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针叶林的婆娑树影中,群狼悄无声息地潜行而出,接近营地。它们迅速干掉了驯鹿残骸,然后在帐篷和中间的火炉四周逡巡,搜寻其他残渣,最后又消失在树林之中。随后,狼跳了起来,四下疾驰了几圈后,撒欢跑进树影婆娑的针叶林中。狗是狼的后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欧洲灰狼的后代。现代的狗与灰狼的基因序列有99.5%相同。在所有因为与人类密切接触而结盟的物种之中,狗似乎是我们最古老的盟友。......
2023-10-31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赵州桥建成后,沟通了两岸的交通,便利了北方的运输,被誉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
这座桥是我国隋朝时期一位普通的工匠李春设计监造的。虽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它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姿焕发。大桥全长52.82米,桥两端宽度为9.6米,中部宽度九米,主桥孔净跨度长达37.4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李春在设计和建造大桥的过程中,和其他工匠一起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并且从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突破旧的传统,使大桥具有独特的风格。
我国古代建造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又便于施工。缺点是桥墩多,不利于舟船航行和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也易坍毁。李春没有采用这种办法,而是采取单孔长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多。采用这样的大跨度,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在拱的样式上,李春采用了扁弧形。我国古代的拱形建筑多采用半圆形。如果在37米宽的河面上也采用半圆拱的话,拱顶将高达近20米,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十分不便。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样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5。这样,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
古代洨河每逢夏秋汛季,水势很大。为增加泄洪能力,李春还独具匠心,在大拱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这种大拱上加小拱的形式,叫作“敞肩型”,或“空腹型”。它可以节省石料,减轻桥身自重,利于宣泄洪水,增加过水面积,还达到了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均衡对称,造型优美,完全符合结构力学的理论。赵州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而且也是世界敞肩拱桥的先驱。它比欧洲19世纪中叶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
赵州桥不仅设计精巧,而且建造技术也很高明。首先,桥址选择合理,桥基稳固牢靠。尽管亚粘土地基很浅,构造也很简单,整座桥基仍然能够承受住大桥的载荷。据测量,它经历了1300多年来所发生的地震、洪水等自然力的侵害,以及交通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两边桥基下沉水平差仅五厘米左右。
其次,赵州桥砌置方法新颖,施工、维修方便。李春就地取材,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并列砌置法,把整个大桥沿宽度方向用28道独拱券并列组合起来。各道拱券单独砌置,每券砌完合龙后自成一道独立拱券,然后在拱石两头开糟,嵌入两块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并用铸铁拉杆横贯拱背,把拱石连锁起来,使28道拱券的拱石铆合成为统一的整体。这样,既方便了施工和维护,又节省了材料。
第三,赵州桥结构紧凑,措施周密。为了加强各道拱券之间的横向联系,防止两侧拱石向外倾倒,李春除采取了“嵌入腰铁”、“铸铁拉杆加固”等措施外,还使用了下列办法:在外侧的拱石上和两端的小拱上,盖上一层护拱石;在护拱石之间放置勾石,勾住主拱石;从桥的两端向桥顶逐渐收缩宽度,由9.6米收缩到九米,增加了大桥的稳定性。这些措施充分表现了古代桥工的无穷智慧。
这座古桥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桥的望柱、栏板上都雕刻有花卉和兽头图案。形象逼真,非常精美,堪称隋唐时期雕刻艺术的佳作。整个大桥形式协调,雄伟壮丽,奇巧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我国历史上,赵州桥在交通、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赵州桥这种敞肩型大跨度石拱桥新风格的影响下,以后历代为了发展陆路交通,又建造了许多类似的大型拱桥。仅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座。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河南临颍县新发现了一座石拱桥——小商桥。据考证,它虽然较小,但岁数似乎比赵州桥还要大些。小商桥是青石结构,长20.87米,宽8.7米,高6.67米。主孔净跨2.83米,桥身由20个主孔和小孔组成。各孔外沿均雕刻有各种纹饰图案,虽然历经风雨洪水的冲蚀,依然清晰可辨。桥面上原来刻有花纹和十八罗汉的青石栏板,以及雕有石狮的青石栏杆,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桥身保存尚较完好。1982年9月,政府有关部门曾派人对该桥进行了实地考察。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得出的结论是:“据考察后初步推算,小商桥始建年代,早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6年)的赵州桥。”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的文章
从针叶林的婆娑树影中,群狼悄无声息地潜行而出,接近营地。它们迅速干掉了驯鹿残骸,然后在帐篷和中间的火炉四周逡巡,搜寻其他残渣,最后又消失在树林之中。随后,狼跳了起来,四下疾驰了几圈后,撒欢跑进树影婆娑的针叶林中。狗是狼的后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欧洲灰狼的后代。现代的狗与灰狼的基因序列有99.5%相同。在所有因为与人类密切接触而结盟的物种之中,狗似乎是我们最古老的盟友。......
2023-10-31
1999年,舒德干等人在云南澄江化石库距今5.3亿年的早寒武世地层中发现了“裸体”昆明鱼和海口鱼,将已知最古老脊椎动物记录前推了约五千万年。在距今5.3亿年的海口鱼化石上发现了脊椎骨和头部构造,从而证实海口鱼确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这标志着脊椎动物起源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鱼类作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大海和大洋。......
2024-07-06
卢雷宁波的老外滩位于江北岸甬江畔,距三江口咫尺之遥,是中国最古老的外滩,比上海的外滩还要早上20年。这种特殊的港口地位从1644年延续到1684年左右,代表了宁波的一段历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的第一天,宁波老外滩正式开埠。2005年1月1日,投资6亿元的宁波老外滩重新开埠。建成的老外滩最商建筑不超过4层。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前,几对新人,簇新礼服,浅笑吟吟,低声细语。......
2023-11-20
后来,大画家张择端将它画进《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木拱桥。木拱桥沟通了道路,桥屋还能供人乘凉、歇脚,躲避风雨。木拱桥遗存 木拱桥核心技术“编梁”(上)“编”成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木拱桥营造技艺堪称“活化石”,达到了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水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入选时间:2009年......
2023-08-09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
2024-01-25
可以说萨满神歌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歌。无论请神、跳神、送神,萨满都是以歌代言,与神灵沟通。依姆钦是满族萨满神歌的主要伴奏的乐器。萨满神歌偏重于“语言性”的唱诵。鄂伦春萨满神歌《狐仙小神》就是四二拍和四三拍的混合拍子。鄂伦春萨满神歌《大神歌》是典型的三拍子。萨满神歌的“音列”。......
2023-11-16
凉造新泉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是前凉张氏王朝张轨所铸,“凉”是西晋十六国时期在河西一带建立的国号名,是中国古代第一种以国号为钱文的圆形方孔钱。“凉造新泉”流通范围基本在凉州,是近世钱币界所瞩目的罕见古钱币之一,被称之为“中国古代钱币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它对研究当时凉州的货币经济、流通状况及中国货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各国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2023-08-07
成都王听信了谗言,命人去处死陆机。世间再无陆机,只有他的帖子留存下来,成为传世珍宝。由于信中有“恐难平复”的字样,因而被称为“平复帖”。陆机死后,这封慰问信成了遗宝,被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或名家追捧。《平复帖》流传到清代时,被道光皇帝的曾孙溥儒得到。至今,《平复帖》已有1700多岁,比王羲之的《兰亭序》大60多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名家法贴,被誉为“法帖之祖”“中华第一帖”。......
2023-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