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换药1次,至愈为度。以Ⅰ、Ⅱ期高血压疗效较好。验之临床,本方对肝热、痰火所致的初、中期高血压确有较好的疗效。(二)降压外敷膏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三)降压散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引火归原,降压止晕。搜风通络,降血压。(六)降压膏吴茱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山栀子6克,胡椒3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高血压头痛、眩晕。......
2023-12-04
(一)加味益肝散
【组成】益肝散(青黛4份,甜瓜秧或蒂2份,冰片1份,共研细末而成),大蒜3~5瓣。【制法】将大蒜捣烂如泥状,加入益肝散拌匀备用。【用法】用时取上药膏,贴敷于上臂臂臑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药,皮肤必起水疱,水疱经常规消毒后,以注射器将水疱中液体吸出,再涂上甲紫药水,加纱布包扎保护。一般3~5天水疱即可愈合。隔2~3周敷药1次,左右两侧穴位交替使用。连敷3次。【功用】清肝解毒。【主治】慢性肝炎。【疗效】一般连敷3次,肝功能即可恢复正常。如果未敷够3次而肝功能恢复正常者,可以停止敷药。【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有黄疸加茵陈0.5克,肝区疼痛加木香0.5克。
(二)栀黄膏
【组成】片姜黄、蒲黄、红花各250克,滑石125克,山栀子420克,猪肝500克(焙干)。【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15%~20%乙醇调和成软膏状,备用。【用法】用时取上药膏、贴敷于肝区2或3个铜钱厚,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或温灸器在药物上熨30分钟,每日熨1次。每剂药可连续敷2天,2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行第2个疗程。【功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消炎。【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及肝硬化。【疗效】屡用有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配合药物内治,可提高疗效。
(三)桃仁杏栀膏(www.chuimin.cn)
【组成】苦杏仁50克,生桃仁50克,生栀子25克,桑椹25克。【制法】上药共捣(压)烂如泥糊状,加食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用法】取药膏15克,搓成饼状,外敷于肚脐处,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功用】化痰瘀,清肝热,养肝阴。【主治】慢性肝炎。【疗效】屡用有效,久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心悟》。本病应以药物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内外并治,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四)福贴膏
【组成】牡蛎30克,茵陈30克,枳壳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鳖甲15克,桃仁15克,穿山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桃叶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制法】土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用蜂蜜适量调匀成软膏状。贮瓶备用。【用法】同时取药膏适量平摊在右乳头下约5厘米处,以纱布及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每周更换敷贴1次。连治3个月。【功用】解毒祛邪、开结行瘀、燥湿祛痰。【主治】慢性肝炎。【疗效】治疗30例,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2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9例;男25例,女5例;年龄24~68岁。结果,肝功能改善情况:ALT复常率76.67%,AST复常率26.67%,γ球下降率53.33%,A/G值升高率70%。对病毒转阴率:HBsAg 22.22%、HBeAg 46%,HBcAg 41%,同时症状缓解率90%以上。【附记】引自2004《中医外治杂志》(3)。
有关穴位贴敷治百病的文章
每周换药1次,至愈为度。以Ⅰ、Ⅱ期高血压疗效较好。验之临床,本方对肝热、痰火所致的初、中期高血压确有较好的疗效。(二)降压外敷膏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三)降压散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引火归原,降压止晕。搜风通络,降血压。(六)降压膏吴茱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山栀子6克,胡椒3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高血压头痛、眩晕。......
2023-12-04
在人类医学史上,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药物外治疗法,广泛流传于民间,应用于民间。这便是贴敷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病更不乏其人,并在《黄帝内经》“外者外治”的基础上,扩展至“内者也可以外治”。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治法与整个中医事业一样得到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各种医学资料、医著和中医期刊中有关穴位贴敷疗法的许多好经验、好方法,更是层出不穷。......
2023-12-04
取上药袋敷于面部健侧,绷带包扎固定。本方不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和其他脑部疾患引起的面瘫。选定穴位后,将膏药加温熔化,每个主穴贴1张,配穴视病情加减。总疗程不超过35天。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先用温肥皂水洗净患侧面部,再将上药敷于地仓至下关穴之间,宽约1横指,用纱布固定。面神经麻痹,口眼斜。此膏用于面瘫初起效果最佳,用药后7~10天逐渐好转,2~3周痊愈。1周更换1次,2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90例,显效5例。......
2023-12-04
2小时后取下,每日贴2或3次。引自《外治心悟》。(三)冠心药袋方细辛50克,荜茇30克,当归、藿香、半夏各40克,乳香、没药各10克,红花、白胡椒、冰片各20克。取药袋外敷于心前区阿是穴,外加包扎固定。本药袋可连用7天,用时松动即可。共研细末,以姜汁调成糊状,外敷于膻中、心俞、阿是穴上。待症状减轻后除去。每日换药1次,连用9天。冠心病,心房纤颤。......
2023-12-04
治疗15例,男14例,女1例;轻度心绞痛10例,中度心绞痛5例。治疗最短3天,最长4个月,平均14天。止痛生效时间多在1周后。一般贴2~3天,心前区疼痛即止。24小时后去掉药膏,隔日贴1次,15次为1个疗程。经1~1.5个疗程,其中29例有心绞痛者,显效20例,改善2例,无效7例。取本药散适量,用白酒适量调和成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贴于心俞穴(双)或心前区疼痛处。......
2023-12-04
治疗25例,其中风热型头痛15例,肝火头痛10例。(三)头痛散生草乌、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克,葱白7根,生姜40克。验证5例,均痛止。风寒头痛及夹脑风。(六)头痛膏川芎、白芷各30克,细辛、川红花各10克。风寒头痛及瘀血头痛。治疗100例,其中风寒头痛30例,瘀血头痛70例,用药1~2个疗程,痊愈90例,显效7例,有效3例。头部有外伤史、复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尤为适宜,用之无不立验。......
2023-12-04
用时取上药膏30~45克,分别贴敷于肝区(肿处)、肝俞(双)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本方具利水逐饮之功,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甚佳。选取水分穴、肝炎穴和右侧肝俞穴。伴有脾大者加敷缩脾穴。治疗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13.4年;慢性活动性肝炎64例,早期肝硬化16例,伴轻度腹水8例,脾大10例。......
2023-12-04
(一)外贴截疟膏白信石适量。间日疟,寒战、发热、汗出、间日而发者。24小时后将药取下。取上药泥贴敷于内关穴(双)上,用敷料或手帕固定。退热为缓慢下降,基本不出大汗。又用大蒜3瓣(捣烂),或桃仁14粒(捣烂),依上法贴内关穴,效果亦佳。(四)截疟膏槟榔21克,吴茱萸9克。取上药末适量,用茶水调成糊状,于发作前3小时,取蚕豆大药泥置双侧内关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用3次。......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