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后来中国王朝中,法家不再是钦准的意识形态,但在国家制度中仍可看到它留下的遗迹。高祖创建双轨制度,部分地区恢复了周朝的封建主义。剩下的地区则保留秦朝的非人格化郡县制,构成高祖自己的权力核心。秦朝统一中国的工作本来就不彻底,汉朝早期仍需继续努力。成功的镇压导致汉景帝宣布,剩下的封地不再享有行政权力。中央政府一旦站稳脚跟,又夺回对这些政治体的控制。......
2024-01-10
早期帝国生活中的儿童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是第一个把童年变成一种有意识的文学思考的阶段。好几位西汉作者——贾谊、董仲舒,以及刘向——写了有关“胎教”的文章,作为在尽量早的、有条件的场合下影响孩子道德发展的手段。这种观念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国语》中得到表达,由汉代的贾谊具体描述并发挥成为一种确保皇位继承人健康发展的手段。他规定,母亲在其怀孕期间所视、所食、所闻、所言、所为,都应受到合理礼仪的指导。如果她被好的事物“刺激”,生出的婴儿就会很好;如果被坏的事物刺激,婴儿就很坏。这种对选择受孕的重要性的强调很可能产生于《易经》和兵书,它们认为怀孕之初能使过程得到最好的控制。尽管现在还不清楚“胎教”在操作层面上能传播多远,但在时间断定为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墓葬中,出土了这种技术手册,这说明至少在当时精英阶层是尝试使用的。
到了东汉时期,关于儿童成长和利用教育来改变先天气质的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在某个时候,比如当经学教育成为一种被认可的通往仕途的途径时,以及当豪强大族通过荐举的方式支配朝廷的人事任免时,学者们辩论着遗传、早期经历以及书本知识在铸就人格方面的相对重要性。那些朝廷重臣或学者的传记通常充斥着关于他们幼年行为和经历的长篇大论,认为它们预示或者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出类拔萃。
大篇幅的文章重点描写了那些十多岁甚至更年幼时就能复述传统经典的文学神童——据说张霸在两岁时就知道礼让和孝义的原则,周燮在三个月大时就表现出了这样的美德。(图14)这些例子引起人们的议论:早年的成绩,成为后来在知识或者道德方面获得发展的表征。对神童崇拜持批评态度的人则认为“小器易满”。
图14 讲台上的老师正在教诲一家之子,这些孩子们按照年龄大小排好座位
下面关于童年的记录不但说明了东汉教育和学术的理想,而且说明了在那个时期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7岁以下的孩子(在西方概念里指6周岁)是免除人头税的,因此这个年龄也似乎是幼年和儿童时代的区别标准。一般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理解能力,所以也就能够入学读书(尽管神童不包括在内)。一个人不到20岁(指男性)就不算成年人,到了这个年龄,家里将为他举行一个加冠礼。即使是这样,之后也仍然存在一些区别,比如,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注册服兵役的年龄是23到26岁。(www.chuimin.cn)
东汉时期的赈灾法令强调,只允许给那些年满6岁的孩子提供赈济援助,儿童死亡并不像成年人死亡那样引人关注。秦律则规定,杀死身体残疾的儿童是合法的。有一通东汉时期的碑刻汉郎中郑固碑提到墓主有一位长兄在7岁时就夭折了,因此从来没提到其名,也没有给他立下墓碑。这位长兄出现在其弟郑固的墓志铭上,只是偶然被提及。不到6岁就夭折的儿童被称之为“不哀夭”,6岁到20岁之间这个年龄是人格达到完善的年龄段,以举行加冠礼为标志,在这期间死亡的人被分为三类“早亡”。
儿童不能够参加其他人的葬礼,因为根据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儿童“未成人”。虽然这个说法表明了普通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孩子,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亲无疑对他们的儿子甚至是女儿都饱含慈爱,而并非像《礼记》所暗示的那样冷酷无情。东汉时期给死去的儿童所立的碑刻也反映了这种观念,碑刻描绘了孩子们玩着他们的玩具,悲伤地哀悼他们的夭折(图15)。
图15 孩子坐在一个讲台上,面对着和家畜们玩耍的幼儿。稍下的位置描绘了一位音乐家、一位长袖舞者以及一位杂耍艺人正在为一家人表演
就儿童及其父母的关系而言,汉代的思想资源中最关键的词汇是“孝”。它意味着当自己的父母健在时,对他们要尊重和服从;在他们去世后,要对他们进行祭奠,并且要终生遵循父母生前的教诲。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发乎天性的,如同《孝经》所说,“亲爱之心,生于孩幼。比及年长,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也。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孝道因此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础。《孝经》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也就毫不令人感到奇怪。除了教育作为人子、人臣的基本美德之外,它还具有如下优势:只用了388个不同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
所有汉代皇帝的庙号都以“孝”这个字开始,以此表明他们都是孝子贤孙。考虑到西汉时的观念认为汉帝国属于刘姓宗族,以及东汉时期所强调的以孝道作为所有美德的基础,这种把“孝顺”依附到历代皇帝身上的惯常做法强调了他们都出自同一个血统,因而也必然崇敬并继承由先辈统治者们所创立的成例。所有皇族血统成员都要孝敬的最高目标,以及权威成立的至高源头,就是汉代开创者汉高祖刘邦,只有他没有被追谥“孝”的称号。
皇帝还必须对上天表示孝敬,因为他是“天子”。在东汉时期的很多时候,作为“天子”的皇帝本人实际上只是个小孩子,他向一位摄政王或太后表示孝敬和恭顺。一些大臣通过拥立一位小皇帝即“儿皇帝”来操纵皇位的继承,这位小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和名义上的君主,真正的统治来自于“幕后”的力量,通常都是皇帝生母的亲戚,特别是他的母亲(或者外祖母)和她的兄弟们。通过这种方式,“外戚”或者姻亲就把持了皇室,对皇帝世系的最深层核心构成威胁。
有关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的文章
尽管在后来中国王朝中,法家不再是钦准的意识形态,但在国家制度中仍可看到它留下的遗迹。高祖创建双轨制度,部分地区恢复了周朝的封建主义。剩下的地区则保留秦朝的非人格化郡县制,构成高祖自己的权力核心。秦朝统一中国的工作本来就不彻底,汉朝早期仍需继续努力。成功的镇压导致汉景帝宣布,剩下的封地不再享有行政权力。中央政府一旦站稳脚跟,又夺回对这些政治体的控制。......
2024-01-10
在小孩子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我想,造成科学的中国,也只有小学教师可以负责。造成科学的小孩子,向来教师是不注意的。去世不久的爱迪生氏,举世都承认他是一位大科学家。因为那个时候的爱迪生,十分爱玩科学的把戏,在学校的时候,也只爱玩这一套而不留心学业,所以遭受教师的厌恶。所以说出这两个故事,作为我提倡科学教育的楔子。大世界的把戏是秘密的,科学的把戏是公开的。......
2023-11-23
也就是说,如果想让ASD孩子在未来能拥有更好的居家生活,在前期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但每一个自闭谱系障碍儿童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一样,所以建议可以依据TPI-2《转衔计划量表》的测验结果以及访谈、观察结果来进行干预。......
2023-07-26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这是中国破天荒的创造。但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
2023-11-23
许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商没有问题,绝不可能有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感统失调影响学习和生活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视觉方面,如果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常常跳字、跳行,抄写常漏字、漏行。上述现象,对于感统失调的儿童来说,一般不会全部都有,有的表现出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由于感统失调的孩子在运动、生活、学习等方面有困难,由此容易引发种种心理问题。......
2023-08-04
多动症的含义多动症,全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征。多动症的成因导致儿童多动症,有可能是因为: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是由于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引起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后天经受轻微脑组织损害,导致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不当饮食及其他生物化学因素。......
2023-11-06
因而对于伴随智力障碍的ASD孩子而言,升学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目前,大约有60%的自闭症人士经过VR得到稳定工作而离开,这个比例与智障或其他障碍类型的人士大约相同。在中国台湾地区,将自闭谱系障碍纳入身心障碍,劳工主管机构对身障者的就业支持主要是庇护性就业和支持性就业。是ASD儿童及成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而不是障碍的严重程度及IQ影响其就业前景。......
2023-07-26
了东西马上就给他买吗13岁的丽丽是个可爱、聪明的初中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可就是爱丢东西,而且自己都不知道,通常是妈妈查看她的书包时才发现前两天新买的笔、橡皮或尺子等文具不见了。但是,没有一次小军能按时回家,最早也要比约定时间晚20分钟到家。妈妈每次都为小军的晚归而生气,为他不遵守约定而感到焦虑。......
2024-03-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