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自扎陵湖南端流出,几经周折,又注入鄂陵湖。浩瀚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宛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手拉手肩并肩地伫立在黄河源头,所以人们常称它们为“姊妹湖”。鄂陵湖鄂陵湖畔迎亲滩鄂陵湖,即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柏海。松赞干布便是在这鄂陵湖畔的迎亲滩见到了来自大唐的公主。......
2023-10-28
早在中生代(6500万年前)时,西部地区较大的山脉如祁连山、巴颜喀山和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兰州盆地已经基本形成;中部地区的阴山和秦岭已经突起;华北地区因受太行山前古断裂的控制,已经形成一个典型的凹陷盆地,盆地基底还发育次级北东向的断裂、隆起和凹陷。北面的燕山,西侧太行山及西南侧东秦岭的余脉大别山分别从北、西、南三面将华北陆缘盆地合围。
第三纪时黄河流域的大陆地壳继承了中生代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表现为以相对稳定或缓慢抬升的振荡性运动。地表以遭受风化剥蚀为主,大部分地区形成多期古剥蚀夷平面,使当时的古地形表面变得十分平缓。只在断陷盆地中分布有河湖相沉积。晚第三纪时在山前和低洼地段普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坡、洪积层,岩性为棕红色黏土,含砾石和粗砂夹层;由于1923年杨仲健、安特生等首先在山西保德考察时发现这层红土,被命名为“保德红土”。保德红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遍分布,并且含有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故又称之为三趾马红土。在青藏高原发现第三纪地层及其三趾纪动物群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因为三趾马动物群主要生活在中国北方中、东部的第三纪晚期的古环境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不能生存三趾马动物。而今在青藏高原发现三趾马动物群,说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纪晚期时的古环境和华北地区相近。也说明了青藏高原在晚第三纪时地势高程比现在要低得多;而今高原的高程与当时相比有很大差别。因此,三趾马红土动物群的发现为探讨青藏高原的古气候古环境及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真实的证据。
青藏高原的三趾马动物群,与黄河中下游常见的三趾马动物群性质一样,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对比。三趾马动物群一般生活在湿热的亚热带森林和草原环境中。从青藏高原化石层和其他地区晚第三纪地层中孢粉化石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当时的植被都主要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根据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三纪地层岩性、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和孢粉测试结果综合分析,可以推测青藏高原第三纪中、晚期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我国已有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区的宁夏、内蒙、山西、陕西等省区,海拔高度均在几百米到1000米。我国其他地区,如新疆、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层位高度也大多都在海拔1000米左右。国外南亚大陆(印度、巴基斯坦)产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地层的海拔也只有500~1000米,可见三趾马当时只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中生活。科学研究表明,三趾马动物群几乎没有适应不同气候带和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存能力,它们的分布地域很窄。如在中、高纬度地区三趾马动物群的绝灭以及生存延续时限较短就是——个很好的证明。目前三趾马某些种属的后裔,如长颈鹿、犀牛等动物,仅见于低纬度地区的稀树干草原环境,基本保持了它们祖先的生活习性,它们分布的海拔高度也多在1000米左右。同时经过采用各种测试方法,如古植物孢粉化石测定,古岩溶的分布等综合分析,说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时的古高原面的高度曾在海拔1000米左右。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藏高原自白垩纪晚期开始,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到第三纪末形成了统一的夷平面,称之为原始高原面。原始高原面的高度与当时黄河中游陕、甘、宁等省区的高度基本一致,海拔约为1000米,在当时的整个黄河中、上游统一高程的古夷平面上,地形比较平坦,略有起伏。丘陵已被剥蚀成浑圆状,与低洼的盆地相对高差仅300~500米。而且此时的古气候环境亦大体相仿,以湿热气候环境为主。以后青藏高原才发生了强烈隆升,使高原高程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高程发生了巨大的差别。
(二) 青藏高原的隆起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代亚洲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它对于中国大陆以至于整个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黄河的形成就是在这一重大地质事件背景下产生的。青藏高原大幅度的强烈隆升开始于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这从第三纪晚期的上新统地层和第四纪初期下更新统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可以充分说明这种隆升强烈的变化。在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所有上新统地层,几乎都遭受过一定程度的构造变动,主要表现在上、下地层倾斜角度的不同。另外,在青藏高原边缘及其外围的山麓广泛发育了早更新世巨厚的粗颗粒沉积物,说明当时高原曾经有过大幅度强烈隆升。广泛分布在山麓、盆地边缘及河谷,沉积类型有冲积、洪积和冰水沉积,局部地段还有冰碛层。岩性颗粒极粗,以块砾为主;厚度小的一般200~300米,最厚可达2000~3000米,如昆仑山北麓所见。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经历较为强烈的构造变动,原始高原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强烈隆升,断裂褶皱活动大大加剧了地面表部的变形、起伏,从而促使强烈的剥蚀、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十分活跃。贡巴砾岩便是在这种地质背景下堆积形成的。
从早更新世地层中砾石的岩性成分看,主要以中生代的沉积岩为主,多为砂质泥岩、石英砂岩和灰岩等,很少有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类。说明当时由于高原面快速强烈上升,第四纪初期的河流还没有深切到地下深处的变质岩中去。上新世末期的构造运动虽然开辟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新时代,但是青藏高原的最终形成并不仅是这一次构造运动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除了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外,在地域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即在各地上升的幅度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在高原面上,由于强烈隆升,地壳在较强地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大量大规模的张性断裂。由于这些张性断裂都是在中生代构造活动的基础上继承性地发展。因此断裂的深度和长度都是空前的。如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断裂,它与昆仑山之间的断距约在2000米以上。由于受这些深大断裂的影响和控制,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有的在中生代的基础上发育,有的地段形成新的断陷盆地,总之盆地数量和规模比第三纪末都有所增多和扩大。如前文所述黄河上游的河源盆地、若尔盖盆地、共和盆地、湟水盆地及西宁民和盆地等,都是这一时期形成和扩大的。它们的形成和扩大为黄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地壳隆升在前,河流侵蚀切割在后。由于高原面的整体性快速隆升,且隆升幅度又较大,河流还来不及大规模下切和溯源侵蚀到高原的腹部,只在高原面的边缘向腹地缓慢推进。所以,如今在高原腹地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第三纪形成的广阔平坦的古夷平面,整个青藏高原并不像黄河中游区黄土高原地形那么破碎。
根据前述估计,青藏高原古夷平面的原始高度约为海拔1000米,根据现在高原面的高度与原始高原面的高差,可以计算出来,青藏高原整体上升了3000~4000米。前文讲过,青藏高原从原始高原面上升到如今的高度,并不是在一个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和一次构造运动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复杂的构造运动的过程才完成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了中国大陆乃至亚洲大气环流的运动模式,使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②导致周边地区构造运动方式、速度和方向发生极大的变化,造成强烈外营力地质作用如侵蚀、搬运和堆积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为黄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 黄河的形成
黄河的形成与发育是内外地质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新构造运动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表现形式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它为黄河的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河床是流水和泥沙的输送渠道,而流水在河床中的作用是侵蚀搬运和堆积。这种作用,特别是侵蚀作用反过来又促进河床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地形坡度、河水流量的大小、水中携带泥沙的性质以及河床的岩性结构等,其中地形坡度是决定流水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在同样的流程中,如果坡度陡,流水的能量就大,侵蚀河床的作用就强烈。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影响,黄河上、中游流域不同程度抬升,形成由西向东依次降低的阶梯状地形。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中部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地势较西部为低,地势最低的是东部的华北大平原。在黄河干流未全线贯通前,如前文所述各个阶梯面上都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内陆湖盆,湖盆周边发育一系列放射状水系;同一大地形阶面上的内陆湖盆间的高差较小,而相邻两大地形阶面上的湖泊的高程相对高差较大。
黄河的形成,经过了古湖盆期、水系袭夺期、黄河干流贯通期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经历的时限和发生的地域范围在黄河流域内各地又有所不同:
(1)古湖盆期,这个时期,在中国大陆上还没有出现黄河。我国自西向东,在地势上分可分为三个阶梯状高低不同的地形面。即最西部一个是青藏高原,中间是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最低的是华北大平原。第四纪以前,在这三个地区内都广泛的分布着成因不同的古湖盆。如在青藏高原分布的较大的古湖盆有河源盆地、贵德盆地、湟水盆地、共和盆地、循化盆地、青海湖盆等。
在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有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渭盆地以及山峡间的古侵蚀盆地等。这些盆地形成的古湖盆,也都有各自的注入湖内的水系。
东部为一个广大的华北陆缘凹陷区,在华北大平原形成以前,在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时期,也广泛地分布着古湖区。(www.chuimin.cn)
总之,在第四纪以前,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内,也广泛地分布着大小不等,历史不同的古湖泊洼地。这个时期是黄河形成前的古地理面貌。
(2)水系袭夺期。由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以及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缓慢抬升和华北大平原的长期沉降,形成了这三大地形区的高程差别愈来愈大。其结果导致这些古湖盆逐渐萎缩,在这三大地形区之间发生了古水系的溯源侵蚀,并相互袭夺。
(3)黄河干流的贯通期,是在青藏高原的不断加速隆升,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掀斜抬升和华北陆缘盆地的继续沉降延续过程中,初期的局部河段的进一步溯源袭夺将上、中、下游的湖盆串通后形成的。总之,今日黄河的干流河道实际上是由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湖盆和古水系组成的。而在黄河从源区到入海,干流河道贯通后,则就按一条完整的大河的自然规律发展演化了。
(四) 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千百年来关于黄河河源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探明它的发源地,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关于黄河的源头,对于黄河河源的考察,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很久远的年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古地理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河河源的记载。《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顺路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同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的经过禀报汉武帝。自此也便有了“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同的传说。虽是神话和传说,但寻找河源却真有其事。晋朝张华的《博物志》便有了黄河“源出星宿”的说法。唐朝官吏李道宗、侯君集、刘元鼎等人于公元635年和822年曾先后到达黄河源头附近的星宿海,观察过那里的山川和地形。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也曾亲自到河源处迎接。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组织考察队,去黄河上游对黄河源进行考察的是在元朝。公元1280年,元世祖命都实为招讨使,带领考察队去寻找黄河河源,当年他们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黄河跋山涉水,一直追溯到黄河河源区。元朝翰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叙述的情况,整理编写了《河源记》一书,书中对黄河河源区的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认为河源区是一望无际的草滩和沼泽,在这个长二三十千米,宽十几千米的草滩里,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湖泊,阳光一照,好像绿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闪烁的群星,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星宿海”。
星宿海
关于“星宿海”,前人曾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神话和美丽的传说。在当地藏族同胞中曾流传着这样一段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居住在巴颜喀拉山下的牧民中,有一位英俊的青年猎手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爱。青年为了向姑娘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决心上巴颜喀拉大雪山摘取一支珍贵的孔雀翎献给姑娘。青年走时没有告诉姑娘,姑娘误听谗言,以为青年变心,便沿去巴颜喀拉大雪山的路去追赶青年。她边哭边跑边呼唤,还没有赶到大雪山,就因极度的悲痛和劳累而死在半路。青年取回孔雀翎后,知道姑娘上当,又返身去追姑娘。当青年看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倒在路旁,他也气绝身亡。这一对青年男女在相互追赶的路上流下的许多汗珠和伤心的泪水,都变成了星宿海上的涌泉和湖泊,涌泉和湖泊又汇成一条河。姑娘长长的秀发变成了河流两侧散乱的支流。当地藏族同胞称这条河为“玛曲”,意思是指孔雀河。这件事感动了神仙,神仙便派来两个小神日夜守护在这对情人身边。天长日久,这两位小神化作屹立在星宿海南北的卡里恩卡着玛山和走琼山。
在《河源记》一书中,还记载“星宿海”西南有一条小河,从盆地外流入沼泽,当时考察队曾沿此小河上行,向西南方向追溯了百余千米,到达现在称为卡曲的地方,其实这才是黄河的正源。当时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并未准确地确定下来。清朝年间,清政府曾多次派人组织考察队去河源地区考察、测量、绘制地图,并综合前人的考察资料和他们自己的调查结果,于1761年由齐召南写成《水道提纲》一书。在书中指出,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有两条泉水汇合后向东南流,河流名叫阿尔坦河。
新中国成立后,也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的勘察。河源勘察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论与前人考察的结果不相吻合,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
黄河真正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中北麓著名的约古宗列盆地。这个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洼平坦,水源丰富,牧草繁茂,当地牧民亲切地把这个盆地称着“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锅。约古宗列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一个大湖泊,由于气候的变迁和地壳的上升,湖泊日益萎缩,湖区面积逐渐变小,目前盆地内仍残留着170多个小湖泊。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分布着大量泉水,这些泉水像珍珠般时断时续地从众多泉眼涌出地表,这种泉地质学上叫上升泉。它是盆地周边山区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渗入岩层中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沿着岩层层面和裂隙及断层破碎带等通道顺着地势由较高的山顶山坡往山下渗流,在山坡脚形成埋藏在地表下不深的潜水,另部分地下水继续渗入岩层的更深部,形成具有压力水头的承压水。当岩层受地壳应力作用发生破裂,形成能够勾通承压水的构造断裂时,受静水压力的深部承压水便会沿裂隙向上涌出地表形成上升泉。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的泉水,是巴颜喀拉山中的地下水在这里的天然露头。这些泉水在盆地中又汇成一股涓涓细流,从而开始它遥远的万里之行的第一步。藏族同胞把黄河称为玛曲,意即“孔雀河”,孔雀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鸟,把黄河叫做孔雀河,是对黄河的极大尊敬和无限热爱。而“玛曲曲果”就是黄河源头的意思。
黄河河源不在星宿海而在约古宗列盆地是由其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所决定。从地形上看,河源区的西南为昆仑山东端,北面为东西走向的布尔汗布达山和积石山,积石山和阿尼玛卿山相连,积石山东端稍偏南,阿尼玛卿山基本上为北西—南东走向;河源区南面为巴颜喀拉山,它的首尾分别和西北的布尔汗布达山及东部的阿尼玛卿山相连,将河源区合围成一个封闭的山间盆地。盆地周围为海拔5000~6000米高,终年积雪的大山,中间为一东西长约400千米,宽约100千米、地形相对平坦的洼地,盆地轴线西部和中部为东西走向,至玛多以东稍往南倾,并逐渐变窄,最后与若尔盖盆地以峡谷相连。河源盆地中分布着为数众多、规模不等的湖泊、沼泽和草滩,并近东西向线型展布,一般长度大于宽度10倍到数十倍不等。南北两侧为河源盆地的边缘,由终年积雪的大山组成;东西方向由低山丘陵相隔,在整个河源区形成棋盘格局。这些湖沼草滩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由西至东逐级降低。约古宗列盆地海拔约4500米,它比其以东的湖泊、沼泽和草滩地势都要高,它较星宿海要高近100米。在河源盆地南北两侧的山麓发育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断层,盆地两侧的大山相对抬升,盆地中心相对沉降,形成以断层为边界的河源区断陷盆地,这种地形极易汇集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山前不同规模的断裂也成为地下水往盆地渗流的通道,所以水流首先汇集在约古宗列盆地。最初河源区的湖泊都是相互独立的内陆湖泊,后来受构造运动影响和内陆河流溯源侵蚀的作用,各湖泊被逐渐勾通,高一级地势上湖泊的水便依次往低一级地势上的湖泊中流,最后盆地中的湖泊都被贯通。形成今天河源盆地的现状。
1978年青海省组织了考察队又进行过大规模考察,对黄河源又有了新的认识。原1952年的河源考察队认为约古列宗的玛曲(即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在此以西的雅合拉达合泽山是黄河的源头。据此次考察有人发现雅合拉达合泽山和约古宗列曲之间不仅有一相对高差约100米的分水岭,还有两条由南往北流入格尔木河的小河流。所以他们认为黄河的正源是卡日曲,而不是约古宗列曲。
卡日曲,过去称喀拉曲,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古时沿卡日曲逆流而上,一直是我国内地通往西藏的大道。唐贞观九年唐代将军侯君集、李道宗奉命出征吐谷浑,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穷河源”,都是走的这条路,他们都认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这次考察还发现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要长30千米,汇水面积多约700平方千米,流量也大2倍以上。卡日曲源头泉水丰富,最干旱年份也不曾断过流。而约古宗列曲的泉水在水量最大的7~8月份还有两处断流。
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恣各雅山,该山海拔4800米,起伏不大,分水岭平坦,高差约20米,距离长江水系只有约2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在绿草如茵的滩地上流淌,蜿蜒曲折约1千米后,汇成干流往东北方向流入星宿海,再和约古宗列曲汇合后继续向东流去。
有关话说黄河的文章
黄河自扎陵湖南端流出,几经周折,又注入鄂陵湖。浩瀚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宛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手拉手肩并肩地伫立在黄河源头,所以人们常称它们为“姊妹湖”。鄂陵湖鄂陵湖畔迎亲滩鄂陵湖,即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柏海。松赞干布便是在这鄂陵湖畔的迎亲滩见到了来自大唐的公主。......
2023-10-28
根据历史上重大事件和经济、文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大致如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立。至此,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逐渐恢复。该《决定》的发出将辅导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使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待遇得到较大的提高和改善,为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23-12-06
考察队沿着鄂陵湖边继续前行30千米左右,到达两湖之间的巴颜郎玛山,盘山而上,到达黄河源牛头纪念碑。刘元鼎渡黄河源的地方,应在今天玛多县黄河大桥附近,也就是“黄河第一桥”所在地。元代时,曾有专门使者前往黄河源考察。由此,才得知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扎陵湖与鄂陵湖地区的源流是黄河的源头水系。......
2023-10-28
八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一)生物资源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他鳞片的后部有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新月形斑。大部分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但在长期无节制的开发中,严重捕捞过度,资源急剧下降。......
2024-07-01
在他们眼里,拿破仑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他的有些性格与普通人一样,他的身体器官也与其他人相同,胃口也与常人无异,而使他成为传奇拿破仑的恰是别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才能。从中了解伟人的生活琐事——博罗季诺严寒下拿破仑的窘迫,腓特烈二世在十字军发起东征时出现了晕船的情景,公牛跑第一场战役时麦克道尔感染了霍乱等历史人物的悬案,种种惊险的经历。......
2023-08-09
在建筑规制上较帝、后陵明显低下,而且墓地的称呼也不同。皇帝和皇后的墓地称为“陵”,而妃嫔的墓地只能称“园寝”,不能称“陵”。因此,绿琉璃瓦是妃园寝的明显标志之一。向四周扩展面积是不可能的。经过乾隆朝和道光朝的三次改建、扩建,景陵妃园寝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这也就是泰陵妃园寝是仿照景陵妃园寝营建,但其厢房只有三间的缘故。这在清朝妃园寝中也是唯一的特例。......
2023-11-02
泥石流砸坏石碑官亭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临津渡是黄河上游非常著名的一个渡口,也称黄河上渡、积石渡。临津渡不仅因为天堑地势闻名,更由于隋炀帝西征过此地而载入史册。历史上多有使者、商队或军队由临津渡过黄河。隋炀帝返回长安时再次从临津渡过黄河,并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从此临津闻名天下。唐时,临津渡逐渐被凤林津所取代。明清时期,在临津渡设官船和专职的水手。......
2023-10-28
新中国成立后,亦名大镇。大山水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需从远古之时说起。火山构造除灵峰山火山穹窿保存尚为完整外,其余因地质结构受到破坏或遭风化剥蚀等原因已面目不清。火山活动期间,火山岩浆迸发频繁,覆及整个浙东。大街道内地名故多洋、塘之称,如后洋、徐洋、田洋王、湖塘等。岩河古称大浦,其源出太白山牡丹岩、乌石岙古育王和新路岙。......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