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百年老店蛇羹震撼广州

百年老店蛇羹震撼广州

【摘要】: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

广州蛇王满的蛇羹驰名了百多年。市井中有个传说,20世纪50年代苏联部长会议中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问广州时,吃蛇羹出过事。他吃蛇羹时不知是蛇肉所制,连说美味,后来知道后却腹泻起来,吓得接待人员手忙脚乱。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

岭南地区早已吃蛇,汉代、宋代的古籍均有记载蛇是岭南的美味食材。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他是广东南海大沥人,晚清光绪年间已是捕蛇能手,以捕蛇售蛇为生,故人称“蛇王满”。随后他放弃捕蛇而改为专业收购毒蛇,转手卖到广州的制药厂及酒楼,不久便发大财。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在广州西关新基正中约开设蛇王满蛇店,乃广州第一家专业蛇店。他精通蛇的药理和蛇羹烹调技艺,故在出售活蛇胆时见顾客只吃胆却不要蛇肉便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在店中摆上台椅,出售对除风湿、活筋血有辅助疗效的蛇羹,渐渐购食者众,“蛇王满”之名遂开始传扬。晚清广州江太史创“龙虎斗”蛇羹的故事在民国初期四处传扬,大酒楼也有名贵菜式“太史蛇羹”。但吴满创蛇羹比江太史要早,他以眼镜蛇(广州人称“饭铲头”)、金环蛇(广州人称金脚带)、“过树榕”三种蛇肉,配上鸡丝、烧鸭丝、瘦猪肉丝、冬菇丝等,烹制成“三蛇羹”,滋味鲜美,秋冬时更被人认为是补身的菜式。

“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1939年,吴满在桨栏路正式开设蛇王满餐馆,除蛇羹外,还有以蛇丝、蛇片、蛇皮(雅称龙衣)、蛇肝、蛇脯等为食材,运用烩、焖、炒、酿、扣、炖、炸等技巧,创制各种菜式,还推出“全蛇宴席”,顿时扬名省港澳。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最吸引达官贵人的是:“蛇王满”在开席前必奉上鲜宰三蛇胆,当食客的面溶入高度米酒中,让食客品尝“绝无花假”的蛇胆酒,这是其他大酒楼没有的。纵然附近也有几家小型蛇馔餐馆供应新鲜蛇胆酒,但其菜式却又不及“蛇王满”。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桨栏路几家蛇馔餐馆合并到“蛇王满”,后来成了国营店。主厨马法、黄明照等主制的蛇菜式竟达百多款。“蛇王满”在“文革”时改名“蛇餐馆”,尽管这名字有些别扭,时常有人讥笑说不伦不类,但这招牌还是挺到该店停业之时。

蛇餐馆的负责人吴楫川,善于鉴别蛇与捕蛇,曾因开发蛇源而远赴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并编印了6000字的包括鉴别蛇、捕蛇、取胆、宰杀、处理蛇肉等整套技术资料,前后重印5次共达万册,分送各地有关部门。

1982年,在广州名菜美点评比展览会上,蛇餐馆的“龙虎大会”、“玉液彩龙鸡”、“锦绣龙凤丝”、“三蛇炖水鱼”等被评为广州名菜。(www.chuimin.cn)

1999年4月,蛇餐馆歇业。

年晚煎堆

过去广府人过春节,必备的年宵品有中式糖果(糖莲子、糖冬瓜等)、年糕、萝卜糕,最不能缺的是煎堆。年晚时候,亲友间互相帮忙“开油镬(锅)”,就是炸油角、煎堆。其中煎堆是“体面主角”,春节期间,送礼要有、招待客人要有,如果没有便觉得丢脸,所以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这一歇后语。炸煎堆比炸油角麻烦很多,所以亲友间互相帮忙,这也增进了亲情、友情。

但是,自上世纪60年代初因油、糖缺乏之后,煎堆便隐了形。改革开放后物质转丰富,80年代复见在家炸煎堆,但只昙花一现,90年代已多是到商店购买由糕点厂统一制作的煎堆了。此后年轻人已少有青睐煎堆,“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一语便成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