为主的栏目。栏目的定位是:“一座古城,一个故事,一个秘密。”由于这档栏目说的都是地域内观众身边的“本土”事,又是当地人想知道却又弄不清来龙去脉,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再加上栏目形式上的创新,所以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观众好评。栏目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地域“牌”,理清出“牌”路数,审时度势,创办的栏目才能定位准确。

从电视节目的现状看,在“本土化办电视栏目”的召唤中,各级各类电视台创办的“本土化”栏目多如牛毛,表现形式却除少数栏目有所创新外,大多都是仿制品。学习好的东西,无可厚非,但不能是机械地学,一味照抄,要在学中创新。有些地、市级电视台由于受多种不利因素局限,“东施效颦”就更严重一些,结果学得“四六不像”。因此,栏目不被当地群众喜欢,办不了多久就流产也在情理之中。这就形成了“一个栏目去了,一个栏目再来”的怪圈。如此来来去去,看似年年改版换新,在观众心中却很少有烙印。产生这样的问题,毛病就出在办栏目者不能对“本土化”这个概念“审时度势”上,没有真正理解“本土化”的准确内涵。应该说“本土化”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不能说一个地、市级电视台,把一个省、一个地区的内容,拿来做成电视栏目就不是“本土化”。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把‘本土化’的概念缩小到一个与地域性观众口味相吻合”的范畴,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讲述类栏目《故事上党》的定位就是一个“本土化”概念缩小的过程。

长治古称“上党”,这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的远古神话精卫填海”、“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取材于这里,名胜古迹、秘闻传说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由于受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影响,当地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虽说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新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但那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依旧在产生着较大的作用,左右着人们的收视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饭场地头的闲情聊天,还是向外乡人炫耀,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传统的故事,就是身边的故事。尽管有的东西说得不那么准确,离故事原貌也大有出入,可人们还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有时候,听者与说者之间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争议,有时竟会为一个故事的细节问题伤了和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同样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而故事又沿着谁信传谁的方向各自流传,特别是对于流传已久的传说、神话来说更是这样。久而久之,一个故事谁也说不清它的确切性如何,也不知信哪个要好一些。因此,要想推出一档地域性强的讲述类电视栏目,做到既能丰富电视荧屏,又能符合当地人们的观赏习惯,在观众中占有收视份额,就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解剖当地的传统文化上,放在解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界点上,放在如何使古今文化浑然一体、有助于现代文明建设上。这些问题解决了,一个好的讲述类栏目就会应运而生。

围绕栏目的定位,《故事上党》栏目把内容选材全部局限在地域内的十三个县、市(区),除此之外,内容再好也不选择。以此为基础,又对地域流传广的有故事情节、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景区风光、村庄地名、饮食道德伦理、案例事件、名人、非物质文化等,分门别类进行详细分类选择,对可融入栏目的内容,抽出专人深入到故事的发生地进行采访。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根据故事的流传情况、栏目的需要进行艺术加工,有繁有简、有先有后地进行拍摄、制作、播出。这种以地域为主、以讲述人们身边故事为主的“出牌”方式,深得当地人的好评。因此,无论是采访素材、拍摄过程都能得到当地人的大力支持。有的部门或个人还主动把栏目记者请到自己的单位、家中,为所在地发生的故事提供素材,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完善。尤其是对当地旅游资源有开发价值的故事,人们的期望值更高,提供素材的积极性更大。如当地有一个正在开发的旅游区,其中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洞内的石头形状各异,酷似一只只狐狸,历代以来,人们称之为“狐仙洞”,相应的传说更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栏目组对这些传说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个石洞进行宣传,结果,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凡此种种,对讲述类电视栏目特色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新形式,不能让“牌”指挥人,而要让人指挥“牌”。(www.chuimin.cn)

“形式”作为讲述类电视栏目的表面现象,是与观众直接见面的东西,它的外表如何,观众能否接受,制作者对所要表现的内容包装得是否合理,从而让内容进一步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新创办的讲述类电视栏目,在有好的栏目定位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是栏目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这里说到的“形式”,是创新的“形式”。“形式”创新了,那叫“人指挥牌”;用“旧瓶装新酒”,一味借用外地的形式,那叫“牌指挥人”。能不能做到前者,就要看所使用的形式在本地域内的电视频道上有没有出现过,是不是有过雷同的。如果有那就不能叫“创新”,这是对栏目形式是否创新的“衡量”标准。《故事上党》栏目的形式就是依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并产生的。它在定位确定之后,首要的就是考虑用什么形式来包装。“以主持人在室内讲述故事为主线,以故事发生地的实景画面、现场同期为辅助,以发生故事的时空为顺序进行讲述,达到讲述与实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是对这个形式的概括性总结。当然,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在外地的电视频道上不是没有,但在当地却是从来没有过的。对没有过的并注入当地个性元素再使用的形式,也是创新,当地的观众自然对之乐于接受。

先从讲述的主持人来看。主持人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按说主持这个栏目不合适,年纪轻、阅历少,压不住台。但考虑到他体重二百多,光头大脸,眼睛有神,表述能力强,记忆力超群,学过表演专业,外形和综合素质上还是比较适宜的;再加上着古装、持折扇、坐太师椅,以及录像背景营造出的神秘氛围衬托,很有几分味道。样片一做出,观者都说这是专门为主持人量身定做的一档栏目,肯定能吸引观众眼球。果不其然,这个栏目以新的形式包装后一面世,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再从栏目的片头设计来看。一个栏目有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片头是十分重要的。它好比一篇文章的标题,能让读者一目了然。但它的风格必须与栏目定位相吻合,而不能游离于栏目定位之外。也就是说,栏目的每期内容可以变化,但片头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成后,将伴随栏目内容的终身。片头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包装设计就自然得从长远着眼,需要对画面精心拍摄制作,对语句仔细推敲,对音乐反复选择。依据这个准则,《故事上党》栏目编导人员根据本地地域性文化的特点,在短短的十秒钟内,把栏目主题词、故事精粹画面融于一体,用特定的地域环境画面、粗犷短促的地域性音乐进行烘托,体现出了地域性十分强烈、特色非常鲜明的栏目风格,对观众的视觉起到了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

最后看栏目片尾。一个栏目的片尾做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整个栏目是否完整的重要问题,同样也是对栏目进行包装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观众在看栏目时是不会把片尾当做一个独立部分来看的,它在观众眼中是一个和栏目内容完整如一的东西,尤其是看到最后,尽管栏目的内容已讲述完,但由于观众思维还处于一个高度集中和兴奋期,还在对栏目所讲述的故事进行回味、反思,这时,如果没有一个可以让人的思维缓冲时段,极有可能对栏目讲述的内容有所冲淡。因此,好的栏目片尾起的作用可以说不亚于片头。在这方面《故事上党》栏目是这样做的:讲述的内容结束后,把荧屏一分为二,约三分之一的地方用拍摄时的精彩花絮,帮助观众强化讲述内容,放松情绪;约三分之二的地方用暗红色的古老城砖做背景,寓示所讲述内容的厚重,在相应的地域性背景音乐中,由下至上拉出拍摄职员名单、栏目播出时间后定格。这种处理方法虽然不是什么创新,但用在烘托栏目内容方面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一个讲述类栏目形式从头至尾进行包装,不仅要体现在栏目自身,更要体现在观众视觉以外,也就是要体现在听觉上,这是扩大栏目自身影响、提高社会效益的关键之举。让栏目内容由“视觉转为听觉”,是《故事上党》栏目大胆的创新尝试。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今,广播电台虽然处于劣势,但它确实有一批忠实的收听群体。考虑到这个因素,栏目组与广播频率协商,在黄金时段开辟出时间,将栏目内容的视觉影视图像转化为听觉信号进行播出。实践表明,这么做不仅有效果,而且还十分明显,不少听众纷纷给电台打电话要求对栏目内容进行重播。在此同时,栏目组还在市区繁华地段开辟了拍摄基地,大张旗鼓地进行了造势宣传,这种大力度的对自身宣传的创新,也给栏目的社会影响率增色不少。

三、了然于胸,“出牌”要纵观“牌局”,让每一张牌都起到“棋子”作用。

一个栏目的时长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讲述故事内容的构成因素自然也有限度。如一个故事可能有长有短,有的可能引人入胜,有的就略逊色;有的构成因素在栏目的时限内放不下,有的则不能充满栏目的时限。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截长补短的问题,也就是素材的选择与充实问题。当选择了一个故事做讲述栏目内容时,首要的是应考虑全局,也就是一个栏目的故事情节应如何设置?什么时候出什么牌?什么时候动什么样的棋子?如何前后照应?这些都得考虑到,都得“了然于胸”,而不是“盲人瞎马”,心中无数,说到哪算哪。

一般情况下,选择出故事“主线”是重中之重,有了这一步才能进行其他的。围绕这条主线的主要情节不应太多,有两三个能代表故事的骨干情节就够了,关键是要看在这几个情节的带动下,次要情节如何使用,能不能与主要情节产生互动,出场的人物、画面能不能为主要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所表述的语言能不能让情节有起伏,吸引观众看下去。同时,由于一个栏目时间有限,故事必须开门见山,简短的开场白后立马切入正题,把拖沓、多余的话语全部删去,以达到讲述内容中心突出、精干、简明扼要的目的。在做这些工作时,《故事上党》栏目主创人员的主要做法是:在大量收集故事素材的基础上,编导先编故事后讲述,在限定的时间内如果能条理地讲述出来,局外人听后认可,就可以交给主持人深加工出成品,否则,重新返工。这样,栏目内容就可由松散变为集中,精华毕现,增加了观众对之的可信度和喜爱度。这里面有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栏目的主持人的语言如何使用,实践说明:多用地域内百姓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方言俚语,少用或者不用书面语、外来语,可使所用的语言“由死变活,由长变短,由枯燥变有趣”。观众既爱听又好记,看起来有滋有味,说起时朗朗上口。故事主线、情节、用语这几个关键环节的“牌”出好了,整个牌局就活了,就有了生命力。

综上所述,可见讲述类电视栏目只要能把住“地域性”这一关,以本土为主,打本土牌,走本土路,所办的栏目就能叫得响、扎住根,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