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电流产生机理与危害分析,交流电应用和效果

电流产生机理与危害分析,交流电应用和效果

【摘要】:电流电是如何产生的电话、电脑、电冰箱、电视……这些电器存在于各处,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好朋友。一般来说,电流的方向即为正电荷的运动方向。简单地说,电流在物体中流动就会产生电。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电时间长短和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交流电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式交流电。不同变化形式的交流电其应用范围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而正弦交流电的应用最为广泛。

电流 电是如何产生的

电话、电脑、电冰箱、电视……这些电器存在于各处,电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好朋友。那么,这位好朋友来自哪里你清楚吗?在这一节中,我们就来谈一谈电流是怎么回事,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电流,指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某一截面的电荷量。电源电动势形成了电压,继而产生了电场力,处于电场内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于是形成了电流。

电的发明让人类的夜晚不再黑暗

我们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电流。电流在导线中就如同水在水管中一样。水管中的水流,使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而电路中的电流,使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一般来说,电流的方向即为正电荷的运动方向。而电子是带负电的,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当然,也不能完全用水流来理解电流,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电流中电子不是从导体的这端跑到那端,而是像我们所做的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样,把能量一个个传递下去进行流动。

生活中的各种电器均离不开电

要说起电和人类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当时,古希腊人就发现琥珀用毛皮摩擦过以后能吸引一些像麦秆、绒毛之类的轻小的东西,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电”。公元1600年前后,英国医生吉尔伯特通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诸多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在这之后的200年中,又有很多科学家通过试验,不断地积累对电的现象的认识。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1745年,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放电现象。

简单地说,电流在物体中流动就会产生电。并不是在任何物体中电荷都能够流动,有些物体就不善于导电。在物理学上,把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绝缘体的种类很多,气体的如空气、二氧化碳、六氟化硫等;液体的如各种天然矿物油、硅油、三氯联苯等;固体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在通常情况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体。(www.chuimin.cn)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绝缘体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容易导电的物体,这些物体就叫做导体。导体有很多种,很多金属和水都是良好的导体。中电其实就是电流在身体中流动导致的。在生活中,为了避免中电,当手上沾有水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触摸电源开关等,因为人的身体也是导体。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电时间长短和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致命危险越大;电流越大,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能引起人感觉到的最小电流称为感知电流,直流为5mA,交流为1mA;人触电后能自己摆脱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直流为50mA,交流为10mA;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人体的致命电流为50mA。如果是100mA的电流,即使只通过人体1s,也足以使人致命。在有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可按30mA考虑。

还有一种电流非常特殊,因为这种电流的电子在导体里总是晃来晃去,这种电流被称为交流电。交流电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式交流电。交流电随时间变化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变化形式的交流电其应用范围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而正弦交流电的应用最为广泛。现代发电厂生产的都是交流电,家庭用电和工业动力用电也都是交流电。交流电供电的标准频率各国不同,我国规定为50Hz,日本等国家为60Hz。

千万不要用手去触摸带电物体

古人眼中的电

说文解字》有“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字汇》有“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电并没有太多了解,他们认为电是阴气与阳气相激而生成的现象。在东汉时期的古籍《论衡》一书中,曾有关于静电的记载,当玳瑁或琥珀经摩擦后,便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记述了以丝绸摩擦起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