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是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政治决定经济。这个一元论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决定经济的观点毫无共同之处。他们指出,政治暴力根本不是什么本原的东西,它是被经济所决定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量。在当时由于论敌主要是反对经济决定政治,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战中也总是强调被他们所反对的这一主......
2023-11-28
第三节 美丑判断标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味佳肴,让人垂涎;美景胜地,游人如织;美女俊男,追求者众;美声妙音,倾听者多。人人喜欢真善美,谁也不会认同假恶丑。然而,对美与丑如何判断,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人的答案不可能完全一致。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论观点,也有不同的学派争论,本书不可能介入其中去做专门的论证。本节只从人生选择学的角度,对美丑的认识、感知和对美的创造等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美丑判断标准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美是存在于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中的被人发现、创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令人愉悦或爱慕的形象。对于美的本质、特征,历来是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要有客观说、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形式说和实践说、和谐说、价值说等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人的社会实践、能动创造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形象显现,确认了人的思想、情感、智慧、价值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是主体与客体、客观性与社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具有形象性、可塑性、发展性、丰富性、独特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征。含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要素,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不同形态。美会随着人类审美实践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歪曲、怪异、畸形的表现。它与美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它是人在实践中所发现和扬弃的,是对美的否定,同人的实践目的、生理、心理的需要不协调,因而令人不快、厌恶。丑与假恶有联系,又有程度、范畴的区别。在艺术中,生活里的丑,被艺术加工,使丑的本质得到揭示,或通过丑来造成特定意境以反衬美,间接肯定美并转化为艺术美,具有审美价值。
判断美丑标准的时代性。判断美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风尚。中国自古就有“环肥燕瘦”之说。杨玉环胖得美,赵飞燕瘦得美。都是当时的时代标准。唐代喜欢增肥,是因为皇帝喜欢的人长得胖。现代流行减肥,是因为人们看到美貌的模特都是清一色的又瘦又高的身姿。
时代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美丑的标准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前,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人不容易长胖。谁家的小孩长得胖,都很羡慕和夸赞,孩子也很高兴。现在,生活好了,容易发胖。你要是说那个少男少女长得胖,他会认为你是讥笑他。20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商品匮乏,布匹都是计划供应,想穿一件美一点的服装,也没有地方去买。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什么款色的服装都可以卖,只要消费能力跟得上,都可以买来穿。
不同时代的政治对美丑标准有引导作用。20世纪60年代,号召全国学习解放军,“解放绿”成了当时最美的流行色。有一套旧军装,就是最美的服饰。能戴上一顶没帽徽的军帽,也觉得很神气。能背一个解放军的黄挎包,也觉得美滋滋的。如今,改革开放,提倡个性的发展,不再是“黄蓝灰”的一统天下,花样不断翻新,穿啥款色的服装都行。服装在美化人的同时,还要讲究有利健康、有利环保、色彩搭配等等。
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艺术对美丑标准都有影响。封建时代,儒家思想遵从男尊女卑,妇女须“三从四德”,一切听男人安排。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还要求“笑不露齿”。革命时期,女子以留短发、穿男装为荣。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艺术珍藏都被斥之为“封资修”的东西,唯恐弃之不及,洋气一点的服装都被称之奇装异服。现如今化妆美容的平常事,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眼中就是“兴妖作怪”之举。一些穆斯林国家的教义规定,女子外出都裹得严严实实。西方国家女子坦胸露背,甚至穿三点式上街也不足为奇。
不同时代的思想意识形态对人们看待美的态度有较大影响。30年前,人们思想比较禁锢。如果你对身材长相都很不错的一位女同事说一句:你长得真美!她肯定脸红。也许心里高兴,但表面上一定会装出生气的样子,回敬你的一定是:“讨厌,以后不准这么说我”。遇到脾气坏一点的,没准给你一句“你这坏家伙!臭流氓!”。甚至会到领导那里告你“不怀好意”。如今,思想解放,人们对美的认识都很自信,个性都比较张扬。你如果在街上大声叫一句:“美女!”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是女性,都会掉过头来,都以为是在叫自己呢。过去,在背面看女性,发型、服饰都一样,分不出年龄。现在,正面看,发型、服饰五花八门,不注意看脸上,或离得远点,没准也会搞错。这说明人们现在与过去相比,对美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比较暧昧,比较羞涩,现在敢于承认美,敢于追求美。
外貌美丑形象的天然性。人的外貌是天生的,高矮胖瘦、是否漂亮,由不得自己,都是父母给的,后天很难改变。但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总想把自己装扮得美一点。尤其是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外貌装扮。所以,美容化妆品和女性的衣服价格都比较高,也比较好卖。有人甚至舍得花重金去整容。一般来说,现代女性找对象,当然也喜欢外貌美一些的帅哥,但是,实际上往往更注重潜能、气质、性格、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经济基础等因素。而男性找对象,对方的外貌往往排在第一位。第一眼看上去很丑的女性,一般很难有男士看中。现实生活中男人谈论起女人姿色来几乎个个神采奕奕、眉飞色舞,即便是很有学识和教养的男士也津津乐道于女人的美丑;女士们对评论同类的相貌也一样乐此不疲。许多人还用打分的方法来评判,但所依据的却是感觉和喜好,所作判定的标准并不准确,最后也就莫衷一是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对人的外貌,有没有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的判断标准和评定方法呢?列夫·托尔斯泰大师对人美丑的界定,曾做过如下表述:人美不美看他(她)的一笑,如果这一笑使他(她)的脸增色变得更漂亮,那他(她)就是美的;如果这一笑并未使他(她)的脸有什么变化,那他(她)就是平庸的;如果这一笑使他(她)的脸变难看了,那他(她)就是丑的。看来判定人美不美的奥秘就看那一笑,笑得好看就美,反之则丑。有人按此标准把女人的相貌划分为以下九级:
一是明星级。明星级女人的笑脸无法形容,但应当说是最美、最灿烂的,用“回眸一笑百媚生”都不足以形容她们动人心魄的笑,其实正是她们无以伦比的笑,使她们有了闭月羞花之貌。明星级女人的笑还相当值钱,中国古人有“千金一笑”之说,意为花费千金,买得一笑。从中国古代骚人墨客们愿用千金买笑看来,他们是懂得女人容貌之美的客观标准的。在中外历史上还都有过因为女人引发的战争,毫无疑问,争夺对象是明星级女人,可见明星级女人曾值钱到何种程度。当代社会还给明星级女人附加了一些标准或条件,如某一方面的素质,比如文化水平、交际能力等要高一些,并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但令人不解的是,男人见了明星级女人一般不会产生邪念,这可能是因为明星级女人都看上去十分清纯且具有皇后般尊严的缘故。产生明星级女人的概率约占女性群体的百万分之一。
二是美女级。美女级女人的笑会使她的脸发出光彩,这种光彩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让人觉得其所在周围环境都明亮起来。面对美女级女人,男人会持续处于感动状态。毫无疑问,美女级女人也属稀缺资源,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就曾对本国美女出国不归忧心忡忡,意欲通过立法限制本国美女出境,尽管这被视为笑谈,但作为一国总统能有此想法也足见美女级女人的身价。产生美女级女人的概率约占女性群体的万分之一。
三是漂亮级。漂亮级女人的笑比较灿烂,但只是偶尔溢出光彩,普通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都能遇到漂亮级女人。漂亮级女人的“回头率”很高,且容易使与其交谈的男人感动,因此漂亮级女人是男人们追逐的对象。漂亮级女人约占女性群体的1%。
四是好看级。好看级女人的笑会使她们的面庞增色,和她们面对面交谈,男人会有一定的愉悦感。普通男人能得到好看级女人的垂青那就感到很幸福、很荣耀了。好看级女人约占女性群体的10%。
五是平常级。平常级女人的笑不会使其面容有任何变化,当然也不容易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男人面对平常级女人往往静如止水,情感上不会大起大落。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女性属于平常级。
六是难看级。难看级女人不笑还可以,一笑会使其面容变得难看。如果难看级女人不断地笑,男人会感到不舒服,会不自觉地转过脸去。难看级女人同好看级女人一样约占女性群体的10%。
七是丑陋级。丑陋级女人拉个脸还能使男人克制住反感,一笑则会使男人感到对视觉神经有某种伤害,如果不断地笑,男人的忍耐力会逐渐丧失,能支撑多久这就要看男人的心理素质和自身条件了。为避免做出令对方十分尴尬的举动,丑陋级女人一笑,男人会不自觉地背过身去。产生丑陋级女人的概率同漂亮级一样是女性群体的1%。
八是奇丑级。男人一不留神见到奇丑级女人也会像猛然见到美女级女人一样有“触电”般的感觉,但这种刺激是排斥性的,可不是异性相吸。奇丑级女人如果面对男人持续发笑,男人不能看她的嘴,否则会崩溃,或者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可是奇丑级女人难得一见,其产生概率同美女级一样是女性群体的万分之一。
九是恐怖级。恐怖级女人一出现就有一种恐怖效应,男人会感到自己的血液在凝固,觉得青山绿水都变成了白山黑水。恐怖级女人“杀伤力”非常大,如果近距离对着男人一笑,男人会因恐惧叫出声来,然后赶快逃离去呕吐。恐怖级女人也相当稀罕,其产生概率同明星级一样是女性群体的百万分之一。
以上标准以“平常级”为中心点,向美丑两端各延伸了四个等级,越到两端的人越少。最美和最丑的都是百万分之一。这个结论未必是精确的统计,但说明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都长得一般化,不算美,也不算丑。这是天然的现象。大多数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外貌的美丑费太多的心思。也不要过分地去计较别人的容貌。
人对美丑感受的可变性。人对美丑的感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不懂事,有好奇心,对成人世界的观察还很幼稚,常说出一些美丑不分的笑话。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开始比较羞涩,对外貌的美丑进入敏感期。比较注意穿着打扮。中年人经过世事风雨,审美观念趋于成熟,对人的外貌美丑相对宽容。老年人饱经沧桑,对人的内心美和外貌美的观察力相对比较强。
人对美丑的感受还有个视觉疲劳的规律。再美的对象,结为夫妻后朝夕相处,日子久了,也就会觉得平常。再好看的风景地,如果天天住在那里,也会觉得厌倦。对一些丑陋之事,见多了,也会见怪不怪。
对美丑的感受也会随着主体文化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而发生变化。对美丑的本质特征、外在形态、表现方式的认识都会悄然发生一些变化。人如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学方面的专业教育以后,或者经过许多年的历练,再回顾一下自己过去对美丑认知的老观念,会觉得十分幼稚而可笑。(www.chuimin.cn)
二、人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个体对美丑判断标准的差异性,反映个人对美丑的感知力。尽管有时人们对某一对象美丑的评判会有一些分歧,但总体上对哪些是真善美,哪些事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基本共识和相对公允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判断美丑的结论总是与大众的结论相左,那就势必会招到大众的“白眼”。提高自己识别美丑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是人生选择的重要课题。
用工作之美打造生活美。追求美好的生活恐怕是全世界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对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美,通过什么方法去获得生活美,现实中不少人并没有想清楚。有人以为有钱就有生活美,于是,不择手段“捞钱”,结果把自己送进了“吃饭住宿都不花钱”的高墙之中,基本的生活倒是蛮有保障,就是没有了看世界美景的自由,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之美。有的人梦想一夜暴富,企图靠赌博、欺诈等自以为聪明的手段去赢得美好的生活,总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其结局与其最初的动机一样丑陋,最终都会被捍卫正义、维护美好的人们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每个劳动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创作的图画最美丽,自己建起的家园最温馨;自己烹制的饭菜最可口,自己劳动的果实最鲜美。无数人的生活阅历共同印证一种现象:如果是经过自己辛勤劳动而得到的报酬,用在美好生活的消费之中,会感到踏实而自豪;如果是非法所得或不劳而获的财富,无论换取多么昂贵的享受,心中一定会有莫名的不安。这就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靠工作之美打造生活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劳动是创造美的根本源泉,不劳而获只能玷污美、损害美。“各尽所能”是社会美的根基,动摇这个根基,一切美好的愿望都无从谈起。羡慕别人美好的生活,先要看一看他的工作之美,“奥妙”到底在哪里。望洋兴叹不如退而织网,下工夫做好自己的工作,美好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近。
用心灵之美塑造形象美。美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需要相互感知和体验,也需要共同去创造。要想享受美,就必须创造美。给人以美的形象,需要用心去塑造。心灵美是形象美的基础;形象美是心灵美的外在展示。刻意装扮出的外表也许会欺骗别人的眼睛于一时,并不能保持长久。人们感受美的形象是一种综合印象。不仅仅看装扮,看穿戴,还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仅看气质、看风度,而且会依据谈吐和外在表现,窥见其思想灵魂。
心灵美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核心和基础。心灵美首先是要懂得美的真正含义。美的核心是要奉献,是要展示自己的价值给别人带来幸福和愉悦。美不是刻意装扮自己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要用学习充实自己、丰满自己,从根本上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自己的文明语言和举止,用内外兼修的方法,使自己的形象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用行为之美创造环境美。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现代人总不能远离社会而独居山林,总要面对居住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购物环境、娱乐环境、交通环境等等。人在享受空气、阳光、水、以及大自然赐予的美好食物的同时,又不得不排泄废物和产生垃圾。人总要与别人共处,相互间交流就是语言环境、声音环境和视觉环境。要享受美的环境,就必须在这些环境之中的每一个人自觉地维护好环境。因为人的生活选择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利用和改造环境,向人们理想的境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环境美。尤其不能图眼前一己之利益,毁后代子孙之福地。要用勤劳的双手、长远的目光、满腔的热忱、浓浓的爱意和永恒的坚持,共同建设人类共有的幸福家园。
为了公共的利益,也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每个人都应该用行为之美去努力维护环境之美。行为美不仅要体现在交往时的礼貌谦让和独处时的自我约束,而且要体现在一贯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之中。路上拥挤时固然需要自觉排队等待,即使没有人看见也不能乱闯红灯。自己的家前屋后经常打扫保持干净当然很好,在公共场所也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制止不文明行为就更值得赞扬。自觉地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人生选择学之大道也。
【本章链接】
选择秘书
某公司董事长培养人有他自己的一套思路。他总喜欢把一些初步看上的员工放到身边,给他当几个月的秘书,通过考察后,行的,委以重用;不行的,放到基层另作安排。
有一年,公司招进一批大学生。董事长开始选择了两名身高貌美的名牌大学本科生,试用一段时间,他并不满意,很快被安排到班组锻炼。后来,他选择一名个头偏矮、相貌平平的普通院校的大专生小刘当秘书。大家都不看好。
有一天,董事长要出差,让小刘订机票。小刘订好机票交给董事长时,在装机票的信封上写明了起飞时间、航次,安排好了第二天送董事长的车辆。
第二天还没上班,小刘又打电话告诉董事长,要提前一小时出发。原来,她早上特意留心本市新闻,听到说通往机场的一座大桥在维修改造,去机场的汽车需要绕道走另一座大桥,要多花50多分钟。董事长即刻出发,没有耽误航班。
在飞机上董事长从闲聊中发现,自己的机票比邻座的两位便宜许多。后来得知,左边的旅客是提前好多天买的,打八折;右边的和自己一样是昨天刚买,但是全价。自己为啥只有六折呢?原来小刘买票可动了不少心思,联系了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几家旅行社了解行情,旅行社与航空公司有长期合作协议,所以能买到六折票。
董事长出差回来的那天,由于有大雾,航班要推迟4小时,董事长打电话给小刘,让司机推迟到机场接。小刘安排好后马上又给董事长家打去电话,告诉他夫人,董事长晚回的原因,让家人先吃饭,不要空等。董事长夫人笑答说:“你真心细,他老是忘记给我们电话,不然,我们还真要等呢!”
三个月后,董事长宣布,小刘到销售部当助理,再后来,安排她参加MBA班学习。一年后,成了董事长的助理。
【观点点击】
董事长对秘书的选择,公司有不少人迷惑不解。董事长后来在一次大会讲话中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对人们理解人才选择的标准颇有启示:
观点之一:选择秘书主要看是否胜任。不存在任何框框,不是那一个人就一定行,也不是选甲就一定正确,选乙就绝对错误。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就正确,放在不适合的岗位就是错误。不适合当秘书,不等于在其他岗位就不是好员工。
观点之二:选择小刘当秘书,是因为他具有两点非常可贵的品质:一是处处为公司着想,精打细算。二是处处用心,精细服务。这是衡量是否胜任秘书工作最基本的两条标准。
观点之三:长相是不是漂亮,不是选秘书的基本标准。虽然外貌漂亮但品德和能力不够要求,就不能当;相貌平平但德才兼优就能胜任。当然,漂亮也是优点,但是,是爹妈给的优点,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基本素质好再加上先天长得漂亮,那当然就更好啦!可是,这样的人才很难碰到呀!
这位董事长的观点得到了员工的赞许和会场的一片掌声,也给本章关于选择标准的论点留下了极好的佐证。
有关人生选择学概说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是经济决定政治,而不是政治决定经济。这个一元论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决定经济的观点毫无共同之处。他们指出,政治暴力根本不是什么本原的东西,它是被经济所决定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量。在当时由于论敌主要是反对经济决定政治,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论战中也总是强调被他们所反对的这一主......
2023-11-28
否认社会生活习惯规则、道德规则等形式为注意义务的渊源,实质上是将注意义务限定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内,是不符合切实保护社会共同生活秩序的要求的[15]。对于习惯或常理上所要求的注意义务的存在范围应当合理限定。因此,要确定行为人是否担负注意义务,必须考虑危害结果的可预见性和可避免性,即人的注意能力问题。......
2023-08-15
本章对此将另加详述,并引发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在本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我们将对国际关系中两个普遍但却颇具争议的特殊话题——关税和均势——予以讨论,并有意识地考察“第三种意象”的解释性作用。在最后一部分中,我们将把第三种意象与若干关于国际政治的非理论性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评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在将卢梭的分析应用于国际经济问题之前,先行对国家经济内部冲突的一个案例予以考察是有价值的。......
2023-07-26
《洪范》重在天人关系的阐发,特别是此中提到的“五行相生”“五德终始”说及关于宇宙构成探讨,直接导致了汉代天人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对汉代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经学思想的发生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势造英雄,复杂的历史、现实的困境、对未来前途的探索,这个时代重担就自然地落在了汉初那些政治家的身上。......
2023-11-28
一八八五年后并控制了海军事务衙门,购买军舰,成立北洋海军。所有这一切在技术和原料方面都依赖外国,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他们所掌握的北洋海军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北洋大学就是适应这一需要在天津原博文书院旧址成立的。博文书院是早在一八八六年由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和津海关道周馥商妥成立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一月,经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准予恢复北洋大学。......
2023-10-08
也就是说,当“性观念”被塑造为某类科学知识时,一套标准化的性规定就此产生,社会便会以这套规定为标准,对人的行为做出判断。可见,当“性话题”从私密领域走向公众领域,从而诞生了“性科学”后,性的话语机制便得以顺畅运转。......
2023-11-03
第一节词语的渗透词语渗透是指一种语言的词汇进入到另一种语言当中。第二类,日本民族利用古汉语现成的“词语”来意译西方语言时产生的词语。第三类,日本民族用自创汉字表示的词,又称为“日语国字词”。判断一个词是否属于日语借词,不能仅仅机械地看其原始出处,更要看它们在后来新的语言环境是否获得了新义。......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