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广州蛇王满的蛇羹驰名了百多年。市井中有个传说,20世纪50年代苏联部长会议中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访问广州时,吃蛇羹出过事。他吃蛇羹时不知是蛇肉所制,连说美味,后来知道后却腹泻起来,吓得接待人员手忙脚乱。幸好终于无恙,却已令广州的蛇羹惊动世人。
岭南地区早已吃蛇,汉代、宋代的古籍均有记载蛇是岭南的美味食材。而首先正式专营蛇菜式的食肆则应数“蛇王满”。“蛇王满”是餐馆名也是其老板吴满的诨名。他是广东南海大沥人,晚清光绪年间已是捕蛇能手,以捕蛇售蛇为生,故人称“蛇王满”。随后他放弃捕蛇而改为专业收购毒蛇,转手卖到广州的制药厂及酒楼,不久便发大财。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在广州西关新基正中约开设蛇王满蛇店,乃广州第一家专业蛇店。他精通蛇的药理和蛇羹烹调技艺,故在出售活蛇胆时见顾客只吃胆却不要蛇肉便觉得十分可惜,于是在店中摆上台椅,出售对除风湿、活筋血有辅助疗效的蛇羹,渐渐购食者众,“蛇王满”之名遂开始传扬。晚清广州江太史创“龙虎斗”蛇羹的故事在民国初期四处传扬,大酒楼也有名贵菜式“太史蛇羹”。但吴满创蛇羹比江太史要早,他以眼镜蛇(广州人称“饭铲头”)、金环蛇(广州人称金脚带)、“过树榕”三种蛇肉,配上鸡丝、烧鸭丝、瘦猪肉丝、冬菇丝等,烹制成“三蛇羹”,滋味鲜美,秋冬时更被人认为是补身的菜式。
“蛇王满”的生意兴隆,引起捕蛇同行的仿效,在其附近也开了“蛇王林”、“蛇王福”、“蛇王启”等几间蛇店。1938年广州被日本军侵占时,“蛇王满”一带发生火灾,几间蛇店全部毁于一炬。1939年,吴满在桨栏路正式开设蛇王满餐馆,除蛇羹外,还有以蛇丝、蛇片、蛇皮(雅称龙衣)、蛇肝、蛇脯等为食材,运用烩、焖、炒、酿、扣、炖、炸等技巧,创制各种菜式,还推出“全蛇宴席”,顿时扬名省港澳。当时,有蛇馔供应的大酒家也有数家,但食客们总认为不及“蛇王满”。最吸引达官贵人的是:“蛇王满”在开席前必奉上鲜宰三蛇胆,当食客的面溶入高度米酒中,让食客品尝“绝无花假”的蛇胆酒,这是其他大酒楼没有的。纵然附近也有几家小型蛇馔餐馆供应新鲜蛇胆酒,但其菜式却又不及“蛇王满”。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桨栏路几家蛇馔餐馆合并到“蛇王满”,后来成了国营店。主厨马法、黄明照等主制的蛇菜式竟达百多款。“蛇王满”在“文革”时改名“蛇餐馆”,尽管这名字有些别扭,时常有人讥笑说不伦不类,但这招牌还是挺到该店停业之时。
蛇餐馆的负责人吴楫川,善于鉴别蛇与捕蛇,曾因开发蛇源而远赴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并编印了6000字的包括鉴别蛇、捕蛇、取胆、宰杀、处理蛇肉等整套技术资料,前后重印5次共达万册,分送各地有关部门。
1982年,在广州名菜美点评比展览会上,蛇餐馆的“龙虎大会”、“玉液彩龙鸡”、“锦绣龙凤丝”、“三蛇炖水鱼”等被评为广州名菜。(www.chuimin.cn)
1999年4月,蛇餐馆歇业。
年晚煎堆
过去广府人过春节,必备的年宵品有中式糖果(糖莲子、糖冬瓜等)、年糕、萝卜糕,最不能缺的是煎堆。年晚时候,亲友间互相帮忙“开油镬(锅)”,就是炸油角、煎堆。其中煎堆是“体面主角”,春节期间,送礼要有、招待客人要有,如果没有便觉得丢脸,所以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这一歇后语。炸煎堆比炸油角麻烦很多,所以亲友间互相帮忙,这也增进了亲情、友情。
但是,自上世纪60年代初因油、糖缺乏之后,煎堆便隐了形。改革开放后物质转丰富,80年代复见在家炸煎堆,但只昙花一现,90年代已多是到商店购买由糕点厂统一制作的煎堆了。此后年轻人已少有青睐煎堆,“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一语便成历史了。
有关百年老店的文章
广州酒家是“食在广州”的中坚老店,改革开放后是国营餐饮业的一面旗帜,到如今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广州地区饮食业经营得最好的国有企业。开业之后,广州大酒家生意红火。广州沦陷后到澳门某酒店主厨,抗战胜利后到广州大酒家。广州大酒家还有邓基等名点心师。广州酒家名厨黄振华还创出“一掌定山河”、“一品天香”、“碧海蟠龙”等众多新颖名菜,荣获各级奖项。......
2024-01-19
自乾隆时起,广州河南的漱珠桥,就是著名的食海鲜之地。漱珠桥江边有众多水上居民在艇上售海鲜,食客可以选购到酒楼加工。上文提及的名诗人张维屏,有一首题目颇长的诗,可知文人雅集游珠江之后便会到漱珠桥畔食海鲜。道光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漱珠桥畔食海鲜之风仍在,但文士的食诗亦有道及战乱之苦了。民国时政府开筑南华路,漱珠桥也被马路所覆盖,昔日漱珠桥畔的名食肆只剩成珠楼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
2024-01-19
明朝晚期,广州饮食业已颇具规模。原来,咸丰初年,广州城一带的酒家,以“永利”字号最老。区氏开设永利酒家始于明代,区伟川接手经营时,“永利”位于小东门外热闹的永安桥市集。广州人称商品聚集出售之地为“栏”,明清时这里一带多卖供酿酒用的糙米,故巷名称“糙米栏”。此诗并无花巧之语,却证明了广州小东门外的永利酒家是一家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至晚清,永利酒家已杳无踪迹。......
2024-01-19
广州的东山地区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是颇有名气的地方。东山的居民亦引人注目,民间有“东山少爷”之称,与“西关小姐”并列,由此可知“东山”之名亦有含金量。位于广州龟岗的东山酒家,建于 1958年。新楼落成后,店中颇为雅致,成为东山一带居民饮茶食饭的好地方,生意亦很兴旺。后来此诗亦收入东山酒家的史料之中。当年东山酒家的一段经历,如今已没有人提及。......
2024-01-19
清代中期,广州最有名的园林酒家是“寄园”,其名后来还成为街巷名,一直流传到当代。食肆留名要似“通笼煎堆──靠吹”(即炒作),“寄园”留名至当代是一例。有一年,他在广州与黄培芳、陈澧、谭莹等多位知名文士雅集,写下《寄园宴集》一诗。宇内浮生均是寄,寄园烟景好招寻。遗迹是没有了,只是寄园巷仍可寻踪。上世纪末,这一带已拆平建起高楼,如今的“越秀城市广场”一带,便曾经是张维屏等著名文士雅集的寄园了。......
2024-01-19
但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家饭店见证了广州饮食业除茶楼业、酒楼业外另一大类“包办馆”的变化。“洛城林”是包办馆的老字号,也是市井百姓喜爱的食肆。后来包办馆也为平民百姓服务,大众化的包办馆俗称“大肴馆”。包办馆的组织方法、经营方式均与酒楼不同,顾客需要提早订菜,即使席数只有三四席晚餐,亦要上午一早预订。包办馆内人员不多,订席多时才请临时工,故成本较轻。可惜到了21世纪初,“洛城林”已不存在。......
2024-01-19
回民饭店几经迁徙、有起有伏的历程中,始终无改变他的清真特色,为促进民族团结、打响“食在广州”的品牌作出独特的贡献。回民大饭店在制作菜式过程中,一直以来都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屠宰、烹制,并严格把好食材进货渠道关,确保具有清真食品牌照,并保证卫生要求。回民大饭店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美食大赛的奖项,名菜有凤巢绵羊丝、碧绿清真盒、涮羊肉、脆皮烧鹅、沙爹羊肉串、煲仔牛杂、羊肉叉烧等。......
2024-01-19
美食体现了广东文化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这是一套全面展示广东美食文化的全彩图书,由广东省委宣传部顾作义副部长牵头策划,广东科技出版社组稿运作的岭南文化出版物。广州水果名种夏茅香芒给我们以启示。夏茅香芒当年名扬海内外,如今大多数广州人都已不知其味。它不为当代人认识,实乃广州人不重视弘扬本土名种的原因。广州的烹调技艺也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1-19
相关推荐