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说感性认识是简单选择的基本依据,并不排斥理性认识渗透其中的必然作用。感性认识对重要选择起基础作用。......
2024-08-19
应当从新批评派的兴起及其主要理论观点两个角度,来谈它对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在新批评出现之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被两股主要倾向所主导,一是18世纪古典主义所倡导的理性主义,二是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18世纪的理性主义认为“一切文章只有从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1】随后,实证主义批评提倡用科学的因果关系来判断文学现象,人文主义强调文学的道德伦理意义和传统价值,一切以逻辑和思想为文学评判的衡量标准。而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打着反理性主义的旗号,提倡“要感觉的生活,不要理性的生活”,“意义是智性的,诗是非智性的”,“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是从具体到具体”【2】等等,完全否认诗歌中理性、概念或是逻辑的地位。新批评的兴起试图对这两派的纷争进行调和,它既反对用科学的机械和量化剥夺文学的本质,同时也反对以纯主观的感受或是印象来评判文学。
具体地说,新批评强调感性的重要,但也不排除理性的作用。在谈到诗歌的特点时,兰瑟姆说道:“诗歌作为一种文体迥异于散文,是由于它的具体性,但又没有走到牺牲其逻辑说服力或一般性的程度。”【3】显然,兰瑟姆期望好的诗歌是概括和具体的完美结合。似乎为了证实感性与理性统一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从艾略特到艾伦·退特,新批评者们都对文学作品的辩证结构进行了论证。
艾略特认为,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诗歌的感情和思想明显脱节,浪漫主义“时而思想,时而感受,失去了平衡”,这种“感觉性解体”(disassociation of sensibility)使得诗歌失去自身意味。因而,他推崇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诗,认为玄学派诗歌具有“感性的思想”,“能在感情中重新创造思想”【4】,既有诗歌的具象,同时也有理智判断,在理性和感性的问题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布鲁克斯也肯定了玄学诗在理性与感性结合方面的出色表现。他褒扬多恩的《成圣》一诗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所使用的隐喻上达到了风格的统一。相比较而言,浪漫主义诗人叶芝的诗歌“充满激情并想入非非,永远都处于毁坏其陈述的连贯性或风格的统一性的边缘。它不顾及思想的得体原则……也不顾及措辞的得体原则。”【5】在布鲁克斯的表述中,思想、隐喻,以及词语在风格上的统一和连贯性是评判诗歌优劣的“得体原则”。
维姆萨特试图用黑格尔的“具体共相”理论来探讨诗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问题。在他看来,“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和形象能够互相融合而成统一体的程度。”【6】
艾伦·退特的张力论则是对新批评在这一问题上最清晰的表述。在退特看来,诗歌既要倚重内涵,也要倚重外延;既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也要有明晰的概念。诗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7】这种张力就如同金子对爱的类比:“就像爱侣之间的情爱可以绵延很久一样,金子可以被拉得很长,而且也可以被锤得薄如蝉翼却不会断裂。”【8】金子既具有昂贵的价值,而且在任何的张力作用下可以保持其本质,此两者的结合是感性和思想最为形象的统一。
可以说,将思想转入感性,将感性化练成诗是新批评对好的诗歌的一个评判标准。对诗歌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讨论反映了新批评对诗歌的辩证结构问题的认识,也是新批评派有机论和张力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www.chuimin.cn)
【1】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54、55页。
【2】同上,第55页。
【3】同上,第56页。
【4】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51页。
【5】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第229页。
【6】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57页。
【7】同上,第49页。
【8】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第229页。
有关什么是新批评的文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说感性认识是简单选择的基本依据,并不排斥理性认识渗透其中的必然作用。感性认识对重要选择起基础作用。......
2024-08-19
温特斯把这种享乐主义细分为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和享乐主义的美学观。在他看来,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具有某种消极的和否定的品质,它或多或少地指尽可能地避免痛苦。就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而言,温特斯认为,该批评考虑的是文学对人类本性施加影响的能力。温特斯不同意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
2024-01-19
确切地说,新批评派认为思想与诗歌的关系是全面、紧密、直接的,诗人的思维活动代表着诗的形成进程。新批评派反对纯诗理论还在于对诗歌结构的重视和强调。这种说法也暗示了新批评派对诗歌有机论和张力论的看法。总之,新批评派在纯诗的问题上持有的观点是,“诗歌本质上不属于任何个别的成分,而是取决于我们称之为一首诗的那一整套相互关系,即结构。”......
2024-01-19
亲密只有从感性阶段步入理性阶段,才能够真正变得有益、充实、稳定,达到亲密关系的顶峰。然而,协调关系并非是恒久不变的。我们可以用温尼科特对母子关系的研究结果来看待亲密关系。事实上,坚持正确是与理性关系中的合作精神相悖的。愿意承认错误使得理性关系成为可能。在第七章中,我们讨论了共享和分派责任的重要性。这是理性关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3-08-12
第一个趋势,就是政府服务的重心将从“理性数字”进入“感性体验”。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建立全国一体化的“好差评”制度,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另外,这种感性体验还衍生出政府部门从“产品思维”到“爆品思维”的变化,即以“交付即结束”为目标的项目化建设思路,替换为以“交付即开始”的产品运营思路。......
2023-07-02
审美教育虽是一种偏重感性的教育,但人们绝不能产生误解,认为审美教育是排斥理性的。一般认为,审美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影响人、感染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教育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教育活动。因此,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性的完善。......
2023-07-23
新批评的反讽论是用反讽来泛称整篇诗歌的辩证结构,此种指称超出了反讽在修辞方面的语言特性。对新批评派而言,反讽是诗歌的必要品质,因为反讽,诗歌才有可能和科学相提并论。但是,这些被称作“悖论”的表述却完全符合新批评所认为的好的诗歌所应具有的反讽特性。布鲁克斯的这些对悖论语言的观点被认为等同于反讽。所呈现的是悖论情境中的反讽意味。......
2024-01-19
新批评派高度重视比喻,尤其是隐喻。瑞恰慈、兰瑟姆、布鲁克斯和维姆萨特等新批评派人物对现代诗歌中隐喻的使用都做出了一定的论述。新批评派格外推崇的玄学诗代表了新批评派对诗歌中隐喻的要求。在新批评的观点下,“比喻是语境间的交易”,语境间的跨度越大,逻辑关联反差越大,则比喻的效果越好。由此,这种远距、异质的比喻使得新批评理论的本体论和张力论都落回到了比喻的基础上。......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