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康定僖时期的动荡与衰落-渤海历史知识

康定僖时期的动荡与衰落-渤海历史知识

【摘要】:12﹒成康定僖时期的动荡与衰落唐德宗贞元九年,大钦茂病故,谥号“文王”。在文王大钦茂去世后,渤海国走向了动荡与衰落。大嵩璘是在国势动荡如故,内难尚未平息的情况下继位的。大嵩璘认为渤海国的当务之急是收拾渤海国内政变后的残局,恢复与调整王室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使渤海王国的统治在动荡中得以稳定下来。同时与日本维持了已有的交聘关系。

12﹒成康定僖时期的动荡与衰落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大钦茂病故,谥号“文王”。在文王大钦茂去世后,渤海国走向了动荡与衰落。在贞元九年至元和十三年(793—818)的26年间,渤海国先后有7位国王执政。

在文王大钦茂之后继任渤海国王的是大元义(文王大钦茂的族弟)。大元义之所以能够继位,主要是因为世子宏临先其父而卒,渤海上层统治集团在王位继承人选问题上发生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相互残杀。大贞干在文王大钦茂病逝前三年已经朝唐,并被留充“宿卫”,大钦茂临终时大贞干仍在唐地。此外,还有大英俊及大嵩璘等。但在大钦茂病逝后,政权落入文王“族弟”大元义手中。由于大元义为人“猜虐”,在嗣位不久被“国人”杀害。

大元义被杀后,渤海王室拥立宏临之子大华玙为王,年号“中兴”,王权重新回到大钦茂嫡系子孙手中。大华玙是文王大钦茂的嫡孙,他嗣位后为“中兴国势”,将都城由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迁回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此后,渤海的统治中心再次回到了上京,不再迁都。大华屿在迁都上京龙泉府后不久便死去,谥号“成王”。

大华玙死后,大嵩璘嗣位。大嵩璘是文王大饮茂之孙,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即王位,年号“正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二月,唐王朝遣内侍殷志赡前来册封大嵩璘为渤海郡王。大嵩璘是在国势动荡如故,内难尚未平息的情况下继位的。

为摆脱困境,巩固统治地位,大嵩璘统治时期积极朝唐聘日,争取唐朝日本的支持和同情。大嵩璘嗣位不久便遣使聘日。大嵩璘认为渤海国的当务之急是收拾渤海国内政变后的残局,恢复与调整王室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平衡,使渤海王国的统治在动荡中得以稳定下来。大嵩璘为求得唐王朝的支持,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向唐王朝遣使朝献,并提出渤海由“郡王”进封“国王”的要求。唐王朝同意大嵩璘的请求,授他“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渤海国王”,“领忽汗州都督”等。(www.chuimin.cn)

大嵩璘在位十六年,遣使朝唐有记载的约10次。同时也有3次遣使东聘日本,与日本积极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在大嵩璘统治十余年后,渤海局势得以稳定,渤海国同唐王朝的关系也在曲折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前进。唐王朝对大嵩璘的归附表示赞赏!贞元二十年(804),唐德宗加册大嵩璘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年,再加册“检校太尉”。

唐元和四年(809),大嵩璘故去,谥号“康王”。大嵩璘是文王大钦茂以后宣王大仁秀之前的诸代国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对渤海王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大嵩璘病逝后,其子大元瑜嗣位。唐王朝册封大元瑜为渤海国王。元瑜嗣位改元永德。唐元和七年(812),大元瑜病逝,谥号“定王”。大元瑜在位3年期间,同唐王朝保持了密切的往来关系,曾先后共4次派王子和重要官员朝唐。同时与日本维持了已有的交聘关系。

继定王大元瑜死后,其长弟大言义嗣位,改元朱雀。次年,唐王朝遣内侍李重旻册拜大言义为“渤海国王”。朱雀年间,渤海同唐王朝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大言义曾先后派遣14批使节朝唐,其中多为王室成员和高级官吏。这些人对唐王朝表现出非常恭顺的态度,表明当时的渤海积极学习和汲取中原先进的文化艺术与生产技艺;在这种情况下中原文明进一步传入渤海地区,尤其表现在佛教和佛教艺术方面。大言义是敬佛尤谨的渤海统治者。唐元和九年(814),大言义派遣高礼进等37人朝唐,敬献金银佛像各一尊,受到朝廷的欢迎,唐宪宗在御殿延见高礼进等人,并赐宴及回赠。大言义嗣位后还积极开展同日本经济文化联系,他派遣的聘日使副王孝廉和高景秀等,为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唐元和十三年(818),大言义病卒,谥号“僖王”。其弟大明忠嗣位,改元太始,不久也病故,谥号“简王”。大明忠之从父大仁秀权知国务,嗣位,改元建兴,是为“宣王”;从此渤海王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